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阿逸多!假使在我入灭之后,所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能受持此经典、读诵此经典,又有这样的善功德,应当知道这个人,他已经趣向道场,接近无上正等正觉的边缘了。坐在菩提道场,转大*轮,教化众生。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阿逸多!这样受持妙法莲华经的善男子和善女人,坐的地方,立的地方,或者经行的地方,应当建起宝塔。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皆应供养此塔,如同佛塔一样的恭敬,皆能得到功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将前边长行的义理,再重新宣说,所以用偈颂说明。
若我灭度后 能奉持此经 斯人福无量 如上之所说
是则为具足 一切诸供养 以舍利起塔 七宝而庄严
表刹基高广 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 风动出妙音
假使在我灭度以后,如果有人能奉持妙法莲华经,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是无量无边,如同以上所说的福德是一样的,没有分别。
能奉持法华经,就具足一切的供养。为供养佛的舍利,而起宝塔。此塔用七宝来庄严,所获得的功德,不如奉持法华经的功德多。在塔前所立的刹竿,又高又广,向上渐小,乃至梵天。在塔角所挂的宝铃,有千万亿个之多,微风吹动,发生微妙的音声,非常悦耳,令闻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正念。
又于无量劫 而供养此塔 华香诸璎珞 天衣众伎乐
然香油苏灯 周匝常照明 恶世法末时 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如上 具足诸供养
又在无量劫以前,就供养此塔,用种种鲜华、妙香、璎珞、天衣、伎乐、香油灯、酥油灯等,照明塔的四周。
在五独恶世的末法时期,能受持法华经的人,就具足前边所说的一切供养,获得上边所说的一切功德。
若能持此经 则如佛现在 以牛头栴檀 起僧坊供养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 床卧皆具足
百千众住处 园林诸浴池 经行及禅窟 种种皆严好
假使能受持法华经,其功德好像佛住世时一样的功德。用牛头栴檀木为材料,起造僧坊,供养众僧。所起造的殿堂有三十二栋(代表三十二相),塔高度有八稞多罗树(代表八十种随形好)。供养最上等的饮食,最妙好的衣服、被褥和医药,一切皆具足。可供应百千僧众所住处,又有园林,又有浴池,又有经行之处,又有坐禅之窟。这种设备,十全十美,既殊胜又严好,实在是最理想的道场。
若有信解心 受持读诵书 若复教人书 及供养经卷
散华香末香 以须曼薝卜 阿提目多伽 熏油常然之
如是供养者 得无量功德 如虚空无边 其福亦如是
假使有人对如来寿量品,发起信解心,或者自己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流通,或者又教人书写,以及供养此经卷。散鲜华、妙香、末香。用悦意华、金色华、胡麻籽等制油,在法华经所在地,燃灯熏之,照明四周。像这样的供养,能得到无量的功德,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所获得的福德,也无边际。
况复持此经 兼布施持戒 忍辱乐禅定 不嗔不恶口
恭敬于塔庙 谦下诸比丘 远离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问难不嗔 随顺为解说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何况又能受持法华经,又能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种波罗蜜法门,对一切众生,不生嗔恚心,不恶口,以慈悲之心对待众生。见到塔恭敬,见到庙恭敬,对于比丘也恭敬而谦下,没有增上慢的心理,远离贡高我慢的行为。常常思惟智慧,不可思惟愚痴。修行人就是修智慧。有了智慧,一切烦恼迎刃而解。断尽烦恼,得到解脱。如有人来问难,要和颜悦色为其解答,不可生嗔恨心。随顺种种因缘,为其解说,令他明白为止。如果能修行这种的行门,所得的功德无可限量。
若见此法师 成就如是德 应以天华散 天衣覆其身
头面接足礼 生心如佛想 又应作是念 不久诣道场
假使见到讲经说法,修行六度的法师,他成就这样的功德,应散天华来供养,以天衣覆盖法师的身上。对这位法师,要五体投地的顶礼,心生如恭敬佛一样的观想。又应当做这种的思念:这位法师,不久将来就到菩提树下,转大*轮,教化一切众生。
得无漏无为 广利诸人天 其所住止处 经行若坐卧
乃至说一偈 是中应起塔 庄严令妙好 种种以供养
佛子住此地 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经行及坐卧
这位法师已证得无漏三味,无为妙法。他能广泛利益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在他所住的地方、经行的地方、坐卧的地方,乃至在他说一偈的地方,都应起造宝塔,用七宝来庄严,令它妙好。用种种供物来供养此塔,表示恭敬。这位佛子住在此地,就同佛是一样受用,时常在这里经行和坐卧,不离这个道场。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何谓随喜?随是随顺。随事随理,随权随实。喜是喜庆。庆因庆果,庆幸奉行佛法、弘扬佛法。详言之,随事就是随顺事相;随理就是随顺理性。理就是实相的理体,法界的本性。法界本性,不出现前一念心。现前一念心,就包括法界性和法界体。现前一念心,随法界的功德,所以说随喜功德。 佛的本体就是理,佛的理也就是法身。佛出世来教化十方一切众生,这是事。由理而随事,由事而随理,这叫做理事无二。事不离理,理不离事。看起来是两个,其实是一个,看起来是一个,又可以分为两个,所以说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就是中道之理。 随权随实的功德,就是佛所说权的功德随喜,佛所说实的功德随喜。自己有了这种善因,才能闻到妙法,这是喜庆的因,而能遇到这种妙法。遇到妙法之后,专心修持,将来就会得到菩提果。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在前边分别功德品说完之后,就在这个时候,弥勒大菩萨便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假使有持五戒修十善的男子和女人,他们听闻妙法莲华经,而随喜功德,请问能获得多少福德?”弥勒大菩萨又说一首偈颇,向佛请教。
世尊灭度后 其有闻是经 若能随喜者 为得几所福
在世尊您入灭之后,有人听闻妙法莲华经,能在一念之间随喜功德。那么,这个人能获得多少的福德?请世尊慈悲,开示。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大菩萨说:“阿逸多(无能胜)!如来入涅槃之后,除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此四众之外,如有智慧的人(他们在往昔时,曾经种植善根,所以今生聪明),无论是年老,或是年幼的人,在法会中闻法华经随喜之后,从法会出来,到其它的地方去,为人解说此经的义理,能获得不可思议的福德。”
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或者在僧人所住的地方,或者在深山穹谷的寂静处,或者在城邑、巷陌、聚落、田里等处。其人将在法会所闻的佛法,为父母、宗族、亲戚、朋友、知识们,随着自己所知道的力量,为他们解说妙法莲华经的义理,令他们种善根,得到随喜功德的利益。 这些随喜经典的人,听了之后,再辗转教化其它人,为他们解说经中的义理。这些人再辗转教化其它人亦令他们随喜功德。如是辗转教化,乃至第五十个人的时候,其人所得到的福德,也有不可说那么多。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善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阿逸多!辗转的教化到第五十个善男子或善女子,他们随喜的功德,我现在为你说一说。你应该聚精会神地听不可忽略。”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
假使有四百万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有六趣(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和四生(胎、卵、湿、化)的众生。有胎生(胎因情有),有卵生(卵因想生),有湿生(湿以合感),有化生(化以离应)。总之,胎卵湿化,皆是所感的业果;情想离合,皆是能感的业因。胎生:乃因亲爱之情而生(四肢的走兽)。卵生:唯以乱思之想而生(二肢的飞禽)。湿生:嗅香贪味,附合而感(昆虫)。化生:厌旧喜新,托彼而应(蝶蛾)。这是欲界的众生。有形是色界的众生;无形是无色界的众生。有想是无色界,空识二无边处的众生。无想是无所有处的众生。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这是九种众生的名称。无足的众生是蚯蚓等类,二足的众生是禽鸟等类,四足的众生是狮虎等类,多足的众生是爬虫等类。只要在众生数中都算。有人为求福报,随顺这些众生所爱娱乐之具,统统布施于他们,令满足所求的欲望。
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
所有的众生,皆布施满阎浮提的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等的一切微妙珍珠宝石。以及象、马、车乘,和用七宝所造的宫殿楼阁等物。凡是众生有所需要,这位大施主皆尽其所有而布施之,绝不悭吝。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
这位大施主,又布施七宝,又布施车乘,又布施宫殿给众生。人间的人,鲏行要乘车船;天上的人,旅行要乘宫殿。换言之,天人坐在宫殿中,可以…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