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绝不与任何人结怨,将来在菩提道上才是一帆风顺。
一切众生所以结怨,不外两种缘故,一是本身的习气毛病,看不惯就不耐烦,不一定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六祖大师在《坛经》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别人的过失与自己不相干,须以清净、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
另外是利害冲突,这是与一切众生结怨最大的因素,佛法称之为恶缘。其实没有利害,一切皆有命运在主宰。若明此理,正如《了凡四训》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用种种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绝不是用手段才得到的,否则与因果完全违背。因此,明白道理与事实真相,心永远是平静的。清净心生智慧,《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佛教人“应无所住”。“住”是执著;“无所住”是决定不执著。执著是病。宇宙、万物、生命、六道怎么来的?佛在《华严经》上一语道破,即是“妄想、执著”。因为打妄想,变现出十法界;因为有执著,变现出六道轮回。所以,破了执著,就超越六道;断除妄想,就超越十法界。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哲学家,也都在寻找宇宙万有的起源,他们可以找到边缘,但是找不到真实。因为他们用思考,思考即是妄想、执著,是有界限的,不能突破意识的界限。
佛教我们,断了妄想、分别、执著,心意识的界限就突破了;突破之后,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正面目,才明了事实真相。所以,佛法的修学,任何宗派法门皆是修“禅定”。念佛得“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也是禅定。名词、方法虽然不一样,皆是修禅定。“戒”是正确的方法;依正确的方法,才能入“定”;入定之后开“智慧”;有智慧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们若能勤修“财、法、无畏”三种布施,又不著相,就完全正确。如果著相修这三种布施,果报在人天享福,作人王、天王、天人、大富长者,不能出三界,当然更不能超越十法界。佛教导我们“应无所住”,不住“执著”,就超越六道;不住“妄想”,就超越十法界。但不住相很难做到,势必要在“看破”、“放下”、“念佛”上用真功夫。
2、归向极乐净土
《无量寿经》上阿阇王子“皆愿作佛第十”这一品,佛说他们五百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一次听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生欢喜心,希望将来自己成佛也像阿弥陀佛,而未能发起信愿求往生的念头。这才晓得,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生欢喜心,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人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根,决定超过阿阇王子,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如来,决定不只四百亿。因为我们能发心求生极乐世界,他们还没动此念头。
所以经上说,净土法门是一切诸佛宣说的,不是一尊二尊佛说的,真是难信之法。《阿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才了解我们的善根有多么深厚,很难得!我们这一生遇到了净土法门,生欢喜信愿求生的心,应当要庆幸。
佛教化众生,真正是真诚、清净、平等、大慈大悲。众生善根没有这么厚,要慢慢的培养,一世一世的帮助他们。善根已经成熟的,帮助他信愿念佛,往生西方。没有成熟的,为他种弥陀净土的善根。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今天听到“阿弥陀佛”名号,读到“净土三经”,看到阿弥陀佛的形像,阿赖耶识里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种子。这一生虽然不能往生,来生来世再遇到因缘,他还是会往生。我们不可轻视任何人,不可对任何人轻慢无礼。
诸佛菩萨对我们的帮助,是说出事实真相,将自己破迷开悟,修行证果的经验、方法提供给我们作参考,而我们自己必须实行,千万不要以为,我依靠佛菩萨,他会保佑我。《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也不能保佑阿难。阿难原先打妄想:释迦牟尼佛是我的大堂哥,别人要苦修,不修不能成就,我没关系,我的大堂哥很喜欢我,他将来会把禅定般若传给我。遭难之后,才晓得佛也帮不上忙。佛菩萨加持我们的,只是经教。我们蒙佛加持,即是依教奉行,就得佛菩萨保佑。
佛苦口婆心劝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就是放不下。原因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身”是真的,以为“现前境界”是真的;而不知这是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想法、看法。如果对人、对事、对物,心里有迷惑,有利害冲突,有嗔恚时,想想佛说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多念几遍,心里就会平静。一切现象真的是虚妄,确实不存在。
3、诸法皆空·因果不空
《金刚经》后半部讲“诸法皆空,因果不空”。“诸法皆空”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皆是虚妄不实的;“因果”也是诸法,也是虚妄的,但是它“不空”。
为什么性宗说“因果不空”?法相唯识家说“相是假有,识是真实”。“识”是能变,“相”是所变;所变的是假的,能变的是真的。因果就是唯识,因是能变,果是所变,十法界就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现象。因此,觉悟的人畏因,这是很有道理。明白此理,于此世间遇任何人对我恶意,也不会介意,而能欢喜接受。我修净因,果报一定好。若别人得罪我,我起心动念报复他,这种报复,必然是愈报愈残酷,罪恶愈造愈重,最后两人同堕阿鼻地狱(害己害人)。无论人家用什么样的手段对我,自己知道过去大概也用这些手段对待他,他今天对我,一报还一报,帐就此了结;心开意解,这多欢喜!没有吃亏的,也没有占便宜的。结解开了,自己成佛,发愿第一个度他。
《金刚经》上有一段公案——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残酷无道,“王”是国王,也就是“暴君”。修行人在深山中修道,无缘无故遭“暴君”凌迟残杀。这位修道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虽遭残害,却毫无怨恨之心,且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如今,释迦牟尼成佛了,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尊者,前身就是歌利王,佛的誓愿兑现了。受其残害而无怨恨心,而且第一个度他,为报深恩;报什么恩?凌迟残杀反而成就菩萨圆满忍辱波罗蜜。菩萨是从这样角度看事情:歌利王帮助我,试验我的忍辱有没有成就。别人见此事皆认为是残酷,身体受极大的伤害;可是菩萨确实认为,歌利王对自己有极大的恩德,成就圆满的忍辱波罗蜜,所以成佛第一个度他。
由此可知,是非善恶并没有标准,也没有界限,仅在一念之间。一念极恶,念头一转就是极善,这才入了大乘的不二法门——善恶不二,邪正不二:是非不二。这是极高的智慧!“相”是虚妄的,“身”是虚妄的,“割截”也是虚妄的,虚妄对虚妄,所以没有痛苦。凡夫以为身是自己,执著身相,所以稍受伤害就不能忍受。如果不执著身是自己,则谁受伤害?谁知痛苦?
所以离四相,就没有痛苦了。因为妄想、分别、执著,才有苦受;菩萨没有受。苦乐忧喜舍都放下了,称之为“正受”,亦称之为“三昧”,也就是正常的享受。凡夫的一切感受是“苦乐忧喜舍”,佛归纳为这五大类,皆不是正常的受。
4、凡所有相·皆是虚妾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在生活中、境界中,证明佛讲的没错,我们就契入境界了。总因自己没有证实,所以不得受用;证实之后,就得大受用。佛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即是“真如本性”,也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证实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明心见性。
怎么晓得自己有没有证实?《金刚经》就是标准,所以禅宗五祖以后,即用《金刚经》印证。“印证”就是作标准、作证明。若达到的境界与《金刚经》所说的理论、境界完全符合,就是明心见性;否则所达到的不是佛菩萨的境界。
佛门常讲“开悟”,大家听了觉得很玄,好像很稀奇,其实“开悟”是极其平常的话。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开悟”;把毛病改正过来就叫“修行”。“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修正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就是“修行”。每天敲著木鱼,念著经,口里念著「阿弥陀佛”,那是样子,不是真修。“真修”是要改正自己错误的心行。如果口念弥陀,心里依然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即是古德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不但世法要看破放下,也不要以为佛法好,可以执著。佛法是好,如药一样能治人的病;可是吃错了药,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把命都送掉。佛法亦复如是。修学佛法如果不契机,反而伤害法身慧命,所以《大智度论》、《华严经》皆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也不能理解佛法,因为世间人没有离开“心意识”。没有离开“思惟想像”,就不能解佛的真实义,因为佛所说的一切经,是从真心本性里流露出来的,并没有通过思考;若通过思考即落到意识里,那就完全错了。所以,参禅、学教皆须离“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识”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末那识的作用是执著,阿赖耶识的作用是落印象。
如何离心意识?不分别就不用第六意识,不执著就不用末那识,不落印象就不用阿赖耶识,这样学教才能大开圆解,参禅才能大彻大悟。宗门教人离心意识参,称“参禅”。教下讲“参究”,不说“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识,用分别执著,所对的外境是“六尘”;“参究”不用分别执著,用的是真心自性,所对的外境称“性境”,不称六尘。
5、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在本经特别教我们:“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就像乘船过渡一样。“筏”是用竹竿编的,也有用木头编的(木排)。佛讲经说法就像过渡一样,到达彼岸,筏就不要了。这个比喻是在《阿含经》常说的,《金刚经》中又用这句话,但所表的意义不一样。小乘里讲,过了河,筏不要了,不该再执著。大乘法里讲,正在筏上,也不执著,意义比小乘经上讲的深得多,也就是空有二边不著,空、有二边同时,真得大自在。
般若经上讲的即…
《念佛心地功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