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P96

  ..续本文上一页尽通:扫除一切烦恼,没有一切妄想,诸漏已尽。外道只有五通,而无漏尽通。

  这种恶性比丘常怀着狠毒的心,恶意毁谤讲妙法莲华经的法师。可是他自己常常怀念世俗的事情,怎样才能名成利就?怎样才能有人供养?所以到处攀缘,各处化缘。他们假借名义,住在阿练若,其实贪图名闻利养而已。彼等自认清高,而专门说讲法人的过错,这是师子身中虫的行为。

   我(宣化上人)的宗旨:“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抱定我们三大宗旨;舍命为佛事,造命为本事,正命为僧事。即事明理,明理即事,推行祖师一脉心传。”

  而作如是言 此诸比丘等 为贪利养故 说外道论义

  自作此经典 诳惑世间人 为求名闻故 分别于是经

  这个人这样地说:“这些比丘们,他们为贪图利养的缘故,所以为众生说外道的理论。他们自己作这部妙法莲华经,目的为诳惑世间人的眼目,为求名闻的缘故,所以分别来讲妙法莲华经。外道:就是心外求法的修行人。佛住世时,印度有六外道师,其学说不外计断计常,拨无因果,自然成就。所以形成两大主义,一为享受派,一为苦行派,但皆不究竟。

  常在大众中 欲毁我等故 向国王大臣 婆罗门居士

  及余比丘众 诽谤说我恶 谓是邪见人 说外道论义

  这个人,常在大众之中,想要毁谤我们的缘故,常向国王及诸大臣说,常对婆罗门(净裔)说,常对居士说,以及其余比丘众说。说什么?说那个讲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他是邪知邪见的人,专门讲说外道的论义,不是真正的佛法。 在末法时期的众生,没有择法眼,你对他说真法,他认为是假法。如果你说假的,他也许认为是真法,就这样的颠倒。将真假、善恶、正邪、黑白分不清楚。 婆罗门是印度四姓之一,侍奉大梵天,修清净行。儿童到七岁时,在家启蒙学习经文。到十五岁时,可以出外学习婆罗门教法,各处求学问。四十岁时,回家结婚,生子继嗣,所谓“传宗接代”。五十岁时,入山修道。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诸恶 为斯所轻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轻慢言 皆当忍受之 浊劫恶世中 多有诸恐怖

   我们大众因为恭敬佛的缘故,当那些恶人做种种恶意的批评,可是我们都能忍受,不和他们辩论,也不反驳他们的破坏言论。这种人得寸进尺,用冷言热语来讽刺我们,说:“你们都是佛。”这种轻慢的言语,我们皆能忍受。在这五浊恶世中,有很多的恐怖之事,来扰乱修道人的身心,令其不清净,容易失道心。

  恶鬼入其身 骂詈毁辱我 我等敬信佛 当着忍辱铠

  为说是经故 忍此诸难事 我不爱身命 但惜无上道

   在末法时代,魔强法弱。魔鬼能附人身上而作祟。有人问:“恶鬼怎能入到人身?”因为该人的心不正,常生邪念,故容易引恶鬼入窍。广东话云“鬼上身”。这个鬼上身的人,身口不由己,做不得主,没有知觉,被恶鬼所支配。恶鬼利用他的口,说些似是而非的预言,没有智慧的人,容易上其当。

  我以前遇到一个鬼上身的女人。她说她是菩萨。我对她说:“菩萨什么都知道,你为何什么都不知道?”她无言可答而去。现在有很多冒充圣人者,到处宣传自身是佛、是菩萨。其实乃是鬼上身,自己不知道而已。彼等邪人到处为众生说法,教化众生,令众生误入歧途。

  这个鬼上身的恶比丘,专门漫骂、毁辱我们,说讲妙法莲华经的法师是外道。我们大众因为恭敬于佛,信仰于佛,所以常穿忍辱的铠甲,保护我们的慧命。为弘扬妙法莲华经,流通于世,所以甘愿忍受这种种难忍的事。为宣说这部经,我们不爱惜自己的身命,但要保护这部经,爱惜无上道。

  我等于来世 护持佛所嘱 世尊自当知 浊世恶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随宜所说法 恶口而颦蹙 数数见摈出

  远离于塔寺 如是等众恶 念佛告敕故 皆当忍是事

  我们大众在将来的世界,遵守佛的嘱咐,当护持这部妙法莲华经。世尊!您老人家一定会知道的,在五浊恶世中的恶比丘,不知佛所说的方便法门,乃是随顺众生的机宜,而说一切法。他们以恶口毁谤,表情颦蹙,也就是把眼睛和鼻子皱在一起。多次把善比丘赶走,远离塔寺。像这样种种的恶事,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可是我们常忆念佛所告敕的缘故,所以一切的恶事,我们应当忍受,绝对不向恶比丘发脾气。

  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说佛所嘱法

  我是世尊使 处众无所畏 我当善说法 愿佛安隐住

  我于世尊前 诸来十方佛 发如是誓言 佛自知我心

  在所有的城邑,所有的聚落,如有请求佛法的人,我皆到他们的处所,为他们演说佛所嘱的法——妙法莲华经。

   我是世尊的使者,凡是佛的事皆去做。在大众道场之中,为说妙法莲华经,没有畏惧。我应当善于说法,分别一切诸法实相的义理。唯愿佛安隐住在常寂光净土中,不要担心弘扬妙法莲华经这件事情。 我等在世尊的面前,十方诸佛的面前,发这样的誓言,佛一定知道我的心愿。我的心愿,是保护受持妙法莲华经、弘扬妙法莲华经、书写妙法莲华经、供养妙法莲华经。这是我们大众应发大心大愿。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安乐行品第十四

  安乐行亦即菩萨行,菩萨身心皆能安居于菩萨道上,并乐于行菩萨道。前面法师品、提婆达多品及劝持品都是很重要,这一品更重要,何以能安乐呢?坐如来座,着如来衣,入如来室,修安乐行,乃行菩萨道必经步骤。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

  当尔之时。文殊师利是梵语,中译为“妙德”或“妙吉”,因此菩萨出世时有十种祥瑞。他修菩萨行时不妄语、不杀生、不偷盗,谨守戒律。何以证明他严守戒律而不偷盗呢?有一次,他对其它菩萨说:“我自发心修行以来,严持不盗戒,所以现在没有人偷盗我所有的一切。不但没有人盗取我所有之物品,纵然我将珍宝置于路上,亦无人来拾取。”听者不信,要以实例试验证明文殊师利所说是否真实?文殊遂把一颗贵重之宝珠置于城门前路中显眼处,为期三日,试验是否无人来拾取?此处行人熙来攘往,络绎不绝。果然,三日后宝珠仍在原处,各菩萨始相信文殊师利菩萨往昔实在清净持盗戒,故今生没有人来偷他的东西。 文殊师利菩萨有大智慧。他从开始行菩萨道以来便勤修般若,所谓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般若,故得大智。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以前曾随妙光法师学佛,妙光法师亦即文殊师利菩萨。故人修行受戒后,必须严守戒律,若不谨守戒律,将来成道之果亦不真实。吾人应效法文殊师利菩萨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认真遵守五戒。 “法王子”,佛乃法中之王,天中天,圣中圣。菩萨则为法王之子,故谓“法王子”。“菩萨摩诃萨”,“菩萨”是半梵语,具足为菩提萨埵。菩提即觉,萨埵即有情,译为觉有情,善能觉悟一切有情。此菩萨亦是在有情中之觉悟者。“摩诃萨”即大,意谓文殊师利菩萨是菩萨中之大菩萨。初发菩提心的菩萨信心不够坚固,容易退失菩提心,如舍利弗行菩萨道亦然,初发菩提心,遇考验即退转。昔人有偈云:“鱼子奈摩罗,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如期结果少。”奈摩罗是出产于印度的一种植物,开花多结果少。鱼产卵亦多,孵化成鱼者少。故以鱼子及奈摩罗,譬喻初发心菩萨众多,但稍遇考验则退缩不前。文殊师利大菩萨对佛说:“世尊!现在您面前发大誓愿的诸菩萨甚为难能可贵。他们皆敬重顺从佛而发大誓愿,于五浊恶世中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之苦行,于后世时代护持读说法华经这部经典。现在我们在说法华经,定有无数菩萨来护持道场,因往昔他们曾发宏誓愿要护持这经典故。如多宝如来曾发愿,凡是有讲法华经处,他必为之做证明。

  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世尊!所有欲弘扬此经之大菩萨,于将来恶贯满盈之世界上,人人好勇斗狠,人与人争,家与家争,国与国争,世界与世界争,甚至于星球与星球争。故人类欲移居月球,月球的人又想到地球来;在如此恶世中,何以能说妙法莲华经呢?佛告文殊师利说:“若有发心弘扬此经之大菩萨,在将来恶世欲讲说这妙法莲华经,应该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安居于菩萨所修行的地方,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及菩萨所亲近的境界上,才能演说此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

  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读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间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文殊师利!何谓菩萨摩诃萨行处呢?若菩萨修行忍辱行门,住忍辱地上,能柔和善顺,而不卒暴。 往昔释迦牟尼佛为忍辱仙人时,遇歌利王割解其身体,对他百般侮辱,但他不曾生一念嗔恨心,即是真正住于忍辱地。往昔无量劫以前,释迦牟尼佛于山中修忍辱行,在山中无人干扰,又如何修忍辱行呢?他居于山中,纵使受一切蚊虫虎豹等侵袭,为避免吓怕它们,故忍辱而不反抗。有一次,歌利王带同妃嫔大臣及侍从到…

《妙法莲华经卷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