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女,各具能所,分别造作。
色身见,无始造作,自性朦迷;业识不能清净,佛性不能显现。
身相见,自我意识强烈,受制于形相中;我、人、众生、寿者之相见,为之障碍。
因此,色身也好,身相也好,无非是局限于「我」的知见与烦恼之中;必须于种子生起现行之时,竭其所能,从事认识和了解的工作,进而于中有所发现,方始步入突破自我的境地。如是于现行中以道而熏习菩提种子,久而久之,无始之业,逐渐清净;当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殊胜之果,即能圆满成就。
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法不离世间法,因世间的问题,缘佛陀的智慧;认识问题,不为问题所迷惑,了解问题,于问题中发现症结;然后,突破问题,得到答案。
所谓诸相非相,便是在这样的运作之下,于相不否定,亦不排斥,务求相的认识与了解,然后于相中发现真象,不为所转;进而予以突破,反迷惑而成觉悟。
这便是诸相之生起,因究竟不为之转,不为之迷;得以相之业,予以之为道,才是诸相非相的真实谛义。或者说,于相不住,于相发现,于相而觉;转业为道,转迷成悟,即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了。
十四、如如相境
如,是圆满。
如,是成就。
相,是行色。
境,是了别。
于相,知法之体,识体之用;探讨成、住、坏、空的因果关系。
于境,知因之能,识缘之所;发掘生、住、异、灭的因缘法则。
如相,乃因相而显境界;如境,乃因境而解相分。
相与境,并具体用之功,圆成相境之德;或者说,于相而有分别,因分别而见道,是为般若波罗蜜的胜义谛。
经云: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经云: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前者是相如,后者是境如;不应色见,但取法相,无有少法,当得胜境;般若波罗蜜,便是这样的着手,这样的修养,这样的提升,乃至径然增上。
色见是着相,少法是着境;因色而生法相,因法而生境界;如业是障,因业而知障,因障而究道,因道而悟解;亦即所谓为污垢而求清净,皆是相通的道理。
经云:于法不说断灭相。
于行色的了别,是认识,是探讨,是发现而后能够突破;是故,不说断灭,以入达圆满成就而为行者般若的修养工夫。譬如泳者,跃身江河,浸透水中;虽然,水不入喉,没有口渴的情识;但是,不能说是未喝而渴,或者是已喝不渴,或者是无喝无渴。
般若是慧,学佛之道,无非是培养智慧;智慧的形成,在于行色的了别;行色的层次,依于个己的修为而定深浅高下。因此,相的内外,境的差别,决定于般若培养的成份;也就是说,般若工夫越深,于相的认识,境的展露也就越高。不过,如何入于「如如」的地步,首当具备雄厚的般若的基础,就像是房屋的设计,高楼大厦的建筑,必须奠定坚固的基础,结实的架构;至于式样和格局,倒是可以随心所欲。
如何是般若的基础和架构?
经验是知识的累积,知识是经验的证明;累积所得表现于值率的证明,亦如架构的可靠性,确定于基础坚固程度;般若,知识是基础,经验是架构。
如如相境,从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或者,提升到无为而突破,以至圆满成就;肯定相的变化和作用,具足境的高下和深浅;然后,湛然总持,如如不动。
十五、一合之无
如何是一合相?
经云: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世界,有人物,有山水,有飞禽走兽;包括了一切理性的,感性的,动或静的;姑且,称之为森罗万有,组合了可说的宇宙。
一幅画,记忆中的山,山上的丛林;涂一抹蓝天,点缀些许云的踪迹;圈一弯湖水,筑一道桥;桥头几户人家,矗立着几棵茂密浓荫的老树;树下有鸡犬,有儿伴,有牛羊。
是实有?是一合?
世界,画。
尤其是以人为主题的世界或画,总少不了一个代表性的我,或人,或众生,或寿者;似乎尽揽了生、老、病、死以及喜、怒、哀、乐的权利,不知为何却心甘情愿承受的权利。
是实有!是一合相。
经云: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一合相,是小而芥子,大而须弥,依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法相;大体说来,总不离地水火风而有相,依成住坏空而变化,依生住异灭而运行。所谓聚合之相,悉皆是空,是假;不免最后离散的命运;因此,所见世界是一合相,是名字;究竟世界则非一合相,是现象;不否定世界乃说一合相,是有或无的认知。
经云: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
于事而说理,于理而明事;可谓事理之是非分别,不可或缺的方法;方法非本有,依事理的认知,建立变化现象,以及作用值率等。
譬如说电,正负与磁力,周波与流、压、阻;割截磁场,正负作用,流、压、阻等现象,明朗灯光的一剎那;光是一合相,剎那不可说。例如:
日光灯的电压。
灯泡的电流。
导体与半导体的电阻。
事与理而显一合相,一合相而能认知;究竟物相可以解行,透彻电的本来,则不可说,不可思议;因此,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
譬如说食,饥时食则饱,饱非不饥;若但食物言饱,营养与消化系统等,关系到因事而说理,因理而分别事;所以,说食言饱,只是现象,说饥与饱,则是作用;究竟起来,总不外一合相,能认知,能解行,却不可说,不可思议。
然而,毕竟如何是一合相?
一合相者,假名而立;有事有理,有变化,有作用;但是,于法究竟,则非一合相,即是不可说。
十六、如来之识
如来不以色见,不以音声求。
如来,梵语多陀阿伽陀,是佛十号之一;意思是说,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可以成正觉。也就是说,行修真如,不舍因果,即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称之为如来。
或许,有人要问:
「真如法身,怎说有来?」
梵语中有修伽陀,或云休迦陀,意谓「去」义,具如实去其生死;依阿伽陀是来,修伽陀是去,冠以「如--多陀」义,即显梵陀成就无住涅槃之境;说得更为明了,也就是:
如此的来 如此的去
来来去去 无住生死
如来之尊,从道觉之义,故法华文句中,分别有「真应」二身,谓:
真身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
应身如来--以如实智乘如实道来至三界,开启成正觉之法。
不过,以正觉而证涅槃之理;应该立涅槃为「如」,许知解为「来」;也就是如实之道,正觉之成,或者说:如实从因,正觉行法,涅槃来果。所以,佛法中常谓:
「如诸佛而来」
诸佛者,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佛陀;以至已成就正觉的佛位者,和修行于因位的学佛者(菩提萨埵中的法云地);唯佛陀之位阶,但云绝对之果,没有相对之因。
如来应身,法相学上,但以八相成道,转妙*轮,肯定为释迦牟尼如来;除此,尚有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如来,圆满报身卢舍那如来,千百亿化身,即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如来。因此,法、报、应三身如来,其实无有差异;亦如法华文句中所说:
「遍一切处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为来。」是谓法身如来。
「从理名如,从智为来。」是谓报身如来。
「功德庄严,处处现往。」是谓应身如来。
从上所举,如来之义,总在「佛陀」的圆觉与大慧,是已经完全的成就者;而且是为救度众生,来去于众生世界。以:
法身e一切处,与众共处。
报身宣说正道,与众办道。
应身功德庄严,与众饶益。
肯定的说:
如来者,现法身说理谛,现报身言事相,现应身如如智境;其主要目的,不外行无缘慈,为同体悲,法乐随喜,善巧大舍;接引疾苦众生,功德饶益群命,如来即佛陀,佛陀即如来。
十七、信解行证
信般若是诸波罗蜜之母。
解般若是阿耨菩提之钥。
行般若是善巧方便之功。
证般若是究竟涅槃之德。
经云: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布施与般若波罗蜜,皆为六度之法,看起来无分轩轾;但佛法的圆觉之道,唯般若是圆通之宝;所以,功德相较,无与伦比。亦如经中所说: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一个「义」,道尽了真谛之最,必须确信般若是诸波罗蜜之母;基于此经之义完全在「般若」功德,受持、读诵、书写、解说等,相同于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因此,布施福德有时尽,般若慧德无绝期;就像是家财万贯,留给子孙享乐,不如教育一技之长,使得后代自立谋生;也就是色身有限,法身无限,故说解般若是阿耨菩提之钥。
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又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如来言法,原无定法,亦如:
电闪常有雨 闪电无藏处
日隐白云间 乌云显颜色
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一「无」字,从「有」而显,无不是没有;譬如烦恼是「有」,转烦恼而成菩提,此刻的烦恼即是「无」,切不可说菩提是「无」;甚至可以说,转烦恼而现菩提,菩提即是「有」,菩提未现之时,菩提是「无」。同时,更不可说:
烦恼现时,烦恼有,菩提无。
菩提现时,菩提有,烦恼无。
何以故?
「菩提于烦恼中现,烦恼不是菩提。」
这就是经中所说的: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倘若能够深解此义谛,则可融通「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道理;方能行般若而成善巧方便之功!
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渡河之法,不止于筏,凡能达到渡的目的,无论运用何种方法,皆谓之法;尤其,不可执着于法,…
《金刚经集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