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欲等五法各别有境,故称别境心所。
(3) 善十一: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此十一法能自利利他,故称善心所。信有三类:信有实,谓相信佛所说法真实不虚。信有德,谓相信佛、法、僧三宝具真实功德。信有能,谓学人相信自身能理解和成就佛所说的真实教法,同时相信自身能成就佛、法、僧三宝的真实功德。惭谓恐自己良心责备而耻为不善。愧谓恐社会批评而耻为不善。无贪谓不贪名利财色。无瞋谓具悲心,对他人不生瞋怒。无痴即没有愚痴无明,也就是要具般若智慧。此三名三善根,与根本烦恼中贪瞋痴三毒相反。精进谓止恶修善非常勤奋。轻安谓心有定,身体轻快,心内安乐。行舍谓心有定,心行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不放逸,谓心常提高警惕,而不任情纵欲。不害,谓慈爱众生,不损害他人之性命、财物。此十一法与自害害他之恶法相反,故曰善法。
(4) 根本烦恼六:贪、瞋、痴、慢、恶见、疑。贪谓贪恋名利财色。瞋谓愤怒与己相违的人和事。痴谓愚痴,亦称无明。如是三法危害最烈,故称三毒。慢谓我慢贡高,轻视他人,此有七种:慢、过慢、慢过慢、增上慢、邪慢、卑慢、我慢。恶见谓不正确的邪知邪见,此有五种:我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疑谓对真事真理犹豫徘徊,不生信解。如是六种烦恼能烦扰身心,恼害有情,势力最烈,为生起随烦恼的根本,故曰根本烦恼。
(6) 随烦恼有小中大三类。小随烦恼十,谓忿、恨、恼、嫉、悭、诳、谄、覆、害、憍。忿谓于不如意事内心愤愤不平。恨为由忿为先,内心怀恶不舍。恼谓由内心愤恨之极,表现于外,而进行打骂。嫉由嫉妒他人才学胜己者。悭谓于财法悭吝不施与。诳谓欺诳他人。谄谓对人吹捧。覆谓隐藏自己过失。害谓害人性命名利。憍喜欢自吹。如是十种活动范围较小,而是依根本烦恼贪瞋痴等所起,故曰小随烦恼。中随烦恼有二,谓无惭、无愧,无惭是不怕良心责备而为不善。无愧是不怕社会舆论批评而为不善,此二烦恼活动范围既不小、也不大。故曰中随烦恼。
大随烦恼八,谓不信、懈怠、放逸、散乱、失念、不正知、惛沉、掉举。不信谓不相信佛说法是真实不虚,不相信三宝的真实功德,也不相信自身能通达真理,能成就三宝功德。懈怠谓松懈、懒惰,与精进相反。放逸谓任情纵欲,与不放逸相反。失念谓忘失正念,生起邪念。不正知谓知见邪恶不正。惛沉谓精神萎靡不振。掉举谓心常剧烈散动。如是八法依根本烦恼生,而活动范围较广,故曰大随烦恼。
(6)不定心所有四:悔、眠、寻、伺。悔谓追悔,悔改前作。眠谓睡眠,酣卧不起。寻谓于诸事理粗略观察。伺谓于诸事理详究细察。如是四法有二不定:一是或善或恶不定,二是对八识心王俱不俱不定。故称不定心所。
3.八识心王所属心所之各别情景。
此六位心所共五十一法。第六意识完全具有。前五识唯具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根本烦恼贪、瞋、痴、共三十四法。第七末那识有八大随烦恼、五遍行、别境心所中的慧,及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共十八法。阿赖耶识只有遍行心所五与之相应。
4.心王心所相互影响之具体情景。
八识心王与其相应的心所一般在缘境方面,心王缘总相,心所缘别相,主次分明,领导与被领导的势用分明。可是往往人们不擅修养,心王不能统帅其相应心所,而有种种突出表现。现在且以前五识言。据《八识规矩颂》言五识境属性境,量属现量,其性通善、恶、无记,但未指出其有一部分我执法执的出现。五识因其与五俱意识关系密切,虽然它只有自性分别,在某些表现形式上,却较为复杂。如接受他人意见时,便会点头招手,不同意时,便会摇头摆手。善性表现于外时,两眉低垂,两眼微笑,鼻息柔和,口语和顺。若其瞋心表现于外时,头发直竖,怒目圆睁,咬牙切齿,气胀筋粗,摩拳擦掌。在这些方面,虽无显著的我执法执,可是隐隐约约也有比较轻微间接的我法执着的表现。总其原因,主要是他的心所既有善性,也有中二大八的烦恼,以及根本烦恼的贪瞋痴,没有得到调伏。以第七末那识言,因其心所有大随烦恼八,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特别是痴这个心所,主要是恒行不共无明,非常猖獗。它既使七识俱生我执特别严重,而为前六转识的染净依,又使有情日夜昏迷。这就是七识末那心王不能调伏其心所而反受其心所猖獗所生之影响。再以第六意识言,意识通善、恶、无记三性,现、比、非、三量,性、带质、独影三境,又具自性、差别、随念三种分别,其势力最大,活动范围最广。同时,它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彼此之间的影响非常大。故世间六道轮回的形成全由意识造善恶业,各有上中下三等之所招至。《八识规矩颂》称之为「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故做人处事,修身立命必须首抓第六意识为妥。
5. 立志发愿,强化心王之统率作用。
人们在做人处事、修身立命怎样抓意识呢﹖因为意识对人立志发愿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故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勿暴其气。」圣学将修养,必须从容正道,勿暴其气,先立志以统帅其气。汉光武伏处田间而能战胜王莽,中兴汉室,主要是他立志所作。故谓:「有志者,事竟成。」孔子言:「十有五而志于学」,故能终成至圣。孟子言:「乃所愿,则学孔子」 故亦居圣列。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立志学大圣,故能在孔子弟子三千中德行第一。志谓志愿,其作用非常伟大,故释迦在《华严经》云:「初发菩提心,即成无上觉」。由于第六意识发坚固的菩提大愿,努力从事对佛法的闻思修工作,特别是在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位中,努力从事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的锻炼学习,逐渐能反作用于它染净依的第七末那识。及至般若智慧锻炼成熟,达到见道登地,破分别我法二执,其反作用于第七末那识势力极大,不可遏制,故能使第七识不能作它的染净依,而反与之同时转依,一为妙观察智,一为平等性智。这种反作用的势力也如世间某些家庭父子关系一样,在其儿子年少力弱时,一定受其严父的管教;一旦其子长大成人,才德充实,有权有势,不但不受其严父之管制,而且还有一定的反作用,使其严父受其影响,而随之转变。另外,意识心王与其心所的相互关系,若能择善固执,守死善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百倍其功,以强化其心王的领导作用,就自然会使意识心王在其心所的统帅上严格化、正规化,而不会发生不良影响。所以立志发愿的重要性,必须认真重视,而不可稍有忽视。
6. 盲人追佛,学圣学雄之现身收获。
本人原居巴中农村,十六岁因病双目盲,十二岁时,曾在南充龟山书院唯识家王恩洋先生处闻佛儒学,略知一二唯识教理。盲目后,深感人生多苦,须力求解脱。据儒家诚意、立志之旨,与佛法重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说,于是暗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宏誓,并立志以追赶本师释迦牟尼佛为终身奋斗目标。自念释迦曾在雪山修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而能坚持,彼既太子出身而能如是自强不息,我是凡夫,决心五年不眠,求人代读佛典,闻思参悟,以期有成。结果对内明有所通达。对声明、因明、科学之工巧明亦略有涉猎。可是学问稍有所成,身心大病,立坐无力,行将就木。于是请人读中医书,借通医方明以疗己病。并苦修瞌睡三昧,使心肾相交。经一载左右,恢复正常。年近二旬,乃在家乡旧宅兴办完小及高初中补习班,培育一般才德兼美的有志青年。二十五岁在巴中县城师校授国文课。二十七岁来成都罗家碾助王恩洋先生办东方文教研究院,并在该院本科教庄子、唯识,兼带研究生。九零年又来成都四川省佛学院教授唯识般若课。本人在教书工作中,认真工作,同时兼写佛学论文。最初写《我之人生观,我之宇宙观》,在《海潮音》刊物发表。既后在巴中教书,写《师说》,在《大公报》刊出,写《佛法与科学》,在《觉有情》杂志发表。在文教院写《唯识要义》,在《文教丛刊》发表。五几年居乡行医,曾写有《实践与现观》、《学习唯识宗义的一些体会》等文,在《现代佛学》上发表。以后接受赵朴老建议,在《法音》上发表《佛教的认识论》、《佛教的心理学》、《谈谈见性开悟的微妙法门》等。在省佛学院工作中,曾在美国《视听》杂志发表《金刚经要义总结》,在《人海灯》杂志发表过《探禅记》等。在发表佛学论文的过程中,还著有书籍问世。九三年广州出版《佛学指南》,九七年在成都出版《唯识三十颂讲记》、《盲人唐仲容先生杂文选》、《佛法是彻底改造人生宇宙,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的权威科学》等书。九九年由赵朴老倡印,吴立民社长主编《解深密经讲义》在香港出版。《新编佛学指南》亦在香港从事刊印。
本人在发表许多论文,出版各种书刊过程中,曾博得日本大阪佛教会长发表文章高度评价云:「中国唐仲容先生写了许多佛学论文,都是高度科学性的杰作,他解决了佛教千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希望海内外名流,以及佛教界高僧大德们,都应向这位老师看齐。」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张澄基除发表作品赞美外,还来函要求来我帐下,请求解答唯识方面某些重要问题。香港出书,赵朴老和社长吴立民都一致希望将世界第一盲人佛学家唐仲容所讲真实佛学广泛传播到全世界。
本人发菩提愿后,曾专心致志以追学本师释迦为头等大事。曾于腊八题诗云:「本师此日证菩提,今值佳期愿亦奇,箭步如飞追往圣,豁然明澈复奚疑。」九八年办研究生学习班曾写联云:「圣德汪洋似海,释迦牟尼为师,微妙法门开慧眼;晚年陶铸留蓉,同道良朋相助英雄人物建丰功。」九九年十一月又在…
《唯识精要前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