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来经过沙勒国,国王的王子名叫沙车,出家学习佛法,专究大乘佛法。一天在寺内读般若经,老是在念空不可得,什公听了觉得很怪,我在罽宾学的,五蕴是有,十二处是有,十八界是有。现在这位法师,怎么在念五蕴是空,十二处是空,十八界是空..........一切皆空,这是什么道理?于是就过去问他为什么说空不可得?因而双方展开了大小乘的论战,结果,什公失败了,就从沙车学习般若性空大乘。不久,对于性空大乘,有了独到心得,成为弘扬性空大乘最有力的学者。不特一般人受什公感化,做了性空大乘的行者,就是从那学习小乘的业师,亦为什公转化过来信奉大乘。
什公母亲,后又从龟兹到印度去,临走时对什公说:『我现在要离开你了,有几句话须对你说一下。大乘佛法流行到震旦,对震旦众生是有大利益的,但能传过去的,唯你有这力量。可是对人有益,对你却不大利。为了你自己,我不赞成你去,为化导人群,我又不能让你不去,所以不知怎样是好』?
什公听了母亲的话,毫不迟疑的回答说:『大士舍己为人,只要是对众生有益的,自己那怕遭受镬汤炉炭之苦,乃至牺牲一己生命,亦在所不惜』!
什公母亲听他说后,很安心的离开什公。而什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从这几句话中,可算表露无遗!大乘佛法的行者,应该是有这种精神的!
什公是于姚秦弘始三年来中国的。秦为五胡乱华时代十六国中的一国,标明姚秦,简别不是秦始皇的秦,亦不是前秦荷坚的秦,而是后秦姚兴当朝的秦。什公来中国的经过是:当时前秦荷坚,听到什公令名,对之非常倾慕,特派吕光大将军,远去龟兹迎接来华。吕光请得什公,回程行到凉州,忽听荷坚战死,后秦姚苌僭号关中。吕光于是就在凉州宣告独立,国号曰凉。但因什公足智多谋,恐为姚苌所用,就供养在凉州,不让他去关中。其后姚兴袭位,由于深信佛法,仰慕什公德学,派兵西伐吕隆(吕光的后代),乃将什公强迎关中,礼为国师。供养在逍遥园中,让公专心一意翻译经典,什公所译总有三四百卷。
什公译经的最大特点,是文笔流畅,意思完善。如法华经、弥陀经、维摩经等,文字都很优美,为一般人所乐读诵。奉诏译的诏,是皇帝的诏书,意即什公译的这部经,是奉姚兴王的诏命而译。
中国译经史上,有四大翻译家,而什公和奘公,尤为翻译界的翘楚。中国佛法的丰富完备,不能不归功这两位大译师。中国佛教,如前无什公,后无奘公,不会有这样光彩,这是敢以断言的!
什公译的佛典,自信没有错误,所以寂后火化,其舌完好不坏。因此,我们对于什公译的经典,应如法奉行,深信不疑。三藏法师者,是说什公一面以三藏教法,化度众生为他人师;一面深究三藏,自奉大法为自己所师,所以称为三藏法师。
正释经文
甲一 长行别示
乙一 问答得名所以
丙一 当机举名请问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本品全文分两大段:一、长行,是以散文体裁来宣说经义的。二、偈颂,是以韵文体裁来宣说经义的。长行与偈颂,内容差不多,只是文字体裁的运用不同而已。在两大段中,先讲长行,后讲偈颂。
「尔时」两字,有多种不同解释。前曾一再说明,本品是法华经中第二十五品,在这品前是第二十四品,叫妙音菩萨品。所谓尔时,是妙音菩萨品刚刚讲完,快要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时。
在妙音菩萨品最后有几句话说:『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忍,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从这可知佛说妙音菩萨品时,曾使很多众生得到法益。因大众闻法得益,所以进而要求佛再继续宣说妙法。所谓尔时,可说是很多众生希望如来说法的时候。
妙音菩萨,据法华经的介绍,是东方一切净光庄严国中的大菩萨;观音菩萨,如大家所熟知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菩萨。东方妙音菩萨,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所以在世教化众生,能任运自在的随类现身。即要变现怎样的身相教化众生,就能变现怎样的身相。西方观音菩萨,如本品后面介绍『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可说观音菩萨同样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所以古德将这二品叫做『姊妹品』,显示他们有同等意义和价值!
或说大众听了东方妙音菩萨的殊胜功德,想到西方观音菩萨亦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萨,但他自证化他的功德究竟怎样?法会大众还有不知道的,于是仰望佛为宣说观音事迹。正在大众如是仰望佛宣说时,叫做尔时。
「无尽意菩萨」,这是本品问法的代表者。当佛讲完妙音菩萨品时,有位无尽意菩萨出来请法。无尽意是东方不眴世界的大菩萨,而不眴世界的教主是普贤如来。观音菩萨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当知无尽意菩萨将来继承普贤如来,在东方不眴世界成佛。
无尽意既是东方一位大菩萨,怎会来娑婆世界听释迦佛说法?是奉普贤如来命令而来。佛说法华经,是直畅本怀之谈,所以十方诸佛,都派他们的上首菩萨,来听佛说妙法。无尽意从佛开始说法华时,就在座下静静听讲。到佛说完妙音菩萨品时,为欲请法,所以「即从座起」。
佛及菩萨的圣号,都是从他所有功德而安立的。无尽意所以得名无尽意,是依他的什么功德而安立的?这可从世界、众生、悲愿三方面来加说明:世界方面,首要了解的,像娑婆世界这么大的世界,是有无穷无尽,无量无边那么多的,佛经称为无尽世界。在这么多世界中,如以娑婆世界说,单是南赡部洲的人,已多得不得了。如以四大部洲的人综合来说,当然更多。除了人类还有其他众生,众生真是多得不可胜数。不但一个世界的众生是这样,每个世界的众生都如此,所以说众生无尽。这位大菩萨,运用其智慧,观察世界时,发现有无尽世界。在无尽世界中,有无尽众生活动。真是到一处有一处世界,到一世界有一世界众生。且诸众生,为烦恼的驱使,飘堕在业海,沉沦在轮回,受众苦的逼迫,永无解脱之期!无尽意菩萨不忍见无穷尽的众生,长期受诸苦恼,就从内心深处,发起无尽悲愿,愿度无尽世界中的无尽众生,令无尽众生成佛,而后自己方成佛,所以称为无尽意。
无尽意名号的解释,古德用四句偈形容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尽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号为无尽意』。其大意是:世界无尽是不错的,但无尽世界中,有的是清净世界,有的是秽恶世界,而秽恶世界多过清净世界,所以无穷无尽的世界,大都是尘扰扰的骯脏不堪、秽恶不净!在这样世界的众生,不管是怎样的多,大都业海茫茫的为业力之所牵引!业力牵引你到天堂就到天堂,业力牵引你下地狱就下地狱,自己丝毫做不得主。众生所以业海茫茫的无所依归,根本原因在沉溺于无底的爱河中,滔滔不绝的随波逐浪,所以苦海无边。众生这样不息在惑业苦中循环,于是菩萨心里就想:如是受苦众生,假定我不发心去救度教化,又让谁去做这工作?于是就发无尽的悲愿,要度无尽的众生,是故号为无尽意。
无尽意及诸大众,为要了解观音菩萨的功德,看看没有别人起来请问,于是自己就从座位起来,代表大众请问佛陀。即从座起这句,从字面看来,本很简单的,但如天台以观心解释,那就具有深意。所谓座,不是普通座,乃是法空座,亦即法华说的『诸法空为座』。以法空为座,不但不可执着诸法,即诸法空亦不可着。假定执着于空,不能真正了解其空。无尽意即从座起,是示他不染着空,所以说诸法空为座。虽不染空,但非什么没有,这从菩萨自法空座起而问法,可以得到证明。假定真的什么没有,何必还要起来问法?何必还要讲经说法?因为空而不空,所以仍从法空座起,请佛开示。这样,即从座起这句,实含不着空有,超脱空有,正式证得实相妙法的深义在。
「偏袒右肩」,是出家佛子起身问法所用的一定仪式。佛在世时,比丘所着袈裟,与现在南传僧人所着的一样。佛教规矩,比丘平时不礼佛不说法,左右两肩都包裹而不袒露在外的。到见佛礼佛时,为了表示恭敬,特将右肩袒露出来。无尽意菩萨将要问法,为了对佛的尊重,所以先把身上的袈裟放下,袒露出自己的右肩。
偏袒右肩,覆藏左肩,本于观心的解释,亦有其深刻意义。修学佛法的人,到了相当程度,具有两种智慧:一是证悟诸法空性真理的真实智,不能用语言将它表达出来,所以如左肩的覆藏不使外露。一是从真实智开发出来的,可以观察世俗一切,可以为诸众生说法,可以指示一条修行道路的方便智,或名权巧智,所以如右肩袒露出来,可使人清楚的看见。方便智如右肩,真实智如左肩。一覆藏,一袒露,刚好代表权实二智。无尽意是位大菩萨,覆藏左肩,表示他具有悟证诸法实相的真实智;袒露右肩,表示他能运用权巧的方便智。方便智是化俗的,真实智是契真的。二智并用,是即显示即真而俗,即俗而真,达到真俗交融的最高境界。
「合掌向佛」,是将两手合拢来面向佛陀,为印度对在上的以及普通人互相见面的一种礼节。若以观心解释:两手有十个指头,分开是各自独立的,代表前说的十法界。现将十指并拢合掌当胸,是示十法界在我人一念心中,并不是离一念心而有。「而作是言」,谓无尽意表现应有礼节后,就说了下面话,请佛开示观音菩萨的事迹。
上面几句,实即显示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即从座起是身业;而作是言是口业;合掌向佛是意业。这时专心一意,表面好象身业,实际属于意业。每人都有三业的活动,问题是看向那方面活动,才是正当合理的活动。众生的三业,大体是向恶的方面活动,纵然有时是善,亦属于有漏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演培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