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明照。菩萨修行中是怎样观的呢?《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心经》以观字开头,《金刚经》以观字结尾,都在说明观字在修持上的重要性。观照就是一种最高级、最伟大、最正确的认识,而此观字就是唯识在佛法行持上的运用,也就是四依四不依中的“依智不依识”。佛法重认识,不仅表现于观字,《大般若经》云:“若知缘生,则知法性,若知法性,则知空性,若知空性,则见导师。”这里的知字也是认识义。你认识缘生,什么缘生呢?一切都是内因缘生法的缘生,懂得这点,就知道法性是空的。因为一切都是心识现的影像,哪里有个法呢?由此就懂得空性了。懂得空性就见导师,就见佛了。见什么佛呢?你生了般若智慧,心里清净,你就是佛。因此见导师,着重是见你自己成了佛所作的导师,所以要你自己成佛才靠得住。我在讲佛法时,特别注重三真。哪三真呢?一是真才真学,二是真知灼见,三是真参实悟。这三真着重是指般若对境界的观照,也就是对境界的彻底认识。佛经上常用的分别二字,如《华严经》讲“三界心心所,皆虚妄分别。”《维摩诘经》讲“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两处的分别也都是认识义。《金刚经》上讲:“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通达二字,也是认识的意思,它和“知”、“分别”等词一样,都是观字的变相运用。梵典上直接用观字的地方多不胜举,例如《华严经》云“汝当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在讲观。在三十七菩提分法里面:“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首先讲的四念住,就以四个观字来说明。龙树菩萨《中论》二十七品,每品都以观字贯彻,《十二门论》也是以观字贯彻始终。因此,以认识为内容的“观”,在佛法上运用非常广泛,也显得非常重要。《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所以观字就是叫你观心。宇宙万法的实质是什么?就是心;宇宙万法的规律是什么?就是心的活动,宇宙万法都是心识现的影像。我们初学佛听闻正法时,是用闻思智慧进行观察,在修行方法上,就要观察,就要想为什么如梦幻泡影,要把为什么找出来。怎样如梦幻泡影呢?这必然就要讲唯识,我们的身体是阿赖耶识的内四大种为因,引业力为缘所现的影像;我们的器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阿赖耶识的外四大种为因,引业力为缘所现的影像,所以如梦幻泡影。如梦幻泡影的所以然在理论上就找出来了。用唯识的道理和《金刚经》所讲的如梦幻泡影相配合,恰恰就是大乘一实相印。如果我们既观诸法如梦幻泡影的实相,又观诸法变化无常的表相,依“如梦幻泡影”从实相上观,就找不到实体,依“如露亦如电”从表相上观,就找不到定法,既无实体又无定法,语言文字又往哪里安,分别执著又往哪里用呢?我们这样观的时候,就与佛的心、法二印相契合,也与《金刚经》的圣言量不相违背。在观的阶段必须把一切法无法分别言说所以然的道理观深、观透、观彻底,然后把这个无法分别言说所以然的道理住在心里,在见色时,以住在这个道理上的心境去应对;在闻声时,也以此去应对;嗅香、尝味乃至触尘,都以此道理去应对,就叫做菩萨的住无所住。住此境界怎样才能够真俗圆融、福慧双修呢?这就必须依《金刚经》“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不舍,双管齐下,这就是修观的最好方法。也就是六祖说的:“言无念者,于念而离念。”在念头上离念。这个无念是什么呢?“无者无二相,念者念真如本性。”有了正念正见住在你心里,就是庞蕴所说“如来若悟空,妙理空中住。”这样学佛才不会落空,才有实效。佛法是特别重视现实的,如言开悟必须在大善知识讲法的言下,“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成佛必须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彻大悟。这里所讲的开悟和成佛非常重要,其中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生般若智慧,从观察到观照的过渡阶段也非常重要,不可忽略。《摄大乘论》讲根本无分别智初生和成就的阶段,说有喜足、无颠倒、无戏论三方面。什么叫做喜足?主要是说闻思智慧到达了顶点。要由闻思智慧先到达成熟阶段,才能够生起修慧,修慧要以闻思慧为基础,喜足代表闻思慧的成熟。还要无颠倒、无戏论。什么是无颠倒、无戏论?主观认识要完全与客观绝对真理如如相应。如手板打手板,现对现。我们用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就不是现观,有语言文字在中间障隔。照就要离开语言文字,离开语言文字自然起明照之用。就在见色上见而无所见,就在闻声上闻而无所闻。穿衣服,就在穿衣服上证涅槃,走路就在走路上证涅槃,蹲厕所就在蹲厕所上证涅槃,处处都是佛法,处处都能成佛。《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云:“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心不惊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是人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你把无法分别言说的道理思维成熟了,你的心住在这个道理上,就是根本无分别智;在正式应事接物上,了了分明,如理如量,就是后得无分别智,自然而然就是无功用行,不用力,自然如此。这就是无颠倒、无戏论的意思,以上是依认识来讲观字的大致内容。
至于自在义,佛法讲有十种:1.寿自在,2.心自在,3.资具自在。这三种自在是施波罗蜜多圆满得。施波罗蜜多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法施感心自在,无畏施感寿命自在,财施感资具自在。4.生自在,5.业自在,这两种自在由戒波罗蜜多圆满得。持戒造的是善业而非恶业,故得这两种自在。6.解自在,由忍波罗蜜多圆满得。忍有三种:耐他怨害忍、安受众苦忍,这两个忍字当忍耐、忍让讲,还有个谛察法忍,这个忍字当忍解讲。对一切法难通达的地方,我们认认真真、详详细细地去思维,自然就能够通达。7.愿自在,精进波罗蜜多圆满得。愿能强化心灵,提高勇气,巧化我们与一切众生、一切诸佛菩萨的关系,还能够优化我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各方面的关系。诸佛菩萨又没有与我们同工作、同生活,我们怎样与他们结缘呢?恰恰就要在发愿上结缘,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与诸佛有缘,生生世世与大善知识结缘,生生世世修菩萨行广度无边众生,自然而然就结上了缘,自然而然就会遇好缘。这样生活中不调和的夫妻不会有,不孝顺的儿女不会有,坏的朋友关系也不会有。8.神力自在,定波罗蜜多圆满得。定即静虑,有安住静虑、引发静虑、成所作事静虑。引发静虑就专指引发神通的静虑。9.智自在,10.法自在,这两种自在由慧波罗蜜多圆满得。什么叫做智自在?菩萨思维道理,不思则已,一思即通,不用力。还有个法自在,是指对佛所说的教法一听就懂,就如孔子所说“六十而耳顺”一样。以上是由六种波罗蜜多而得十种自在。菩萨能得自在,最关键是要善于观心。一方面观心的实质,一方面观心的运动规律。万事万物的运动相似相续、非断非常,如同长江大河里的波浪,第一个波浪不是第二个波浪,第二个波浪又不是第三个波浪,但是一个二个三个波浪都是连在一起的,断也不断,常也不常,这就是事物的运动规律。而心的实质,就是心现的影像,如果把这些道理分析得详详细细、透透彻彻,用起来自然恰到好处,恰恰适当。初地到六地这个阶段,般若的现起有时间性的限制,有时候般若生起,有时候俱生我法执起来作障碍,般若又间断了,七地时,般若才不会间断,但还需用力加行,使无相观相续不断,所以七地又名远行地。八地以上不需用力,般若智慧也能常时现前而不间断。观自在菩萨是超过八地以上的等觉位菩萨,更能使观照般若常常现起,永不间断。
照见五蕴皆空。什么叫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法。色有广义、狭义两种。狭义的色就是:眼所见的青黄赤白的显色,长短高低的形色,以及摇唇鼓舌、手脚曲伸的表色。广义的色呢?一切物质,太阳也好,星球也好,虚空也好,山河大地也好,极乐世界八功德水也好,池中莲花大如车轮也好,总之万事万物都是物质都称为色,都属色蕴。蕴是聚集义,也是归纳义。色蕴的色,不管是眼所见的,耳所闻的,鼻所嗅的,舌所尝的,身所触的;现在的色,未来的色,过去的色,人的色,微生物的色,这一切色都归纳拢来,就是色蕴。受蕴,受就是感受。不管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过去的感受,现在的感受、未来的感受、人的感受、其他动物的感受、佛的感受(佛还是有五蕴,他是无取五蕴,众生是有取五蕴),一切感受归纳拢来,就是受蕴。想蕴,想是人的思维、分别、想象,是意识的意言境界,不管是高级知识分子的想,庸俗人的想,还是君子的想,小人的想,乃至其他低等动物低级的想,一切想归纳拢来,就是想蕴。行蕴,行是造作义。口里说话,手上做事,意识起心动念,乃至一切低等动物的造作,归纳拢来就是行蕴。识蕴,识指一切有情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舌、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以及与八识相应的五十一心所有法,归纳拢来,就是识蕴。识蕴包括精神现象,色蕴包括物质现象,由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结合,就产生受蕴、想蕴、行蕴的社会现象,这样五蕴二字把人生宇宙就包括完了。蕴字除开聚集义外,还有和合义。因为每个众生的生命都是由五蕴和合而形成的。例如,人身上的四大就属于色蕴,人前五识的感受就属于受蕴,第六意识的思维分析活动就属于想蕴,身、口、意的造作就属于行蕴,整个精神活动就属于识蕴。五蕴拆开就没有人了。因此佛说五蕴是破众生的自性我执,使众生不执著有个实在的我。
五蕴皆空的空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五蕴本来就空,二个是观空当下就解脱。五蕴为什么本来就空呢?它是心识现的影像,怎么不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