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精要前言▪P6

  ..续本文上一页破二著」。在现实生活中不取不舍,六度齐修,是学佛成佛的关键,至极重要。《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中无四相即是修禅定、般若二度,观空遣相、破我法执以不取。同时就在不取的现实生活上认真修一切善法,也就是修布施、持戒、安忍、精进诸度以不舍,如是不取不舍,故能在现实生活中成佛作圣,而称之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经》亦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色受想行识五蕴的一切法上,一方面远离分别言说,观照诸法实性以不取;同时必须在五蕴的一切现实生活上,善巧分别,现见一切法相,成就大悲,广积福德以不舍。如是不取不舍,以破除实我实法的执着,故能当下证得菩提涅槃而度一切苦厄。《瑜伽师地论》亦云:「不于实无起增益执,不于实有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此中所引种种圣言,都是说明学佛必须在现实生活中不取不舍,破增减二执,除断常二见,乃能如六祖所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4.自觉觉他,顿渐结合。

  般若诸经主要言理所当然之行,故常讲顿学。《金刚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华严经·梵行品》云:「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唯识诸论常讲如梦如幻所以然之理,故多讲三大阿僧祗劫成佛而主渐修。人们学佛时必须在理论上把唯识与般若结合,在行持上必须顿悟与渐修相结合,然后是佛法之全体大用,不偏不倚,契会中道。因为在学佛、成佛过程中,主要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方得成佛。在自觉时必须重顿悟。有了现观实证才能善达法义、能为宣说以度他。在觉他过程中不是只度少数人而必须广度一切众生,故重渐修。自觉重顿悟,觉他重渐修这是自然之理,先后次第,法尔如是。故佛亦有此主张,而在《大阿弥陀经》云:「先达诸法性,梦幻本来空,(顿悟)次度诸众生,远大无穷极(渐修),如是宝剎者,有何不可成(成佛具足净土)」。

  5.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使娑婆世界变为极乐国土。一乘法的唯识既是人定胜天的特殊科学,故凡学佛者必须争先恐后地进行认真研究弘宣,使之发扬光大,具排山倒海之势,火燎风驰之力,迅速传遍海内外,使在国内成太平盛世。同时还须使之对全世界「红日照破千重暗,甘露遍洒五洲国」,而使万民欢呼,五洲同庆,娑婆世界变为极乐国土,五浊恶世成为庄严佛国。太虚法师倡导人间佛教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样一来,世界人民不但成为英雄豪杰之大丈夫,而且也可转为大悲大智之觉雄。《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如此圣言之实现,岂非大快特快之幸事哉。

  6. 追求真理、掌握真理,以求觉为主,证得大菩提、大涅槃。

  佛法是重真理的科学。故《维摩诘经》佛告弥勒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法谓人生宇宙客观绝对真理,及与之相应的教法。依义不依语。无论何人的言语必须以理衡量,若与理符,取而用之,否则弃而舍之。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义经讲总持法门,属实教;不了义经讲方便法门,属权教。依智不依识。知识有邪正之分,智慧唯正无邪,故此四依四不依是选择真理、追求真理的最高准则。此四依四不依是以求真理为主。既得真理,当终生坚持,而为日常生活的指导。这里所谓的真理,主要是指人生宇宙唯一无二的绝对真理,即一切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如梦如幻,如影如响。道由心悟,故学佛以求觉为主。佛陀所亲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汉译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成佛即是有此无上正等正觉之大雄。故成佛之关键重在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以求觉为主,而常观一切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来大彻大悟。在这种绝对真理指导过程中的现实生活,当下即有三种伟大的成就:(1)人之所以有我法二执,烦恼所知二障,主要是不明真理的无明作崇。既明真理,则无明不除而自除;(2)既明真理,则有正知正见,而实相般若、方便般若由此成就。(3)既成就般若,则其生活自然大自在、大解脱,无时无处不安乐,而涅槃自在其中。故佛常在大乘经典中云「言善通利,义善寻思,见善通达」。以求觉悟真理。若觉悟真理,则自然大菩提与大涅槃皆得成就。若不以求觉为主,舍道由心悟之外,而别求修法,则必至颠倒错误,堕入外道或似教中。所谓跪倒、礼拜,求上帝安排升天,或讲阎王掌握生死大权,礼拜恭敬,求其护佑,而皆成为顽钝无知的愚夫愚妇。至于似教不知成佛作圣即在掌握真理、实践真理的现实生活中,而别求修法,无形中堕入只重他力,不重自力,成为低级庸俗。或以咒语作为常用的口头诀,而堕入封建迷信。又如不知以求觉为主,脱离真理,另找修法,由此成为主张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紧守中间空隙,便是修心,堕入玄虚空洞。如果重视真理,常常在视听言动的活动中,衣食住行的生活中,六度齐修的行持中,时时掌握真理,观一切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而远离分别言说以证胜义谛。或善用分别言说,无执无着,以照了世俗谛,当下就会转识成智而证菩提。在此过程中,「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在修道位转六识为妙观察智,七识为平等性智,在成佛果位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既转四智,则以智为主,而同时烦恼障、所知障的烦恼粗重皆得除遣,而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的心所皆得清净。再加上各个八识的自心亦得清净,共成二十二法以为四智的各各相应心品,主辅结合,广度无边众生,即成无上大菩提。既成菩提,则其生活境界自然现法乐住,得大解脱,而有无住大涅槃。既证得大菩提与大涅槃,当然就成就了所知障尽智所行真实。实证法空真如,获得彻底转依,而成为觉雄如来。

  七、世出世间凡圣心智之相互作用

  1.相反相成的观待道理,遍世出世间。

  佛陀依据观待道理谈诸法之相互关系,常指出诸法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宇宙万类皆是有此必有彼,有彼必有此,相反相成,相待而有,这就是法尔而有的观待道理。以内身言,有上自有下,有下自有上,无上即无下,无下即无上。有前自有后,有后自有前,无前自无后,无后自无前。从手足言,有左自有右,有右自有左,无左即无右,无右亦无左。 从外器讲,自然现象中,有东则有西,有西则有东,无东则无西,无西亦无东。有南自有北,有北自有南,无南即无北,无北即无南。以精神现象言,有上智必有下愚,有下愚必有上智。若无上智必无下愚,无下愚必无上智。有贤良必有暴恶,有暴恶必有贤良。若无贤良必无暴恶,若无暴恶则贤良亦无。这个相反相成的观待道理,自然如是。在世出世间染净诸法,凡圣心识与智慧之关系何独不然。

  2.佛与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是极重要的大事因缘。《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诸佛如来无量无数,如恒河沙,世间有情无量无数,如恒河沙;故诸如来常常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以度有情。而诸有情亦常常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以转凡成圣。以上下言,前前无始,后后无终。以横遍言,有情心识与觉圣般若之间的相互作用,亦复如是,无有边畔。为什么这是大事因缘,因为在人世间有此圣者的开、示佛之知见,与众生的悟、入佛之知见,辗转往覆,无穷无尽,就使整个人类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充满着活泼生动、蓬勃发展的繁荣气象。在宇宙间,能够圣者与有情心智交相作用,不断诸佛如来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一切有情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辗转往覆,无有穷极,就会使宇宙充满着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活活泼泼、兴隆旺盛、丰富多彩的繁荣气象。所以佛陀称之为大事因缘。

  3.取法大圣觉雄,尽心竭力上成下化。

  《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圣人垂教,常常本着天地之间浩然正气之流行充塞,以教后辈。而后辈英贤亦常本「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的大好精神,从而树雄心、立壮志,争取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丈夫之所为。故人们学佛亦必须度众生出苦海,必须与佛同样为架海的坚固金梁。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转娑婆为极乐方面,必须与佛同样作为撑天的有力玉柱。在万法齐彰、万有咸备的一真法界中,必须与佛同样做到昂然不动的中心主干。有感于此,曾题诗云:「大悲大智大英雄,博学多能才德宏,自觉觉他醒万众,十方诸佛愿心同。」从而在无量有情之转识成智,转凡成圣,与大宇宙之转染成净,转有漏为无漏诸方面,发愤忘食,朝夕不懈。不求一己之安乐,争取无量众生咸能离苦,愿与十方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团结合作,共同努力,精进精进常精进,以期成功成功大成功。

  

《唯识精要前言》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怎样突破凡圣关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