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P107

  ..续本文上一页君教给我们这些「阴骘文」,教我们积阴德,阴德利益不可思议。阴德从哪里修?从隐恶上修,我们见到人家做坏事情,起恶的心念,我们不宣扬他,我们自己知道了也不告诉任何一个人,这叫积的是阴德。他有一点点好处我们赞叹他,就是救那个人,这是大慈大悲。久而久之什么?这个人他有良心他发现,你看我做的坏事人家都不说,我做一点好事人家都称赞,他能够改过修善,阴功好大!如果说他做再多的好事,一句也不称赞他;做一点点坏事赶紧来宣染,这个自己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人家听到做好事干什么?做好事谁知道、谁称赞?做坏事做得愈多愈好,你愈说我坏,我比你说的还坏,成就了坏人。他本来不坏,你这一来把他激发,他做了更坏的人、更恶的人,做更多的恶事,谁叫他做的?你叫他做的。不得了!

  所以这祸从口出一点都不假,这些事情我见得很多,不忍称说。我们自己要晓得,我们自己不敢说人家的过失,因为我们自己想想看,自己也有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到了佛完全没过失了都不说人过失,我们自己还有过失,还没有到完全没有过失,我们有什么资格说人过失?说人过失的只有两种人,这个诸位要记住,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所以说过失的只有两种人。除了这两种人,再有人跟你说过失的,那是交情很厚的人,不是简单的人,泛泛之交人家不肯说的,把你看作一体,才会规过劝善的。而规过劝善的时候,必定是在没有人的所在,有第三者在,话就不好讲。第三者见的时候会激起反效果,他不认为你是劝他,你是恶意毁谤他,你是恶意抵触他。所以有第三人在会收反效果,不能收到正面效果,他会记你的仇恨。如果他这个仇恨要记得深,这个事就麻烦了,就结怨。佛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不知不觉无意之中给人结了冤仇,而冤仇都不容易化解。这个事情说实在的,防不胜防,我们自己确实对这个道理明了,很小心、很谨慎,不轻易说人过失,不毁谤人。可是我在讲经当中无意的得罪很多人,自己都不晓得。经里面是佛说的,佛告诫弟子,有人听了什么?这个法师在骂我,这结了冤仇。

  后来人家告诉我,我自己都不晓得,我哪里晓得他有什么过失,我讲的是经,经文这样说的,我的冤枉只有佛菩萨晓得。他要那样怪有什么办法?那这是他的事情,唯有佛菩萨晓得,我确实没有这个意思。你做的什么事情,我又没成佛,我又没神通,我晓得你做了些什么坏事,我不知道。所以这个事情就是说明了弘经之难,弘经之难没有法子避免的,自己总得要谨慎。所以外头一般人讲经,我们想想也有道理,讲了大家欢喜,他怎么讲?念一段经文讲一段故事,那个故事跟经文风马牛不相干,大家听了很欢喜,为什么?绝不得罪人。你要讲经,经文里头免不了,佛要给我们辨别是非、辨别真妄,说明利害得失,劝我们改过修善,那我们有的时候听起来就不入耳,听出来好像都在说我的毛病,这都无可奈何的事情。底下我们念下去:

  【前文屡言。】

  多次的说到。

  【见有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修种种供养。且持经在彼。於我何预当兴供养。故引此往事证成。明供养之益当得成佛。与彼持经功德等无有异。】

  这几句话要把它记起来,这是说明供养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供养利益之大了,不晓得修供养能成佛。我们得要问,供养为什么会成佛?这什么道理?诸位要晓得,我们本来是佛。本来是佛现在堕落成凡夫,这是什么原因?是我们的清净心中起了一念不觉,在这里起一念无明,无明妄动这才起了烦恼障。烦恼障的大根大本就是一个贪,佛法把无量烦恼归纳为六个根本烦恼,六个根本烦恼再把它略为三毒贪瞋痴,三毒你还嫌麻烦,你再把它归纳一个就是贪。你为什么会瞋恨?贪不到才瞋恨;为什么贪?愚痴才贪,所以贪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布施供养就是把贪除掉,功德是除悭贪的!不要以为我辛辛苦苦好像赚了一点钱,我就供养他,送给别人,我得什么好处?这就是你虽修布施供养,你贪心增长,贪心没断,你这个布施供养得的效果是反效果。布施供养对别人有利、没利不相干,不要去问他,问的是什么?我们自己悭贪心一分一分在减少,减到都无了,贪心断尽那你就成佛了。世法里头不可贪,出世法里头也不可贪。我们今天念佛贪图一心不乱,所以得不到一心,为什么?你是以贪心去求。

  我们念佛贪图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不能往生,为什么?贪心,心不净!常言说得好,「心净则土净」,才能往生净土;你带著贪心你就能生净土,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讲生净土的时候,下品下生还要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有力量把你的贪心压住,不起现行,烦恼是没有断,石头压草,古人所说的根没有除掉。烦恼要断掉那是连根除掉,根在,石头压住了长不出来,这就是功夫成片的力量,有这个能力才带业往生。诸位可想而知,这三毒烦恼决定不能有,如果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三毒烦恼常常起现行,不是好事。在功夫上来讲障碍功夫成片,我们不要谈一心,不要说那么高,你功夫成片做不到。换句话说,障碍到你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去不了!布施它的功德、它的利益,就是把这个贪欲压下去,能伏得住,对什么都不贪、不执著、不吝啬。忍辱是压住瞋恚,一切逆境里面不起怨恨心,不起瞋恚心;禅定,是降伏我们散乱心的;精进,是降伏我们懈怠心的,懈怠、懒惰。智慧,是对治我们愚痴心的。六度是六服药,治我们六种大病,功德利益在此地。

  如果你要是上了当被别人欺骗,这个佛门里头好修福,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你们诸位想一想,这在佛门里头布施供养什么心?增长贪心。为什么?我做什么生意也没有这么大的利润,一本万利;佛门里一本万利,到佛门里头来做生意,心里念头都想赚钱,我舍一得万报。你们想一想,如果佛门里真是生意这么好做,大家都到佛门里头做生意;不是那么回事情,错误了。大概我们过去生中学佛就是这个观念,舍一得万报,天天在念著,我的果报怎么还没有来?到后来发现没有果报,我上了当,我被欺骗,连老本都舍掉,怨恨心起来了,贪不到怨恨就起来了,三毒烦恼就起来。所以这不会学佛的人怎么样?增长三毒烦恼,有没有?真有。我学佛的时候我见到很多,有钱、有力量的这些居士们,在佛门里头广修供养,大施主,来的时候寺庙都把他侍候得像老佛爷一样。到他生意做失败倒闭了,再到庙里来,人家看到理都不理他,居士寒了心,关起门不出门再也见不到,寒心了。他学佛学的结果怎么样?是贪瞋痴增上,毁谤佛法,佛教原来是骗人的。我见得多,我也听得多。

  寺庙里头天天盖房子,盖得富丽堂皇;我们家人口那么多,挤在一个小房子,想添个房间都没钱。我们还把钱送到寺庙里去,庄严他的道场,替他来盖大房子。这里出了钱,背后怨声载道,这都是事实!我接触的佛教面不大,我不常跑寺庙,听到的少,也许你们听到的比我更多。这叫颠倒,是不晓得供养之意在哪个地方,是治自己病的,这就是不但自己病没有治,把病加重。佛的六种药是治病的,他用了这六种药把病加重了,这不叫颠倒吗?这就是对於佛法理事俱不通,不但是理不通,事上是怎么修他也不通。功德利益不是他所想像的,他所想像的那不是功德,不是真正的利益。眼前得一点小便宜,以为这就是功德利益吗?那大错特错。眼前就是把整个世界给你,你还免不了生死轮回,那怎么叫利益?佛法里面讲利益有个定义,现在得利益,后世还得利益这叫真利益;现前得利益,后世没有利益这不叫利益。佛法的利益是利益今后,永远得利益这真利益,你把悭贪烦恼断了你是永远得利益。所以我们要晓得,布施供养的利益是在这个地方,除我们自己悭贪大病。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五十九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59

  请掀开经本第十八页,「妙庄严王本事品」,我们今天接著看,上一次说到「供养之益当得成佛,与彼持经功德等无有异」,这是说兴供养的功德如是如是。这个向下是说明妙庄严王的本事,这段文我们念念就可以:

  【昔有四人。结伴修道。在於市廛。心厌烦嚣。移入深山。往来乞食。转见劳苦。不能行道。一人发心云。汝等行道。我当乞食供养。由是三人道成。彼一人出入朝市。见国王尊贵。心生爱慕。转世为王。三人议云。彼为我故流转世间。我因彼故身得解脱。我等当往报恩。一人示为妻。二人示为子。度彼得道。妻名净德者。即喜义。净名云。法喜菩萨妻。长子名净藏者。即慈义。慈能与乐。如藏之有宝。多饶益故。次子名净眼者。即悲义。世人盲无慧目。常堕生死坑堑。悲能拔苦。如眼能导引。不致堕坑落堑。妙庄严王。即舍义。舍邪见而修正法。庄严自心。得自在故。】

  这段就是把『妙庄严王』的本事,简单介绍出来,这就是以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供养的功德。这是四个人同时修道,如果每个人都要出去托钵乞食,尤其是在闹区,要想成就道业是相当不容易。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人护法,护法这个人是谁?就是后来的「妙庄严王」。其余三个这是得道,这是讲来一世、又一世,前一世四个人在一块修行,前一世修布施的人做了国王;这三个得道的人,得道的人这叫倒驾慈航,一个示现做他的妻子,两个示现做他的儿子,然后来度他。可见得这个事情,布施供养的功德与得道等无有异。这点我们世间人看,只看到这一世的因果,看不到三世因果。所以有许多的事情,我们自己认为与自己没有利益,就不肯做,这是很大的错误。如果你要能够看到三世因果,你就晓得这个事实就不然,正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什么事情都有因果。经上常常说「欲知今世果,前世作者是」,前生所做的就是,我们今生这个果报,无论是自己的正报,或者是依报,我…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