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菩提心——入大乘门的唯一标志▪P2

  ..续本文上一页是了。万万想不到,寂天菩萨竟然出口成论,流利地背出了《入菩萨行》。当他背到《智能品》第34颂——“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时,身体突然腾空而起,渐升渐高,终于不见身影;而诵经之声依旧朗朗不绝,直到诵完《入行》为止。

   所以说你发了菩提心,纵然看起来表面上在睡大觉,实际上功德巍巍,真的是这样,这个是绝对不含糊。发了菩提心能灭恒河沙罪,比你天天拜多少佛都强过。那你说,“这么简单?我发个菩提心,我就啥都不干了。”关键我们能不能发起来呢?这可不是简单的,要靠诸多资粮。勉强可以说在学习、练习发心。

   不过在座的谁是菩萨,我也不知道,弄不好你们其中有密行菩萨,发了菩提心,给我们示现来了,在这里陪着我们学习。虽然我看起来坐在这上面给大家分享心得,实际上可能下面听的人是在密行,陪我们小孩玩的,这都有可能,所以这个都很难讲。因此不能轻视每一个人,是不是啊?轻视同梵行者就很危险。

   《金刚手灌顶续云》:“诸大菩萨,此极广大,此最甚深,难可测量,秘密之中最为秘密。陀罗尼咒,大曼陀罗,不应开示诸恶有情。”什么东西不应开示诸恶有情?菩提心! “昔未闻此,此当为何有情宣说?金刚手答云:“曼殊师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使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师利,此是此诸菩萨行菩萨行,行密咒行,当令入此大智陀罗尼咒大曼陀罗。””所以说如果想修密乘也必须得有菩提心,没有他灌顶是不够条件的。“若菩提心未圆满者,此不当入。”如果菩提心没有圆满,你不能够入密乘的灌顶,菩萨也不会给你灌顶。“亦不使彼见曼陀罗”,连曼陀罗都不让你看到,别说给你灌顶了。“亦不于彼显示印咒,”也不给你显示这个秘密咒。

   咒是什么意思呢,十方诸佛菩萨的秘要、心要,都是浓缩的精髓,所以我们一般看不懂。精髓我们都能看懂的话,那我们也是佛菩萨了。这是梵语,咒语翻成汉文是什么意思?救护意、救拔意。

  

  

  发菩提心——入大乘门的唯一标志(下篇)

  (8月14日)

  四、入大乘门与断除十种不善

   “故法虽是大乘之法不为满足,最要是彼补特伽罗入大乘数。”最关键的必须得入大乘数才可以,否则不可以,所以这个发心是非常殊胜的。师父曾在开示中谈到三聚净戒。三聚净戒经论中:“第三戒差别分三: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誓断一切恶是什么?摄律仪戒;誓修一切善是什么?摄善法戒;誓度一切众生是什么?饶益有情戒。所以我们每天常常念这个偈子,比如《四分律行事钞》对施兴治篇中说:“传云,凡食不得过三匙,为断一切恶故进初匙,为修一切善故进中匙,为度一切众生故进后匙,乃至回向佛道进余菜茹等。”也就是说,每次吃饭的时候,之前都先吃三口:第一口,观想誓断一切恶;第二口,观想誓修一切善;第三口,观想誓度一切众生。每天都要发这个愿,大家别忘了每天都要串习。

   刚才我们看的就是愿心的殊胜功德,这已经到了行心的阶段了。行心,行六度万行,发了菩提心就要起行。“律仪戒中最主要者谓断性罪。”在律仪戒中最主要的断什么?性罪。哪些是性罪?具体说就是杀、盗、淫、妄。犯了性罪佛不制戒都有极大的罪过。

   “设诸性罪过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说断除十种不善”。也就是说,不管是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归到最后要断十种不善。哪十种?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什么?杀、盗、淫;口四是什么?恶口、绮语、妄语、两舌;意三什么?贪、嗔、邪见,这十种不善。最后都是归到这十条,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道次第中,“于初发业诸进止处,当从现在至心修学。”对于一个初发心、初学的人来说,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应该断的,应当从现在至心修学,要去努力。“特当了知十不善业等性遮诸罪,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又于自受律仪诸根本罪,犹应励力,速起防护。”就是努力地去防护这个心。但是呢?“故于彼等善护三业,虽等起心莫令现起,”所以为了善护这个业,等起心都不要让它现起。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怎么样?等起心有过失,就是常常一对境烦恼就现起来了,所以要速速起防护心。忏悔是对治已经发生的,防护是对治未来将要发生的,只忏悔不防护,未来还会发生,防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个会产生什么情况呢?比如会断绝未来的发起菩提心之因,《大宝积经迦叶问品》中说:“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其中第一个“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第四个“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什么是谄诳?“谄是矫隐真实过恶。”矫隐是什么意思?“于自过矫设方便令不显露。”所以不但要忏除过去的罪,对于现在的未来发生的也要防护,这个是非常重要。

  

  五、海青的故事

   在这里举一个小小的喻:今天丁同学到我房间,拿着一件海青。

   他说:“这件海青是从家里带来的,比较薄,现在天热,穿上这件比较凉快。”我看他一头大汗,心里也是很同情他的。

   我说:“你原来穿的麻纱的不是也挺凉快的吗?”

   他说:“麻纱的没这件凉快,这件更凉快。”说着就穿上了,在镜子面前一站,挺庄严的。

   我说:“那么我同意了,你要找贤甲法师看他同意不同意。”

   后来我才知道,丁同学的等起心又起过失了。实际那件海青并不是从家里拿来的,是从甲同修那里硬要过来的。

   然后我叫他过来,问道:“今天你有没有犯什么错误?”

   他回答:“没有!”

   我说:“我再问一遍,有没有错误?”

   “没有!我根本就没有错误,我今天就吃了一碗泡面,在那个消防队那儿……”

   我说:“提醒你,我这一次给你机会,并不是我不慈悲,我也不是一个非得要找人过失的人,我是不会打妄语的,既然问到这份上了,你说你有没有?”

   “没有!”他还是说没有。

   “虽等起心莫令现起”,在现实生活中等起心常常现起。不是不令现起,而是常常现起。我又说好几遍,我是不会打妄语的,已经问到这份上了,如果你没有做的话,说明我打妄语了。

   我说:“那海青哪里来的?”一说到这份上,他就不吭声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后来他说了一句话使我原谅了他,没有让他公开忏悔。

   他说:“法师,我在家的时候常常犯,很习惯了,现在您要让我一下子挡住,我也挡不住,您要给我一个机会,我慢慢地改”。我听到他说这句话,我就原谅他了。今天略提,借助我们上课的这个因缘,一方面他自己也可以忏罪,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警策和学习的喻。虽然原谅他了,但是得写个保证:“保证以后于师长、三宝、法师前尽力做到不打妄语,在同行前努力防护与对治”,记在档案上。我相信丁同学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清净的。

  

  【法师引导】

   法师:这里师父在谈什么呢?世间善法和戒律的差别,大家发言,你自己理解的世间善法跟戒律有什么差别?

   甲同学:“世间善法他有些杂染的成分。”

   乙同学:《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法师开示】

  六、善与戒的辨析

   在《四分律戒本疏》里面有谈,“问:一切善做尽是戒否?”比如说我做一个大慈善家,把一切的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全部持守好,是不是戒律呢?“答:律仪所摄善名为戒。”律仪所摄的善才是戒。这就破了很多邪执。有很多人说:“我出家干什么?受戒干什么?我做这么多好事了,救人无数,你们出家人受了这么多戒,救了几个人?”

   “律仪所摄善名为戒。自于十业,单称为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等等十善就是善,善不名为戒。宋元照律师对《四分律戒本疏》作的注解《济缘记》中说:“戒有二意,一有本期誓”,就是说要想有这个戒,必须在内心当中依着宗旨或说所受的戒条,在一定期限内,对着戒师发誓,尽形寿守好这些戒条。世间善没有发这个誓,换句话说,没有签这个合同。签没签合同是两码事。戒律就是签这个合同,非常清楚。“二遍该生境”,遍是周遍、普遍、普遍法界,生是有情,境是非情。也就是说我们发这个誓所对的境是法界一切的情与非情的境,包括一切的有情和一切的山河大地水木草等等。“余善反之”,其他的善跟这个不一样。为什么受了戒有大功德?区别在此。如《四分律羯磨疏》引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

   当然我们也有持戒不清净的时候,比如说杀、盗、淫、妄四条有一条持的不清净,有没有罪过?有。但是其他三条还是清净的,就好像一个人犯了某条法律,其他的律条对犯人来说是清净的。这叫什么?别解脱——别别解脱,一条一条地解脱,你这一条没有了,其他的戒条还是完全清净,所以你的功德也是一个俗人完全不能比的。要不然我出家干嘛?你看丁同学挤破头要出家,他知道有这个好处才出家。

  

  

《发菩提心——入大乘门的唯一标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