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谈见性开悟的微妙法门▪P2

  ..续本文上一页个什么。如果认为它是个什么,便与它如幻非真的实性相反,是为取法相;如果认为它不是个什么,又把它当作一件不是什么的实物,也与它相有体无的本性相反,是取非法相。取法相及非法相都是分别,是谓之二;若离两边分别,即是不二,入不二法门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在理入不二法门时,不仅是对某一法不取法相及非法相,而是对内身外器、心、心所、色、不相应行乃至无为一切法皆知其本性清净,而不可分别言说,统统不取其法相及非法相。这时心境上万法无滞,没有丝毫挂碍,而有一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清净无相之实相现前。这个实相就是《心经》上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无为真如,见此真如就证得如《心经》所说:无五蕴、无十二处、无十八界、无四谛、无菩提、无涅槃的无相真空。到此时刻,便是真正的开悟见性。但是开悟见性所修的不二法门,它不是僵死的,而是灵活的;不是形式固定不变,而是原则不变,用法多变的。这就是《维摩诘经》所说“方便善巧而得解脱”之义。因之,不二法门不是在深山古洞里闭关,或静室卧榻里坐禅的枯寂心境能入的。原因是度众生的行者也同一般人一样有吃饭穿衣的生活,有视听言行的活动,故必须在现实生活的行为上入不二法门。这就是《维摩诘经》所说“不舍妙道,行凡夫事。”

  怎样由行入不二法门?它的总原则是:在行为上不偏不倚,而契会中道。众生执有而沉沦生死,二乘达空而安住涅槃。入不二法门者,既不住有,亦不住空,而行非有非空的中道。《维摩诘经》说:“虽知佛国土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正是教人在行为上不落空、有两边而入不二法门。诸学佛者在弘法时既依世俗谛讲,又依圣义谛谈;既说世间善法,又讲出世圣道。在持戒时,既守防非止恶的律仪戒,又修积福利他的摄善法及饶益有情戒;在修禅定时,既修于所观境专注不散的止,又修于止观境简择诸法的观。如是一切皆是远离二边而心无所住的中道正行,也正是在种种行为上入不二法门。前面所讲由理入的不二法门,是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的实相智境;此处所讲由行入不二法门,是方便善巧、如理分别法相的方便智境。理入是行入的先决条件,无内证何由能指导其行动;行入是理入的表现形式,无外功安能验证其悟境。理入、行入两相融通,实质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故谈不二法门必须理行双入,内外俱阐,方能对见性开悟的殊胜方便,有着近乎全面而曲尽其妙的说明。依“瑜伽”教理谈,理入的不二法门是“根本无分别智”实证真如的正行;行入的不二法门是“后得无分别智”随顺法相的正行。故此中所谈内外兼备的不二法门,实是直接见性开悟的微妙法门。

  问:为什么不二法门一定要在现实生活上入呢?

  答:入不二法门主要在于见性开悟,而见性就是彻底对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通达,于诸法相上亲见法性。若与现实生活取远距离,则何由与种种具体的法相接触而亲见其本性呢?同时见性必须在对具体的事上、相上、境上狠观当体即空,才能见具体的事上而无事,于具体的相上而离相,对具体的境而无所住,由是才能活修活悟、现证现观而得亲见诸法本性。因之,直接见性开悟的不二法门,必须在一切现实生活上狠抓当体即空而修而入。若离现实,又在何处去狠观当体即空呢?《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又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这些圣言都是意味着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入不二法门,才能真正见性开悟。

  问:《维摩诘经》文殊师利说:“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菩萨入不二法门。”为什么今言入不二法门却未重点谈及必须离语言文字而如净名之于此默然无语来显示?

  答:一切法其本性空寂,当然不可用语言文字进行分别;但是语言文字所诠诸法,皆是缘生,无实自性,而语言文字的自身及用语言文字分别诸法,亦皆从缘生,无实自性。若彻底知此而入不二法门,则一空一切空,一不可得一切皆不可得,哪里还有所诠的种种法相?哪里还有能诠的语言文字相,以及用语言文字进行诠说的种种相?若然,则在用语言文字时即离语言文字;分别诸法时即离分别。而文殊师利说:“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菩萨入不二法门。”也等于没有说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而与净名之默然无说来显示不二法门一样。不然,文殊用语言文字显示不二法门,与净名之离语言文字显不二法门还有高低之别么?同时《金刚经》既言:“夫说法者,无法可说。”而释迦与善现应对“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问题反复问答,反复阐述,淋漓尽致地说了厚厚的一部《金刚般若经》,你当作何理解。释迦常说:“吾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难道释迦在四十九年内真的一字未说么?若然,则三藏十二部经浩如烟海的法藏又从哪里来的呢?由此应知入不二法门时,即见一切法的真性,言与离言无二,离言与言亦无二,一切平等,一切无所得。此理微妙,千多年来能通达及此而加以诠说者曾未多见,实可感叹啊!

  善友们,现在我把怎样见性开悟的问题大致谈清楚了。总起来说,首须下决心有坚强自信心求见性开悟;进而必须把小我溶于大我,一切生活工作都投入度众生中去;再进而在度众生中处处不取不舍;更进而深入到在现实生活上时时入不二法门。这种有规律性的修学是一环扣一环、环环扣紧,一步跟一步、步步落实的见性开悟的科学方法,对于所求能收立竿见影之效,可说是见性开悟微妙法门的中心关键。诚心希望善友们对此好好听、好好悟、精勤修学,一跃而入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大法船,一定是有把握的。

  补充要点

  (一)虔诚求大善知识指点。《四十二章经》云:“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华严经》说善财童子有五十三参礼文殊。释迦佛又多处说求善知识难。如是一切都是佛陀教导学佛者一定要虔诚求大善知识开示指点。什么是大善知识?简明地说:深通教理,戒行庄严,并有高度的真参实悟,才足以当之,但这样的人千载难遇。只要能真正懂得佛法的人也可以称大善知识。因为这样的人一定具有正知正见和正行,也可说他是得了文字般若的开悟者,亦可虔诚地向他请教。所谓虔诚,为了求开悟,不管路程怎样遥远一心去。在经老师考验时,无论工作怎样艰巨耐烦做。在教言上,无论词义怎样幽微,耐心体会。不但如此,还须时时亲近他,与之同居,与之同游。在老师的作风笑貌上求潜移默化,在他的闲谈偶话中探求奥秘。因为大善知识对教理有深入而正确的研究,他的行持有深刻而细致的参悟,经验丰富,他所说的话真实不虚。所谓良师“一言道破千载疑”,学人“一口吸尽法海乳”。甚至某些只词片语能使学人言下大悟,顿超数劫修持。故求见性开悟的人一定要虔诚求大善知识指点。

  (二)对关键教典及警句,熟读深思力行。“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所说诸经丰富多彩,妙义无边,然因对机不同,各有侧重,务当择优取精。或取中道了义之深密;或取观空遣相、破妄显真之般若;或依博大精深、权实兼备之方广;或依宗说兼通、顿悟成佛之禅典;或据某些简要精粹的文句、偈语。对如是等要典、要句,多闻熏习,以生闻慧;如理作意,以生思慧;拳拳服膺,精勤受持,以生修慧,必能引起见性开悟。从古代史实上看,许多法门龙象、高僧大德,虽博通三藏而总以专精一经、受持读诵而贯通一代圣教,以自觉觉他,开派立宗。龙树、提婆深通《般若》而立中观;弥勒、无著精通《深密》而建法相;智者大师依《法华》开悟而立天台;杜顺、贤首依《华严》开悟而立圆教;达磨奉《楞伽》而传心印;慧能本《金刚》而开顿悟。这些古德都是取关键性的佛典来受持、钻研而得开悟见性,立万世法。至于专从某句某偈而得开悟者,亦复不少。六祖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便大彻悟;玄觉诵《净名经》“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心杂染故有情杂染”而悟佛心宗;慧文读《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即中道义”一偈而立“空、假、中”三谛三观;大梅法常闻马祖”即心即佛”之说而专守不移,马祖许其开悟。这些都是古人专从只词片语上生长智慧的实例。笔者在自修教人的过程中,亦往往是从某一经、某些文句令自他有省而得受用的。早年读《成唯识论》造论缘起,对“由我法执二障俱生,如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圣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数句,即知佛法的实质是阐明人生、宇宙因果规律和改造人生、宇宙因果规律的伟大科学。由读《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及“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数句,而找出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具体修法;又于《金刚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数句,而深知学佛必须在度众生的实际生活中观空遣相,才能悲智等运,成明行足。在《坛经》中,于“用自真如性,以般若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无者无二相,念者念真如本性,于念而无念,于相而离相”等句,便懂得六祖见性的顿悟禅法。于《心经》“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坛经》中“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及五祖所说:“念念无住,万法无滞”诸语,便懂得见性是在心境上、生活上纵横自在、大通无碍的解脱。笔者以这些引起省悟的圣言开示学人,学人亦多以此圣言而引生智慧。纵观古今学佛之生智慧者,罕有不由清净圣言之所引发,所以五祖弘忍教导神秀说:“无上菩提须于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为什么见…

《谈谈见性开悟的微妙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