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则经是希有义。如经言:“诸佛出于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喻优昙华,时时乃一现。”此外,经之一字,还含有舟航义,宝王义,药王义,安乐、吉祥等义。无非是显示佛所说的言教,皆是至理名言,都有一定的法度与轨则,可以作为成佛必依的阶梯,证果必循的正途。此阶梯,此正途,是法界人天所同轨,十方诸圣所共遵;法界圣凡,无能超越,十方三世,不可转移,因此名之为经。经之一字是通题,妙法莲华四字是别题,通别合称,故名妙法莲华经。
第二章、品题
第一节、圣号的原因
本品是妙法莲华经二十八品经文中的第二十五品,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佛为无尽意菩萨,详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利益众生的功德妙用。现在,先让我们了解观世音得名的原因;观世音菩萨,为甚么称为观世音呢?根据悲华、楞严、法华等经的记载,菩萨之所以号名观世音,其原因有三:
一、宿世悲愿
悲华经说:在距离释迦牟尼佛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如来应世,号名宝藏如来。当时有一位转轮圣王的太子名叫不眴,信佛甚笃;有一次,非常诚恳的请求宝藏如来,率领弟子们到王宫受供三月,在这三个月当中,太子十分殷勤招待佛和弟子们的起居饮食,凡是一粥一饭,一茶一水,无不亲自奉上,必恭必敬,唯恐不周,直到最后的一天,宝藏如来问不眴太子说:“太子!你这样殷勤供佛及僧,究竟希望获得些甚么酬报呢?”
“世尊!世间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一切物质的享受都是虚伪不实,根本没有甚么东西是值得我的贪求和留恋。有的,只是希望在世间上所有不幸的人们,当他、她们受到种种苦恼煎熬时,如果称念我的名字,我就能够马上用我的天耳来遥听他、她们的音声,用我的天眼来观察他、她们之所在,而寻声救苦,帮助他、她们脱离一切灾难与祸患,给予他、她们的幸福与快乐,便于愿足矣。慈悲的佛陀,愿您鉴我愚诚,威力加被我吧!”不眴太子恳挚地回答宝藏如来的询问。
当时,宝藏如来,非常佩服太子那种超越的智慧,和伟大的抱负,于是说:“好极了,好极了,良善的太子啊,您真聪慧,也真伟大,以后你就叫做“观世音”吧!祝福你名符其实地深入世间,尽未来际去观察世间所有苦难者的音声所在,而去协助他们摆脱苦难的枷锁,指导他们开创幸福而美丽的前途。”
最后,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当时的转轮王,就是阿弥陀佛的前生,而不眴太子,正是现在的观世音菩萨。因为菩萨宿世曾在宝藏如来前,立下救苦救难的悲愿,所以获得观世音的德号。
二、因中修证
在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曾经亲自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在过去久远以前,我曾经供养一位观世音如来,承蒙观音如来,教授给我一种“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的修行法门。最初,当我听到世间上的谤毁声,咀咒声,叹息声,悲哀声,幽怨声,或赞叹声,歌颂声,欢笑声的时候,不再像以前一样,因分别执著,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反而倒过来观察自己能够听到外来音声的闻性。当我的观察力与内在的闻性合而为一时,我竟然忘却了外在的声尘境界,只觉得内在的闻性有一种动相,与一种静相相对待罢了。
后来,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控制自己情绪的冲击,使自己进入一种极其寂静的境界;这么一来,就动者自动,我不知其所动,静者自静,我不知其所静,而心灵中也再没有动静二相的存在。虽然,所有的动静二相已被我殒灭,但能闻的闻性,仍然存在;因此,我再精益求精,继续进取,修习不已,不但外亡其所闻的动静二相,内亡其能闻的闻性,甚至连能忘却能闻所闻的念头都不起,于是能所双亡,根尘俱泯,连尽相亦不可得。如有尽相可得,无异是住著于空;若住于空,那么,虽然能空所觉之境,而能觉之闻性仍然存在。但当时我不但外尽其尘,内尽其根,而且连能尽根尘的尽相亦不可得。所以不但所觉之声尘空,能闻声尘的闻性亦空,因而超出人我是非的界限,获证诸法无我的境界。
当时,我不知道我是宇宙,抑或宇宙是我,我和宇宙之间,恍惚打成一片,再找不出丝毫的痕迹。既无能觉之智,亦无所觉之境,有的只是空,最后连空的感觉都不存在。于是,我体会到觉而无觉,空而无空,觉即是空,空亦即是觉,空与觉同时达到至极至圆的境界!当觉与空都达到至极至圆的境界时,不但所空灭,能空亦灭,且法空,空空亦不生。至此,凡属一切有生灭,有对待,有障碍而能障蔽人内心的东西,都归于寂灭。我那久被窒息的灵性,自此得以恢复健康,久被物欲幽禁的真理生命,从此获得抬头的机会,内在本具的智慧光明,也冲破无明之黑幕而光芒毕露。在强烈智光的照耀中,我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再不为一切时间和空间所限制,我认识了宇宙,也认识了自己,同时获得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诸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六道一切众生之心,与诸众生,同一悲仰的殊胜功德。
自此,激发了我内在仁慈的本性,对于一切苦恼的众生,不期然而然地产生无限的悲悯与同情,自那时起,我便步著十方如来的后尘,常常往返于六道生死中,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等种种方法来深入人间,寻声救苦,利乐有情。
当时古的观音如来,因为嘉奖我善得圆通法门,于是在大会中,赐我名号观世音。同时,由于我能观照耳根,听觉之性,圆照法界,十方众生,凡称念我的名号,无不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假作意,毫无偏傥地平等拔苦与乐,因此,我观世音的名称,便周遍十方世界,遐迩俱闻了。
根据以上,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对释尊的自述,其所以号称观世音的原因,完全是由于他在因中修行时,以一心三观的观智,观于一境三谛的真理,观空不著空,观有不住有,根尘俱消,空有圆融,获得听觉圆通,六根互用的特殊后果而立名的。
三、果上利他
观世音菩萨,不但是一位由消极跨进积极,由超世而入世的大乘实践家,亦是冷暖人间的慈母,茫茫苦海的舟航,他“观世音”圣号的建立,不但由于他宿世的本愿与因中克己修证的自利工夫,亦是由于果上积极利他的功德而立名。例如:本品文中,当无尽意菩萨提出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即答言:“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那么,观世音的圣号,该是从果上利他的功德妙用方面而建立的了。
总之,菩萨圣号的建立,不外是由于自利利他的功德,菩萨在自利时,不忘利他;而利他时,亦不失自利。因为菩萨所以克己修证,正是为了利他;而积极利他的同时,又能庄严自利的功德。不过,据自利方面解释:观世音的意义,则观是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这能观之智,包括一心三观;所观之境,包括一切善音,恶音,有漏音,无漏音,二边音,中道音,甚至一境三谛。菩萨以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圆三观于一心,三观同时无前后、无差别、无次第,圆观圆证,故名观世音。
若据利他方面解释:观世音的观字,则是教,世音,是指所教之机。教,是指菩萨寻声救苦的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机,是指九界众生称念圣号,或哀恳求救之音声。菩萨秉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观九法界众生称念或求救的音声,而来教化援助众生,无苦不拔,无难不救,无乐不与,故名观世音。自利是智,利他是悲,是以观世音三字,是包含有自利利他,悲智双运的意义。
第二节、菩萨的含义
菩萨二字,梵语具足言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菩提译觉,萨埵译有情,合名觉有情。
一、据自利释
觉,是指菩萨自觉之心,有情,是指菩萨自己的本身,凡是具有知情意精神活动的生命,都名有情。所以菩萨,并不是木雕、玉琢、或泥塑的偶像,而是含有知情意的高等生命,故名有情。虽然,但菩萨并不是一般迷情的众生,而是已经觉悟了的有情。因为菩萨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圣者,不止具有超情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同时对于诸佛所证的无上觉道,不但景仰,而且进修;何止进修,而且获证。当其分证佛的无上觉道,处于自受用三昧中时,自见内心朗然大觉,与佛无异,故名觉;但尚有微惑未尽,于出定后,就有微细生灭,识情流动,故名有情。总之,在自利方面说:菩萨,就是一位头脑清醒,理解力强,不但觉悟人生的真理,且澈达宇宙万物之真相,于事于理,于性于相,都具有正确而澈底的认识;不糊涂,不困惑,不迷信的圣者。
二、据利他释
觉,是指菩萨所证的觉道,有情,是被菩萨所教化的众生。即是说:菩萨的为人,不但自觉,又能觉他;不但自利,同时利他。不断激发同情心,正义感,长养慈悲,坚立弘愿,努力拔除人世间一切忧悲苦恼;积极给予众生佛法的启示,令所有众生,同归觉道,同得解脱,同到彼岸,因名觉有情。
三、据自利利他释
觉,是菩萨上求佛道的自行功德;有情,是菩萨下化众生的利他事业。菩萨既上求佛道之觉以自利,又能下化有情以利他。自利是自觉,利他是觉他,自觉是智,觉他是悲,自觉觉他,悲智双连,是名觉有情。
综上三义,我们应该知道,菩萨,并不是专指那些泥塑木雕的圣像,更不是甚么主人祸福,或三头六臂的神祇,而是具有深度的智慧力,高度的理解力,广度的观察力,以及具有无限的同情,无量的悲心,无边的弘愿的救世者。既能勇猛精进,修证佛的觉道;又能以慈悲普济之恩德,施于有情。以世界人类的苦恼为自己的苦恼,以世界人类的忧患为自己的忧患,一举一动,无不以利益众生为出发;一进一退,都以救济苍生为目的,因此,被称为菩萨。假如我们能够这样,我们就是菩萨。现在,观世音菩萨,就是能够以精深之觉智,观察诸法实相的真理,得大自在…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讲义(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