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岩甘灵第一集 肆、正见慧解▪P2

  ..续本文上一页只在肉身上打转,那知什么法身?

  

  ◎凡情念佛难生西

  

  三宝是出世法,在三宝门中种善根可得出世报;有些人虽说护持三宝,但没有正知见,以凡情心来护持,所得的果报只是转世富贵的世福而已。就像有些人念佛,不是为了发菩提心求生西方,只是为贪一己之快乐,到时生不了西方多么可惜啊!念佛是为求生西方,不是为求人间福报。

  

  ◎智者无财能修福

  

  没有智慧的人,有财不会修福;有智慧的人,没有财也能修福:心想好事、口说好话、身为人忙,这比为自己忙还好呢!一定要打掉自私的小心眼,前程就光明多福。

  

  ◎自修利他有次第

  

  一般人只知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度化众生确乎要在世间。佛陀示现降生在人间,学道、成道在人间,化度众生也在人间;但是修行确乎要在深山。佛法第一步,应该是「修行在深山,不离深山觉;离山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山中幽静,有它的灵气甘露,离开了人间鸡犬之声及世俗情爱之欲,修道没有娆乱,心静下来道业成就了,再来化度世人。这是自修利他的次第,不是像儿童未成年就要他为国为民服务吧!

  

  ◎学无常师取人长

  

  世间有好多人虽不能行,但明白道理,那你可好好听他的言说;有的人虽然能行,你问他道理,却没办法指导。在修行路上,你若难求到知行合一双全齐美者,就退而求其次,缺少那一样就求取那一样;即使别人只有一件比你优胜,都值得你学,学无常师嘛!这样才能圆满进步。当然,智力有限、生命苦短,那能学到圆满?但佛弟子是向圆满佛果迈进,总得要难行能行,一件一件的学圆满。

  

  ◎闻而不行难受用

  

  大家平时听经研究佛学,对一空一切空、无中无假无不空的道理,及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这些名相可能都懂,但研究佛学还要好好地依法修持,才能得真实受用。如果在寺里研究佛学,回家还是怀中抱子、酒肉穿肠过,佛法的三皈五戒都不守,那你研究佛法又如何?最多你同人家谈起来能辩才无碍而已。你若要得佛法的真正受用,还是要老老实实、愚而安愚地力行佛法才有益,才真受用。

  

  ◎疏通观念即菩提

  

  他人反对你的好事,你慢慢解说道理来疏通他的观念,这就转烦恼即菩提;人没什么特别怪,只要把观念调好就不执着了。不要对方一反对,你就生烦恼不干了!将大好的事情停止待废,那怎么修福慧?记着!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成就万人大事,不单小忍,更要大忍大定。

  

  ◎勿信妄想受磨炼

  

  修行就是要和业障交战、和魔鬼抗战!切莫将敌人当朋友、切莫依妄想当智慧!所谓「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用功时只有一个正见--接受训练、服从磨炼,要打脱牙和血吞,才禁得起考验。否则生死不了,无量诸苦难以断除。欲除业障苦,唯有咬紧牙根忍受磨炼,方有解脱、得大自在之期。

  

  ◎处世如水能随缘

  

  做事如果遇到直汉子,当然直心相向行得通;如果遇到弯弯曲曲的人,那就随缘弯一下,如水随器而方圆,这样事情才做得成,免生烦恼,也不会误了大事。好事做不成,那是你不智、不忍搞坏的!要志心学智慧、忍辱!

  

  ◎顺逆感应道心坚

  

  感应有顺有逆,不论顺逆都是佛菩萨的慈悲。顺境固然是好,但唯有在逆境中才能开智慧。譬如春天气候温和,固然可使百花齐放、万物生长;如果没有秋季,怎么会有结果呢?没有严寒的冬天,怎么会绽开清香扑鼻的高贵梅花呢?所以真正有智之士,学佛愈是遭遇不顺,其道心愈是坚固,愈能成就菩提道。古今多少高僧大德、上根利器者,莫不是在苦境、逆境中成就的啊!大器之材必坚固!

  

  ◎菩提心动五欲静

  

  海水怎样才不起浪?没有风就没有浪嘛!心要怎样才能平静?心不贪恋五欲之风,身离开五欲之境怎么会动?但你发了菩提心,那就要动喔!那个动是长养善根、开花结果的。凡夫都是颠倒,不应该动的要动,应该动的又不动。

  

  ◎闻法开慧要实行

  

  佛法千生罕遇、万劫难逢,你闻到了有没有开智慧?开了智慧你有没有依智慧而实行?要取净去染、取正去邪、取无量去有限,要求不生不灭斩除有生有灭。应知!

  

  ◎正知正见弘正法

  

  佛法虽是重在行门,但也重在见地。现在佛法之所以不能兴隆,就是大家知见弄偏了,害了佛法,使佛法不能普遍弘扬。要想救国家、救人民,学佛人首先要有正知正见与大智大勇乐说无碍,才可领导二十一世纪学人弘化。

  

  ◎不忘死字道业成

  

  只是挂名佛教徒,彻头彻尾的凡夫心,当然静不下来。印光祖师就是以「死」字为座右铭,他警策我们:「修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古来高僧大德都是将了脱生死视为大事--「大事未明,如丧考妣」,故修起行来皆能至诚恳切、精进勇猛,功夫很快得相应。今人呢?

  

  ◎本质不良成败类

  

  佛法讲「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大家要分清邪正、染净,不要糊糊涂涂、不明是非。其实并不是出了家就是菩萨,有的人本质有问题,虽然出了家,习气一时还改不了,所以信佛人人可信,出家并非人人皆可。出家是要做担荷如来家业的法王子,一定要正知正见方可胜任。佛陀所制戒律中有规定:要六根齐全、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头脑灵敏,还要道心坚固,具足这些条件才可出家;否则出家不但不能替佛法争光,反成为败类!

  

  ◎依文解义误导人

  

  古德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句,便是魔说」,一句经文在某方面是一种意思,在另一方面又是一种解说;若只执一种文句或错解其义,往往自生障碍。非关经文有错,而是自己智慧不足发生误解;由误解而误说误导,苦哉也!今值末法邪师者众,闻法之学人要选择。

  

  ◎割爱出家为度人

  

  出家人要「割爱辞亲」:爱要割,不割就被爱牵绊住,永不能脱身。割爱为修行,为什么要修行?为度一切众生。

  

  ◎言非佛说即是魔

  

  学佛的人要有正知见,不管什么人,凡是讲话不合乎佛意就决定不要信;即使是出家人,那也是魔王、魔子来装骗、渗透的。佛法非天魔外道所能破,唯有佛子能破坏佛法;魔变成佛子来破坏佛法,这就是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悲夫!「心是恶源」魔子魔孙乎?但愿邪不胜正。

  

  ◎中根最好出家修

  

  现在末法时代之初,众生根性大都是中等善根,中根的人如果有好缘能修道,最好能发心出家,仗三宝功德较易成就。至于下等的人,出家也不会修,那倒不如在家做个居士,好好勉力修还好,免得出家反而败坏佛门。我们印光祖师叫人不要出家,就是针对这种下等根性说的。上等人在家修好,出家则更好,既能住持佛法又能广度众生。

  

  ◎舍去富贵道无碍

  

  「富贵学道难」,一个被富贵所迷的人,要他学道真不那么简单。富有财、贵有名,有一欲就难出离了,何况有此二欲?所以释迦世尊舍了富贵才没有障碍;舍得清清净净到雪山学道,道业完成,然后教化世界,安乐一切众生。

  

  ◎认识比丘具三义

  

  出家沙门又称比丘,比丘是梵语,具有乞士、怖魔、破恶三种意义:一、乞士,就是要托钵,在我们中国因国情、风俗、环境的差异而不出去托钵,是信众送到常住来,也也是受供养。因中乞食,果上才能感得受人天之供养。二、怖魔,在受戒的时候,三番羯磨:「人间有某某出家受戒了。」天上的魔宫就震动,魔王就会害怕;因出家就是要出离三界,他的魔子魔孙就会少了,所以魔王会感到恐怖。三、破恶,比丘持戒能破心中的种种烦恼恶业。

  

  ◎释尊为何出家修

  

  我们学佛就是要以佛陀为模范!释迦世尊当初为何不在皇宫修行?他的父王帮他在皇宫造三时殿,一切都很舒适,就在皇宫里修行就好了,为何又要到雪山修苦行,要违背父王的心意呢?在这地方要思惟思惟、开点智慧。如果释尊不出家而在家修行,那最多只能做个转轮圣王,王四天下,教导人民修五戒十善;但修持五戒十善,只能得人天果报,仍不出六道轮回;且人天福报享尽,再堕落三涂,那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了。出家修、在家修不是一样!

  

  ◎沙弥虽小不可轻

  

  出家人不仅比丘能受得起人顶礼,就是小沙弥也一样堪受顶礼。佛陀说「三子不可轻」--沙弥虽小不可轻,王子虽小不可轻,龙子虽小不可轻。沙弥虽然小,但未来是大比丘,能住持佛法、弘范三界;所以对沙弥也一样要恭敬,不可看轻!应当发心供养,拥护道业圆成,功德无量!

  

  ◎身心行道堪受供

  

  出家人的日用是从那里来的?十方信众供养的。十方信众为什么要供养?供养我们修道。受了供养就要修道,不但身要行道,心更要行道。身行道,不要懒惰懈怠;心行道,时时念佛,不乱打妄想,一念相应一念佛,以致成佛。

  

《灵岩甘灵第一集 肆、正见慧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