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色蕴也好,受蕴也好,想蕴也好,行蕴也好,识蕴也好,都是心识所现。何以见得呢?我们在做梦时,梦中也有色蕴,梦中也有受蕴,梦中也有想蕴,梦中也有行蕴,梦中也有识蕴。梦中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非色蕴而何?梦中有感受:哪个对我好,我在梦中就笑,有时还笑醒;哪个对我不好,我就不快乐,在梦中哭,有时还要哭醒。这不是受蕴吗?我们梦中有时也在思维想象,这不是想蕴吗?梦中有时还在造作,这不是行蕴吗?梦中的眼在见色,耳在闻声,鼻在嗅香,舌在尝味,身在感触,这是前五识的活动;梦中的意识也在分别,这是第六意识的活动;梦中也有我法执,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也在起作用;与八识随起的心所有法也在起作用,这不是识蕴吗?晚上是小梦,白天是大梦,五蕴都不可得,本来相同。五蕴如梦幻泡影,其中找不到实在的东西,这就叫做法空,众生的生命是五蕴和合所显,如果离开五蕴,生命就了不可得,这就叫我空。我也空,法也空,一切皆不可得,当然就没有了生老病死的苦痛,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就度一切苦厄,当下就证涅槃而到了彼岸。因五蕴本来就空,所以观空当下解脱。一方面观空,一方面就解脱,二者是同时的。并不是先观空后解脱,也不是先解脱后观空。
从“观自在菩萨”到“度一切苦厄”是经文的第一大段。其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句,说明了般若的体相业用。“照见”是说般若的体,“五蕴皆空”是般若的相,“度一切苦厄”是般若的业用。这一大段主要是说观自在菩萨的境界,也是全经的总纲。
三、般若的境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就是舍利弗,在佛的声闻弟子当中,他的智慧第一。所以佛讲般若经,经常叫到舍利弗的名字。这个舍利弗是人而不是佛塔中的舍利。佛塔中的舍利有骨舍利、发舍利、肉舍利等几种,是佛定力凝聚而成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色与空,不是两个,而是一个。不是离开色另外有一个空,也不是离开空另外有色,即空即有,即有即空,这就叫做性相一如。凡夫见相昧性,他只知道见色相,却不知道色本性空;二乘见性昧相,他只知道色本性空,却不懂得空也就是色。凡夫迷,二乘愚,种性决定,所以佛不给他们讲唯识,只给大乘人讲。《解深密经》颂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小乘人没有资格接受唯识,你们却能,比他们的资格还高些。你们是大乘种性的人,不要把自己看渺小了,你们是菩萨啊!今天在这里听法的人有五个伟大:种性伟大、愿力伟大、信仰伟大、行伟大、果伟大。这是真实不虚的。
色不异空,是针对凡夫执有而言,空不异色,是针对小乘的声闻、独觉偏空而言。这两种认识都只偏于一边;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有即空的认识才是中道,才是不二法门。色蕴与空不二,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是如此,都是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受蕴就是空,空就是受蕴;想蕴就是空,空就是想蕴;行蕴就是空,空就是行蕴;识蕴就是空,空就是识蕴。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你要问无为法在哪里,无为法就在有为法上,你要问有为法在哪里,有为法就在无为法上。《解深密经
胜义谛相品》云:“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非无为亦非有为。”有为法,无为法就是一个。懂得这一点,才真正懂得有为法和无为法,才真正懂得一真法界。我们观空的时候,就在有为法上观。如:我现在手里拿着扇子,就在扇子上观空;我脚上穿着鞋子,就在鞋子上观空;鞋子就是空,空就是鞋子,扇子就是空,空就是扇子。正是要在相上见性,有上观空。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你悟到空有不二,性相一如,当下就证涅槃,当下就是佛。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上节讲了性相一如。这节讲空,有一个特点,什么特点呢?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你说一切法有没有生灭呢?法从因缘生,缘生如幻,生是幻生故无实生,灭是幻灭故无实灭,如幻非真故无生无灭。不垢不净,为什么不垢不净呢?烦恼的体性本来就是空的,本性清净,烦恼把空相污染不到,这个空相是远离垢净两边的。不增不减,怎样不增不减呢?如契经中云:“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安住,法界安立。”真如是如如不动的,在凡夫它没有减少,成了佛以后也没有增加。并不是说有执著真如就减少,成了佛,有般若智慧,真如就增加,它不会因为你实不实证它而有所增减,有所变更。《解深密经》讲“胜义谛以不二为相”。这里就是不二相,离开生灭两边,离开垢净两边,离开增减两边,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不二法门,就是远离两边的无分别空。
四、般若的行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般若实证空性时,空是什么样子,也正是此经所讲的行。此中无色受想行识五蕴,此蕴有两类:一是有取五蕴,属世间法;一是无取五蕴,属出世间佛所具法。蕴是聚集义、和合义,俱如前释。眼耳鼻舌身意内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尘,名十二处。处是六识生长的门径、处所。内六根与外六尘相接触,便生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此三六一十八法,名十八界。界有三义:一是因义,谓十八法各有自种;二是自性义,谓十八法各有自性,互不混淆;三是法界义,此十八法包括最广,无论世出世间法、有为无为诸法,皆能含摄。因意根不但指第七识,而且第六识亦是它所生,第八阿赖耶识亦依末那为根。故一切心法及心所、色法皆在其中。此蕴、处、界名为三科,是世尊为世间有情所说之法。因世间众生有自性我执,故佛为说五蕴,因众生认为我有自性,佛以五蕴说明众生的生命体皆是五蕴假合之所显现。般若经云:“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梦幻。”都是有相无体,和合而成的有情生命体,哪有丝毫真实呢?既不真实哪有我的自性呢!众生认为一般都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所以这个受者就是我;世尊为破众生受者我执,特说十二处。意谓根尘接触,顺者便有乐受喜受,逆者便有苦受忧受。不顺不逆者即不乐分别而生舍受,若根不与尘境接触,则任何感受都不会产生,哪里能有受者呢?又哪里能以此受者为我呢!世尊为除众生作者我执,故特说十八界除遣之,义谓根尘接触有六识生,才有语言的口业,手足曲伸的身业,起心动念的意业。若根尘不相接触,六识尚不得生,哪里还有造作呢?哪里还有作者呢?又怎能以作者为我呢!故此蕴、处、界三科是佛为除众生的我执而施设,属世间法。在菩萨观空来说,对此三科一方面从无自性,无受者,无作者以破人我执,更重要的还需观察此三科法皆从缘生,如梦如幻,如影如响,亦如水月镜花,不可分别言说,而远离增减两边、断常二见以破法执。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里讲由世间转向出世间顺逆观十二缘起的法不可得。顺观十二缘起是世间因果,逆观十二缘起是出世间因果。无无明是顺观十二缘起的第一个,亦无无明尽是逆观十二缘起的最后一个。无老死是顺观十二缘起的最后一个,亦无老死尽是逆观十二缘起的第一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就是十二缘起,又叫业感缘起。这个缘起主要是说,造善生人天,造恶生三途,六道轮回全由我们自己造业来主宰,并非有个上帝在支配,也不是有个阎王在勾生死簿。佛法是反对封建迷信的。十二缘起里面有三个要点:第一、因果通三世,无明缘行,行缘识是过去世;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是现在世;有缘生,生缘老死是未来世。第二、世间因果以无明为主,迷而不觉,不懂一切唯心造就是无明,由无明而产生世间。第三、佛立十二缘起,重在抓现实。佛法虽讲因果通三世,但是与宿命论迥然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佛法重在抓现实,重在自己改造。过去造了恶业,现在造善业来改正,过去造了有漏业,现在造无漏业来改正。《成唯识论》云:“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两边,契会中道。”所以虽然因果通三世,而只重现实。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已经灭了,未来还未生,只有抓现在才靠得住。
无明缘行。无明者,是不明白人生宇宙的两个规律:种善因得善报,种恶因得恶报,这是因果规律;不管善也好,恶也好,总之一切法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如梦幻泡影,抓不住,不可得,这是无我律。不明白这两个规律,就会由无明引起行,亦即引起我们身、口、意的造作,而生世间流转的有漏业。有了有漏业,阿赖耶识自然要随业力成熟而变现根身器界。若造的是善业,就变人天的根身器界;若造的是恶业,就变三途的根身器界,所以行就缘识。行就引起阿赖耶识成为异熟识。由于有异熟识,自然就引起名色。什么叫名色?名色即五蕴。名指受想行识四蕴,色指色蕴。有了五蕴就会引起六入,六入即六根。由名为因引起意根,生意识,由色为因就引起眼、耳、鼻、舌、身五根,由五根为门径生起五识。有了六入就引起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接触,所以六入缘触。有了接触自然就产生六识,故触缘受。受有苦、乐、舍三种。苦受是境界与心不相随顺所生,乐受是境界与心相随顺所生,舍受是不苦不乐的感受。苦受则生嗔,乐受则生贪,舍受则引起与自己无关的感觉,而不去加以探究,则会生起愚痴。这三种受,佛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