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反对贫穷 不排斥佛教经济▪P2

  ..续本文上一页业,那么,国家应该提供他们种子、牛、土地、水、肥料、灌溉设备等必需品。而这些提供应被视为无偿或优惠提供。必须给农业予以重要地位。基础工业和其它为人类基本需求服务的企业应得到鼓励。

   (2)经营贸易应该得到鼓励。谁愿人事商业活动,国家应该提供基本的资金。国家应当警觉在这些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剥削现象。国家给商人的贷款不应该得到严格的控制。

   (3)谁愿从事政事,国家给予钱粮(工资)。政府给钱粮,应给那些负责任,身心投入给国家的人,而不是给那些贪污、不勤、不积极工作者。同时,国家要保障这些公职人员应有的自主权利。

   (4)国家应尽力支持精神食粮的生产传播。

   经济活动中,人是关键的因素。所以,人力资源必须被合理应用。人有其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它方面的发展有赖于此。佛陀说:“贫困可被消灭,国家可被繁荣,通过人人有其职。”

   国家应当援助失业者,直到他们有职。那些身心残疾的,国家应当对他们负起责任。失业太多,对国家是个负担,虽然,这此失业者是国家自己造成的。经云:看一个国家是否繁荣,有个简朴的标准,那就是:是否人人有固定的收入。

   有个佛教故事说:人问强盗为何互相抢夺。强盗回答说:因为贫困和饥渴。国王听说后,大发悲心,给他们财物金钱,于是他们暂停了抢夺。但当他们用完这些财富,又变成强盗了,因为,他们没有其它生存手段。这故事启示的是:提供劳动就业机会比提供纯粹的物质援助要好的多。有价值的多。

   人有其职是需要的,但职员的素质也必须被强调。化经说,农民、劳工、职员、商人,他们应该熟练于他们的工作并且努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必须得到保证,以便职业者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责。

   针对不同的职员,应据其不同的能力、专长,给予不同的工作。一个人长于务农,不该令他经商;一个人有智慧于商业,不应该让他去务农。

  佛陀认为,一个好的商人,应有三德:

   (1)有辨别货物质量好坏的智慧;

   (2)能干,长于买卖;

   (3)信誉良好,被人信任。

   在同一藏中,佛陀还说,商人创造利润要通过正当手段,资本要有来源,不是卖空买空,经营为客户所需,努力工作。

   必须强调的是,关于劳动,它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曾经,佛陀遇上一外道,这外道指责佛陀什么也没做。佛陀就对他说:“我同样工作,犁田、播种。信仰是种子,苦行是雨,理解是轭、是犁,谦虚是犁的杆,智慧是结,深思是犁尖和棒,能量的发挥正是负重的四脚牛。这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人群,使之幸福。”

   人要物质生活,也要精神生活,所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皆为必须,两者是不可偏废的。

   佛陀曾指出,劳动的目的,不单单为了创造物质,也为了发展人的精神。佛陀希望人们的身心和道德在劳动中获得进步。换句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话说,就是:行、住、坐、卧皆是禅,劳动也是一种禅。

   财富的分配

   财富的分配,已非什么新概念,但始终却是经济学关键的问题。

   在佛教看来,绝对的平均分配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出生就不同,他们的综合条件也不同。但希望有个比较合理的分配是可能的。在佛教,剥削是被反对的。佛教认为,贫困的一个直接原因便是分配不公。据佛教,贫富的两极分化的矛盾,可以通过合理的税收制度、减少剥削、布施活动等而得到缓解。经中说,古代的君王、富人等就经常进行布施活动,供献食、衣给客人、旅者、病人、受灾害者、遁世的修行人。

  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贫困是灾难。为了人类的基本需求,拥有财富是必须的。佛教没有反对私有财产。佛教鼓励人们在正当的方式框架内去从事私有事业或公有事业,财富的积累要通过非暴力和合法的手段。但是,佛教认为,一旦财富超出其基本需求便无意义。因为,不管男人、女人、穷人、富人、白人、黑人,终免不了一死。死,毁灭,是一切生物的结局。也许有人认为有了钱便有了一切,但他们错了。他们可用财富延长生命吗?可以阻止死亡吗?佛陀说:财富不能随着死亡走,当人死亡进,不能携财物同行。我们也常说:钱可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钱可买到书,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买到山珍海味;但买不到好胃口;钱可买到饰物,但买不到美丽;钱可买到房子,但未必是家;钱可买到豪华,但不是舒服;钱可买到满足,但未必是幸福;可买到宗教圣典,但不是解脱。所以佛陀警告人们不要成为财物的奴隶。要知道,人不是为了财物而活,不是纯经济的动物。财物远远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是没有意义的。人最终的目标是发展人的精神世界。人的贵贱不决定于出生,同样,也不由财物的多寡而决定。在南传佛教文典《Esutari Sutta》中,佛陀就说:“婆罗门,我没有宣称人的高贵是由于拥有大财富”,“之所以高贵,是拥有纯洁的人生。”所以,在另一部叫《Vaddhi Sutta》的经典中,佛陀教导我们必须跟从五咱品德,即博爱、修持、智慧、纯洁、信仰。根据佛教,以上五种品德胜于财富,是人生真正的财富。总之,物质生活是被佛教强调的,但不是目的。强调财物是为了人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全依赖佛陀,而是靠我们自己。佛陀说,他只是导师,引导我们走路,指导我们方向。路还得靠我们自己行。决定我们自己命运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不睁开眼睛,不迈开步子走路,不能到达目标。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佛陀拯救自救者。

   以上就是佛教经济学面貌之大概。佛教认为,如能以此佛教经济学治理经济,那么,人们就会“过着道德的生活,男人、女人各务其事,国家事业蒸蒸日上,安宁、和平、百姓幸福,家庭安乐,载歌载舞,夜不闭户。”(信息来源:凤凰佛教网)

  

  

《佛教反对贫穷 不排斥佛教经济》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1 学忍辱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