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因果观▪P4

  ..续本文上一页在迷而不觉的人其行多恶,有时为善亦常为我法二执所支配,杂而不纯、不是究竟的正行。只有得了无漏觉慧的圣者,离我法执及诸烦恼,所有诸行,才是纯粹无疵。但是此八支正道是最标准的生活正行,未入圣位的学人,亦应以此为准则而行,行之即久,自能在戒定慧的道业上,转有漏为无漏,绝不能认为此圣道支惟是圣者之所修学。

  一般人为什么迷而不觉、长沦苦海呢

  这是因为人有“无明”,于不净身执以为净;于世间苦,不知其苦;于总摄诸行的心是幻化无常,而执以为常;于缘生诸法,其性本空、中无实我,而强执有我。因此,对人生宇宙的实相颠倒妄想,迷而不觉,续生贪、嗔、痴等烦恼,造种种染业,招不净身、受生死等苦,而沉沦世间,没有出期。人们若欲变下劣的不净身为净身,跳出生死苦海,而进入自在解脱的乐国,则非把原来颠倒了的再颠倒过来不可。也就是要舍迷执而求觉悟,对于不净的身观其为不净;生活感受是苦。观其为苦;幻化无常的心,观为无常;诸法缘生,无有实我。观为无我。这样彻底通达人生宇宙的实相,才能获得无漏智慧的觉。这种无漏觉慧恰恰蕴蓄于三十七道品之中。因之,勤修道品,即能求觉而得觉,可以破迷执、止倒想、断烦恼、除染业、出离世间,而进入永远自在解脱的理想领域。所以说:欲求解脱之果,当修道品以为其因。

  

  五、大乘与转依

  

  乘是运载义。大车巨船,能载许多人物,或由近及远,或东西去来。大乘佛法的威力,能将人类由生死苦厄的此岸,运载到永无生死、自在解脱的彼岸,好象大车巨船一样,故名大乘。

  学大乘佛法的人称为大士,它具有广大的心量,宏大的志愿,伟大的行为,并获得远大的果报,是真正的大丈夫。佛陀希望人们都成大士,宣说种种大士所应有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殊胜法门。这些法门统称为大乘佛法。

  所谓心量广大,即佛法所说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谓慈爱,大士对任何人都极热爱,有高度的责任感,见无乐者,必与以乐;悲谓慈愍,对任何人都有高度的同情心,见有苦者,即拨其苦;喜谓欢喜,与人以乐,而人得乐,拔人之苦,而其苦得拔,便大欢喜;舍谓不取相,任何人都是一些变化无常的幻法所聚积而有,其体空虚,无有实我,故不取其相,也毫不于彼追求报酬而生贪著。由具四无量心便能舍去个体小我:而摄受一切众生、或一切人以为自我,处处关心,休戚与共,真正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而使之同入于最极微妙的究竟涅槃,这就是学大乘人的内心世界,也是大乘佛法教人应有的净秒心灵。

  所谓志愿宏大。即佛法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宏誓愿。对于贪求无厌、损人利已的贪心,恶言伤人、打骂行凶的嗔行,不追求真实、迷惑颠倒的痴心等,是烦扰身心,恼害自他的恶劣意识,必须下决心彻心断除;对于一切有情或广大人民,常下决心,予以化导,使之永离诸苦;对于佛陀所说一切善巧法门,下定决心,精勤修学;对于至高无上、圆满无缺的佛道圣境,决心勤修,令其成就。如是四方面的决心追求,就是在成己成人,立德立业的伟大事业中,树立雄心壮志,是学大乘者的先决条件,也是大乘佛法教人奋斗的宏伟目标。

  所谓行为伟大,即佛法所讲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六度的精神主要表现在自觉觉他和自利利他的行动之上。见群众生活上有困难,就施之以财物;对群众颠倒梦想,迷而不觉,就施之以正法;见强凌弱、众暴寡,就以大雄无畏的精神来抑强扶弱,除暴安良,使群众能解除精神上的恐惧,这就是“布施度”。即然对群众能用积极的手段来拔其苦而与其乐,当然更不会对他人有丝毫摧残损害的思想,纵然遇着横逆以不礼貌文明的行为相加,也只能逆来顺受,犯而不校,修习“忍辱度”了。布施、忍辱二度主要是从觉他利他的角度所表现出的伟大行动,但是觉他必先自觉,利他自会自利,首先要自己有高度的修养,使精神集中,寂静安乐,有一种殊胜的微妙受用,也就是有“禅定度”。有了禅定,自能如理作意、正确思维,而升起一轮光芒万丈的慧日,把烦恼业障的云烟照得消散无余,这就是“智慧度”。禅定、智慧二度就是自觉自利的殊胜行动。至于守好净戒.以庄严身心,广摄善法,饶益有情,这又是悲智等运的“持戒度”。常常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在自他平等的基础上精勤不倦地修习一切善法,这就是“精进度”。如是六度能有彻底的觉悟而度出迷网,能解除苦厄而渡过苦海,所以又名以到彼岸为义的“六波罗蜜”。即行六度,为什么又修四摄呢

  因为大乘佛法自然是讲自他平等,但其总的精神是在于化众利群。首先是要关心他人或广大群众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而行“布施”。他人感受到布施的实惠,就能建立深厚的友谊,故进而为群众含笑先言、爱讲开示、乐说正法,而使之不迷不惑,生起正确的觉悟,这就是所谓“爱语”。学大乘佛法的人,必须表里如一,言行相顾,故应常以利群为事,或勤怍社会公益,或常兴慈善救济,或兴学育才,或排难解纷,总的要为社会多作贡献,这就是所谓“利行”。人是社会动物,必须共做大家有益的事。在敦品立行上,当同作止恶修善的事;在开悟求觉上,同作破妄显真的事;人当爱国爱民,当同作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在一切有意义的进步活动中,只有共生活、同工 一作,领导者才能言传身敦,群众也方能耳濡目染,从而使作的事有较大的成功,这就是所谓“同事”。

  学大乘佛法,具备“四无量心”,发“四宏誓愿”,修习“六度”、“四摄”,具备这些尽善尽美的因,应当得什么样的丰硕成果呢

  这种丰硕成果,用佛法的话来说就是“转依”。从转依的深远意义上讲,世间是“唯识”,眼、耳、鼻、舌、身、意、未那、赖耶八识,是世间所依的根本,出世是“唯智”,它是以“成所作、妙观察、平等性、大圆镜”四智为其所依的根本。通过长时期的修学,转识成智”,舍去了世间所依的根本,转得了出世所依的根本。同时也舍弃了无常、苦、空、无我的世间,转得了永离生死的常乐我净的涅槃,这样就从人生宇宙的本质上得到了彻底的变革,是为转依。若从转依的现实意义上讲,人们通过四无量心、四宏誓愿、六度四摄的精勤修学,就会断除贪、嗔、痴、慢等烦恼,消灭身、口、意三方面染业,而有着美妙的环境受用,从而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在此文明生活中,人与人间、相亲相爱、相敬相让、社会安定,天下宁平。同时遵照佛法所号召的学习“五明”,人们对于外论中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努力钻研,以改造自然,从而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在此文明生活中,人们都能食甘美之食,衣精美之衣,住高大壮丽之房.走光明平坦之路。这样人类在精神物质两种生活方面,都享有较高的水平,而人间的现实就变成了理想天堂。方便地说,这就是人类共修大乘佛法之善因,所获得的转依硕果。

  佛教探索出自然的因果规律,区分出各种因果规律的类别。它是健康身心,提高人类素质的有用理论,是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有利条件。这些就是佛教因果观的真实内容和价值。

  

《佛教的因果观》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