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体是五蕴假合,犹如聚沫,全是幻像,毫无实体,安有我的自性呢?为除受者我执,如来特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十二处。此十二法正和合时,方有苦乐舍的感受,一旦分离,苦乐舍的感受全无。所以人在休克时或睡眠时,全无感受。既根尘不接触,感受全无,哪里还有受者呢?既无受者,哪可能执此受者为我呢?为破作者我执,如来特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与其所生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十八界。此十八界因六识生才有造作。若根尘不接触,六识不生,造作都无,哪里还有作者?既无作者,哪能执此作者为我呢?由依蕴处界反复观察,人我了不可得,故名诸法无我。既破我执,则百二十八种烦恼自然不起,有漏染业亦不得作,而彼所感生杂染之果亦不得有。由此证得涅槃寂静。初证涅槃寂静,而根身犹存。在这时名有余依涅槃;根身不存,名无余依涅槃。证涅槃,六道轮回之苦自然解脱,而永得出离世间。
2.四谛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修学
其次,佛常为小乘求出离讲四圣谛:一、苦圣谛,无常苦恼是世间果。二、集圣谛,烦恼、业力是世间之因。此世间因果利益少而损恼多,必须远离。三、灭圣谛,寂灭、涅槃是出世果。四、道圣谛,菩提道品是出世之因。此出世因果利益多而无损恼,应当尽力追求。此中出世之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亦名三十七道品。其品类繁多,兹一一分述如下:
(1)四念住:观身不净:人之身体全由粪秽、毛发、不净物之所聚集,观念及此,应常远离,以求净妙之身。观受是苦:人之根身有生老病死,自然变化之苦,人之生活有集体互助产生矛盾之苦,内身外器众苦交集,观念及此,应常远离,以求解脱。观心无常:人之内心念念相续,无有定法,故是无常。同时贪瞋痴慢与离贪、离瞋、离痴、离慢之心情辗转交错,变化多端,亦是无常。观念及此,应当远离,以求常乐我净之心态。观法无我:世间之法多从缘生,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有某类因缘,则有某类之法,无此因缘,则法不有,故无主宰,亦不真实,观念及此,亦当远离。以求证得诸法实相。此四念住能生智慧,故佛常教人依此而住。
(2) 四正断:修行者必须令已生善法增长广大;未生善法令其速生;已生恶法令其断除;未生恶法令其不生。如此四法是修行者应勤修学,故名四正勤。修此四勤能令烦恼彻底断除,故亦名四正断。
(3) 四神足:欲神足:欲谓希望,初修定者必须先有希望,欲求令心得定,引发神通。勤神足:既发心已,必须进而勤修加行,令心得定。心神足:心谓修止,止息其心,如如不动。观神足:心既不动,专注一趣,即可依之审虑思维,简择诸法,以生智慧。四念住是初生智慧的修学,四正断是初持戒律的修学,四神足是初习禅定的修学。如是三学属资粮位。
(4)五根:信根,如来所说教法应生信解,最初学习,奠定基础;勤根,如来所说教法在修持上应勤精进,最初学习,奠定基础;念根,如来所说教法应当明记,最初学习,奠定基础;定根,于所观境专注一趣,最初学习,奠定基础;慧根,般若智慧,必须具备,最初学习,奠定基础。
(5)五力:信力,佛所说法,必须信解,久久修习有胜势用,是为信力。勤力,佛所说法,应勤修学,久久积累,有胜势用,是为勤力;念力,于诸正法,必须明记,久久积累,有胜势用,是为念力。定力,心行平等,专注一处,久久积累,有胜势用,是为定力。慧力,简择诸法,能生般若,久久积累,有胜势用,是为慧力。如是五力,与上五根,同为信勤念定慧五法,其不同者,前为低级阶段的五法,后为高级阶段较为成熟的五法。如是二种,均属加行位。
(6)七觉支:念谓所依支,由系念故,令诸善法不忘失。择法,为自体支,此即是慧,觉自相故。精进,为出离支,由此势力,能到所到故。喜,是利益支,由此势力,身安适故。安定舍,此三为不染污支,由安故不染污,以能除粗重故;依定故不染污,依止于定,得转依故;舍是不染污体,永除贪忧,不染污位为自性故。如是七支三品所摄:择法、精进、喜,属观品;是慧学。安、定、舍属止品,是定学。念,属俱品所摄,调节止观,定慧平等。
如是七支能生觉慧,见道所摄。 (7)八圣道支:正见。已得根本后得二智,知见极为正确。正思维。依于正见所起思维,无染无杂,极为正确。正语。由正见、正思维为依,所有言论端平正确,非常如律。正业。一切生活活动无论衣食住行,语默动止,皆得正知而住,如法如律。正命。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一切生活用品,远离邪活命。正勤,依止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所有一切欲勤精进,有功无过,有善无恶,如法如律。正念。由前四念住增长广大,坚持不懈,所有忆念活动,非常纯净,远离颠倒错讹。正定。平等持心,专注一趣,无染无杂。
如是八支前二属慧学。正语、正业、正命属戒学。正念、正定属定学。正勤通属三学。如是三学属修道位,虽未至极究竟,而与究竟非常接近。小乘圣者到此境界非常高级,故亦名八圣道支。若能继续前进,至究竟位,成就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实证我空真如,成解脱身,永远解脱生死轮回之苦,成阿罗汉。
六、心心所法与大乘转依
大乘佛法与小乘有异。小乘只求一己解脱,而不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所有功德比较狭小。大乘佛法须发菩提大愿,上成无上佛道,下度无边众生,彻底破我法二执,断烦恼所知二障、而求彻底转依。所谓转依,世间凡夫以识依,转依就是转八识成四智,依智不依识。因此所谓转依,直言之就是转识成智。大乘人在转识成智过程中,修学要法,略有如下数端:
1.向人定胜天的特殊科学,一乘佛法唯识奋勇前进。
什么是人定胜天的特殊科学?它就是一乘佛法所讲的唯识。唯识与佛法所讲的唯心是同义词。世亲《百法明门论》心法八即讲八识合而为一心,一心分而为八识。此之唯心即佛陀所讲的一乘法。故常言「心外无法」,又常言「万法唯识」。《法华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解深密经》云:「法是一乘,种姓有别」。《楞伽经》云:「法是一乘,种姓有五」。《华严经》云:「诸佛以一道而证菩提。」为什么心识以外别无一法可得?因为心识是每个人必具之内在的万能珍宝。略而言之,心识有三大优异特点:一是有认识一切事理的特殊作用;二是有造作一切业的特殊作用;三是此心识有变果的作用,能变生知行的结果。《八识规矩颂》说赖耶识有五种作用:受熏持种内变根身、执持根身;外变器界能使一切动物生命相续,因果通三世。因人们的心识有如上所说三大特殊功能,所以常时业由自心作,果由自心变,报由自心受,而成为人定胜天的有力武器。人们有了这种有力武器,故能人生支配宇宙,主观决定客观,心不随境转而能转一切境,成为人定胜天的自然规律。而唯识就成为人定胜天的特殊科学。掌握这种科学,在世间就可以创造发明,而成为战胜自然的英雄豪杰;出世间就可以由此破执断障,转依成佛。故《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释迦佛依之成佛,并依之传弥勒,在《解深密经》中言:「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弥勒依之成佛,同时又在《分别瑜伽论》以传诸大菩萨,而言:「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三世诸佛掌握了一乘法的唯识,而能成就正等正觉。故人们学佛也同样必须掌握这种特殊科学才能深通佛典,而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从而学修一体化,证得大菩提与大涅槃,成为至高无上的如来。
2.闻思修持,辗转往覆,奠定雄厚基础。
佛陀常言:「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勤修加行」,都是把闻思修三者有机结合,而不是把三者分开,使之孤立发展。根据人们学佛的实际经验,凡只重闻思,不重修持者,往往落入学术研究,不成其为学佛者;同时有些人抛弃理论的研究而言:「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又言:「宁愿饿死蒲团上,不作人间布教僧」等荒谬言论,就成为盲修瞎炼,「通宗不通教,开口胡乱道」的门外汉。故学佛者必须根据佛所说「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而学修一体化。同时还必须由闻引发思,由思引发修,又转过来,以修印证思,以思印证闻,如是辗转引发,辗转印证,步步落实,层层靠紧,而使通达的佛法极端正确,不致虚度时日,徒劳无功,从而奠定雄厚的学佛基础。故《大乘庄严经论》云:「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譬如人们要到远处行路一样,必须作好充分准备,预备宽裕的盘缠,然后可以从事千万里之遥行。行路如是,成就无上菩提何独不然。
3.现实生活中不取不舍,六度齐修。
大乘菩萨学佛修行首须不舍日常生活。故《解深密经·序品》云:「于一切行成就大觉」。《金刚经》开篇言佛的吃饭、化缘、穿衣、洗足等生活事务作为身教,而列于言教之前,其用意就是教人学佛必须在现实生活中认真修持。藕益大师说:「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凡夫必须在穿衣吃饭、睡觉走路、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悟,才如治病一样,对症下药,乃生卓效。如庞蕴与其妻女谈道一样。庞婆云:「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庞公说:「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女儿说:「也不易,也不难,饥来吃饭困来眠」。他们能在吃饭睡觉的现实生活上用功修行,所以都能见性开悟而拔宅生西。王阳明亦云:「饥来吃饭困来眠,从此功行玄更玄」而终成为一代名儒,后人称之为古圣先贤。六祖亦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又云:「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本人从学佛实践心得中,作诗以教人云:「觉圣释迦阿弥陀,十方三世法王多,成佛只有一条路,六度齐修…
《唯识精要前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