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P41

  ..续本文上一页迦牟尼鹿王就说:“我们要求国王,每天送给他一只鹿,让他做食物,这样,我们的鹿群才不会断灭,而国王也天天有新鲜的鹿肉吃。若是他把我们的鹿群全部打死了,他一天也吃不了那么多,剩下的也都会坏掉。我相信国王会答应我们的。”提婆达多鹿王听了就说:“好哇!那我们就去请愿吧!”

  于是他们就去国王那儿请愿了。一到宫殿门口,卫兵看见两只大鹿,拿起枪矛就要刺他们。两只鹿说:“你不要杀,我们今天是来求见国王,向他请愿的。”卫兵一看这鹿会说人话,很是奇怪,即刻通报了国王,说有两只鹿会说人话,国王也很惊奇,就传话召见它们,两只鹿王就把它们的要求分析给国王听。国王一看两只鹿会说人话,已经很奇怪了,再听他们的请愿也很合理,于是就答应说:“可以!你们每天送一只鹿来。”从此以后就遵约,每天送一只鹿给国王,国王也就天天吃到新鲜美味的鹿肉。

  有一天,释迦牟尼鹿王居然亲自来献供了。国王惊奇的问道:“你是鹿王,怎么可以来供养?莫非是你的鹿群眷属都没有了吗?”释迦牟尼鹿王说:“我的眷属不但有,而且越来越多了。我们每一只鹿王管五百只鹿,而一天只送一只鹿给国王,其余的母鹿又生出很多的小鹿,故现在我们的鹿群已经繁殖几倍了。不过现在有一个缘故,所以我自己来供养。”国王说:“什么缘故呢?”鹿王说:“在另一只鹿王那边,今天恰巧轮到一只母鹿应来献供。但是这只母鹿正怀着小鹿,再过一两天这小鹿就要出生了。这只母鹿就去要求其鹿王通融一下,等改天生下了小鹿之后,再来献供。可是其鹿王不准调换,所以这只母鹿就来同我商量,想在我这边调换。但我这边的鹿,没有一只愿意调换的。没办法,所以今天我自己来代替这只母鹿。”

  国王一听,啊叫!有这么奇怪的事!他恍然明白:这些鹿也都是众生之一呀!我为什么要天天吃鹿肉呢?这时,国王就说了一首偈:“汝为鹿头人,我为人头鹿,从今日以后,不食众生肉。”其意谓:“你呀!是长着一个鹿的头,可是你的心非常仁慈,比人还好。我虽然是长着一个人的头,我的心却不如这鹿的心。从今以后,什么肉我都不吃了。”这国王被鹿王感动之后,从此他也就吃素了。由这一个公案的关系,故那地方命名为鹿野苑。 鹿野苑这地方山明水秀,有一股灵气,故有很多修行人在这里修行。

  当初佛出家修道时,有五个侍者一起陪伴他。五个侍者中,父系之亲有三个,母系之亲有两个,不过后来他们都离开了佛。什么原因呢?释迦牟尼佛在雪山打坐时,一天只吃一麻一麦。其中三个人,受不了这种苦就先跑了,到鹿苑去修道。剩下的两个,跟着佛修行。有一次看见牧羊女供养了一罐牛奶给佛,那时释迦牟尼佛骨瘦如柴。佛看见牛奶也就很高兴的应了牧羊女的供养。这两个人一看见佛把牛奶喝了,就认为佛贪图口腹,不会修成道了,乃说:“修行要修苦行,现在你苦行受不了了,我们也不愿意在这儿陪一个没有成就的人。”于是这两个人也跑了,只剩下佛独自一人在这地方,后来佛就走到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夜睹明星而悟道。

  释迦牟尼佛当初修道几经艰难困苦,我们现在修道受一点苦就受不了,那么,比起释迦牟尼佛又是如何呢?

  “诸法寂灭相”:释迦牟尼佛知道一切诸法之寂灭相,它是没有一个相貌的。“不可以言宣”:只可理会,而不可言说,亦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以方便力故”:佛之所以要用方便权巧的缘故。“为五比丘说”:那是要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法。这五比丘是憍陈如、额鞭、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亦即是前文提到的五位侍者。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知道这五比丘仍在鹿苑修道。一观察因缘,应先度这五比丘,所以佛到鹿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轮。

  是名转*轮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罗汉 法僧差别名

  从久远劫来 赞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尽 我常如是说

  舍利弗当知 我见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 皆来至佛所 曾从诸佛闻 方便所说法

  我即作是念 如来所以出 为说佛慧故 今正是其时

  舍利弗当知 钝根小智人 着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 于诸菩萨中 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菩萨闻是法 疑网皆已除 千二百罗汉 悉亦当作佛

   “是名转*轮”:佛为这五比丘三转四谛*轮。什么叫三转四谛法?佛最初度五比丘时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这叫第一转。其意谓这种苦对人是有逼迫的性质。集,是指烦恼结集。烦恼有一种招感性,由招感而来。灭,是涅槃的寂灭;常乐我净,谓涅槃四德。道,这道是可以修行的,这是第一转。接着又第二转,“此是苦,汝应知。”这苦你应该知道。“此是集,汝应断。”此集你也应该断。烦恼只是客尘而已,它不是主人,是从外边招感而来的,故你应该断。又说“此是灭,汝应证。”涅槃这种常乐我净的快乐,你也应该证得。“此是道,汝应修。”这个道你也应该修。然后在第三转佛又说:“此是苦,我已知。”这苦我已经知道了。“此是集,我已断。”我已经把烦恼断了。“此是灭,我已证。”涅槃四德的道理,我也已经证得了。“此是道,我已修。”我亦已修成了三十七道品。这是第三转。佛对这五比丘一讲完,其中之一的憍陈如当下就明白了客尘的由来而证果。这叫三转四谛法。

  “便有涅槃音”:佛转四谛时,其中讲到寂灭涅槃的快乐,所以就发出涅槃的妙音。“及以阿罗汉”:以及阿罗汉的名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法僧差别名”:法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僧就是阿罗汉。故有法有僧这种种差别的名字。“从久远劫来”:我从久远劫修佛道以来。“赞示涅槃法”:就称赞这种涅槃法。“生死苦永尽”:若你能证得涅槃的妙理,这生死的苦就永远断了。“我常如是说”:从久远劫来我就对你们常常讲这个法。

  “舍利弗当知”:舍利弗你应该知道。“我见佛子等”:我看见一切的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立志上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其数有无量千万亿。“咸以恭敬心”:全部都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皆来到佛的所在地。“曾从诸佛闻”:过去他们曾从诸佛所,听闻佛法。“方便所说法”:诸佛用方便法门而说法。“我即作是念”:我又作了一种念。“如来所以出”:如来之所以出现于世。“为说佛慧故”:乃是为说佛的真实智慧的缘故。“今正是其时”:现在正是应该说佛的真实智慧的时候了。“舍利弗当知”:舍利弗你应该知道。“钝根小智人”:那类钝根,但略有小小智慧的人。“着相憍慢老”:他们不仅着于一切相,还自以为是,故生出一种贡高我慢来。“不能信是法”:他们不信大乘法,也不会听这妙法莲华经,所以才有五千退席者。“今我喜无畏”:现在这些没有善根的人和骄慢者都已经退席了,故我无忧无畏了。“于诸菩萨中”:在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我正直舍弃这个方便,不再用权巧之法。现在我要开门见山,直说真实的佛慧。“但说无上道”:但说成佛的法门。“菩萨闻是法”:所有的菩萨听到这妙法莲华经。“疑网皆已除”:他们的疑网皆破裂,而消除了。“千二百罗汉”:当时有一千二百五十个阿罗汉。“悉亦当作佛”:将来他们亦都可以成佛的。这是佛给所有的弟子都授记作佛,凡是在法华会上的听法者,无一不成佛。

  如三世诸佛 说法之仪式 我今亦如是 说无分别法

  诸佛兴出世 悬远值遇难 正使出于世 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 闻是法亦难 能听是法者 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华 一切皆爱乐 天人所希有 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 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 过于优昙华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释迦佛说:我现在说佛乘实智的道理,也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说法的仪式一样。“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我今亦同样说唯一佛乘,更无余乘的微妙法。这种无分别的法,非一般人的意识心所能明白的。“诸佛兴出世”:十方诸佛出现于世。“悬远值遇难”:若能遇着十方诸佛出世,要经相当久远的时间。“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即使你正好遇着佛出世了,而又要碰到佛说这妙法莲华经,这也是很不容易的事。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初说三藏教、阿含经,然后说方等和般若,到最后才说法华经,可见说这部经也是不容易的。

  “无量无数劫”:经无量无数劫这么长远的时间。“闻是法亦难”:能听到此法也非容易。“能听是法者”:能听过妙法莲华经者。“斯人亦复难”:此人亦非容易找到。“譬如优昙华”:犹如优昙华那么罕见。优昙华翻译成祥瑞,这华(花)三千年才开一次,而且一开就凋谢了,故它显得特别出众而希有。“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因为优昙华这么罕有,故一切天地间的人都欢喜这种华。“时时乃一出”:但它非到时候,决不出现于世。“闻法欢喜赞”:若闻见妙法莲华经时,此人生出一种欢喜赞叹的心。“乃至发一言”:或者只说一句话来赞叹法华经。“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这已经算是在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了。“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此人比优昙华更为希有。由此可见闻法是多么不容易,非得机兴时至,方能得闻。

  汝等勿有疑 我为诸法王 普告诸大众 但以一乘道

  教化诸菩萨 无声闻弟子 汝等舍利弗 声闻及菩萨

  当知是妙法 诸佛之秘要

  释迦牟尼佛又说:此法比优昙华更难遭遇,我所说之法,你们切莫怀疑,为什么呢?“我为诸法王”:因为我是诸法之王,已得到真实的智慧。“普告诸大众”:现在我如实的普告法会在座的各位以及未来的一切众生。“但以一乘道”:我只用一乘的佛道。“教化诸菩萨”:来教化一切菩萨。“无声闻弟子”:此法中,没有教化声闻弟子的小乘法。“汝等舍…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