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风雨 9· 住与无住▪P2

  ..续本文上一页后却迷离了!连自己都糊涂了,不知道自己真正爱的是什么?厌的又是什么?

  

  「梦起梦落梦依稀」:如那一天回想起十年前所做的一切,所喜欢的人,所讨厌的事,却仿佛一场梦。过去曾爱得要命、气得发狂,而现在只觉得淡而无味。即使回首往事历历,似依稀可寻,但已没当初那种激情了!

  

  「缘聚缘散缘如是」:从当初的激动到今天的淡然,这都是诸法的缘在造化的。缘聚了,我们见面;缘散了,我们分离。聚时,即使爱得发狂;等到缘散分离了,却也只是梦境依稀而已。

  

  「任风任雨任自云」:深入去看这些爱恨、合离,只是缘在变化,没有人能够主宰。所以最后认了,来就让它来吧!去就让它去已。任世间白云苍狗,我已不受影响!

  

  这也是说,从最初的执着──情疏、情切(有住),到透过缘起的观照──缘聚缘散(无住),最后才能产生任风任雨的自在。因此,修行就是从理观到事证。

  

  返观自心

  

  我们从善知识的开示或佛经中的教授中,了解到这「无住的理」,但不表示已能相应了。因为过去有所住的习性还是存在。所以要依「无住的理」时常做观照,既观照世间种种相,也观照内心种种相,而使它渐成无住。如何观照?先观照世间是虚妄生灭。佛法曾说,世间的事,就像水波上的泡沫,即使一时起了,也一下子就消散了。我们所曾最爱的、最恨的,甚至我们自己,都只是水中乍起乍落的泡沫而已。看多了,就无所谓了!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而一般人常把小事看得很严重,像中了奖或挨了骂,都耿耿于怀,可是从整个生命来看,这些都是芝麻蒜皮的事而已!

  

  在历史的洪流中,当年雄霸天下,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如今安在?亦不过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粒沙、一株草罢了。有诗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间种种,看多了就是这样。至于青山是否依旧在?也不见得。因于人的生命太短,如有天人般的长命,就可以像何仙姑一样,看沧海几度变为桑田!而夕阳也可能不红,太阳说不定那天也会消失。所以从广大的宇宙观来看我们的生平遭遇,根本不算一回事!能够时常这样观照,我们的心才能慢慢转化,从粘腻的执着逐渐开通、淡化。

  

  还灭无住

  

  以上先从世间变化中,观照此「无住之理」,其次,再从当下的「心」来观照:各位!我们以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决定的。可是事实上,是太多因缘促成我做这样的决定。再如我喜爱或厌恶的觉受,也是由很多因素所共同形成的。即使是科学所谓的真理,也都只是众生的共业。我们都以为天上有一个太阳,然而这只是现在众生共业所形成的器世间,如果那天它不见了,那也是众生共业的转变。所以很多科学上的真理,只适用于那个时代。那天众生的共业转了,则这真理也将被后人所推翻。所以这个世界不过是妄识成迷所产生的假相罢了。有了以上的体察,我们乃能由粘腻的烦恼,慢慢转化到无住的自在。

  

  因此我常说,真正的修行是「还灭」的过程。教我们从「住」的习气、「住」的执着中,去消化、去还原。还原成无常、无我、无住的本来面目。

  

  定的作用

  

  然而修行,又何以必须有「定」的功夫?我的师父圣严法师写了一本书《牧牛与寻剑》,牧牛就是照顾我们的心。而寻剑是去找一把智慧的剑。等剑找到后,就用剑来宰牛。可是如果这条牛太大,又是条野牛,即使找到剑还是宰不了它。故必须先把牛绑住,才有办法动刀。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心如果狂乱不已,即使再高明的道理也用不上力。故必须先叫它冷静下来,叫它先「住」。而让这条牛乖乖静下来,那便是「定」的功夫。或者,用另一个譬喻:我们的心又像一盆浑水,这水还随着风吹波涌,而沙尘就在里面晃荡。如何能将沙尘淘出呢?唯有让它先静止下来,沉淀之后,才有办法把它取出来。

  

  很多人做事行不通,就归诸于业障太重!这种说法也不能说不对,但太过于笼统。到底你的业障是什么?业障在那里?若不经由痛切地返观自己的起心动念,何以明了自己的业阵?而予以对治消除。每个人的习气业障,多通过起心动念而出现的,譬如打坐时,妄想老围绕着钱转,那你的业障就是钱。如总想到某个人太可恶,恨不得好好教训他一顿,那你的业障就是瞋心太重。如不了解自己的习气业障是什么?光拜佛就想消业障,我很怀疑是否消得了。故要先将心定下来,以返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而知道习气的所在而加以对治。所以「定」是首要的功夫,定才能观,观才能还灭,而还灭之后就不住了。以上是阐述由定生慧之途,定是从「住」而有,而慧却是从「不住」而成就的。

  

  三、超越矛盾

  

  以上已说明由住与不住去解脱烦恼,以下更将超越住与不住间的矛盾:

  

  从更究竟的佛法来看,本没有「住」与「不住」间的对立分别。以有「能住」,才有「所住」,故成为对立,也因此才有「住」与「不住」的差别。所谓「无明生三细」,因为众生无明,才误认为有一个「我」,以及另一个「非我」的世界;有「能住」的心,与「所住」之境的分别。而当我们透过缘起的理,去了解「心」、「境」、「内」、「外」本就是一体的,则对立自然化解,心境自然开阔。于是,在非住、非无住中随境界之生化,寂而常照,泯而为一。这就是佛法中大圆满的境界,一切的智慧、一切的神通妙用,都是从超越「住」跟「不住」间的矛盾而得到圆满的。

  

  

  检视数息

  

  最后,因为在座大部分的人打坐都是用数息法,所以我们也用「住」与「不住」来检视数息的要略。数息,是从住于呼吸的相而启修的,故基本上是以「住」入门。但这「住」仍有几种变化:

  

  第一、这「住」里有「不住」的成份:既要专心注意呼吸,故不可又管其他的事。外面的世界,色、声、香、味、触的变化去来统统不管。故就注意呼吸而言是「住」;而外面一切放下,万事莫管,就是不住。

  

  第二、不住于喜怒哀乐之情:专心数息后,身中将有八触的觉受,我们也不要被这些身体的觉受、心里的顺逆得失转走。

  

  第三、做智慧的观照,以达成心的无住:透过数息帮助把心定下来后,乃更觉照我们的妄想、习气。像水一样,让沙沉淀后,才好捡掉它。

  

  第四、心境本不二:从超越矛盾中,得一体之全成。

  

  总之,打坐虽以数息入门,但要真正完成佛法的究竟解脱,还是要用佛法的知见去转化。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只是打坐,而要进一步从听经、闻法,去深入佛教的智慧,才能渐趋功德圆满。

  

  

《禅林风雨 9· 住与无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