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净双修▪P10

  ..续本文上一页已经对我们释放出很强烈的磁场、很强烈的善意。但是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若子逃逝,随忆何为?你整天所想的就是你现在这些尘劳的事情,你的色身怎么样?你的感受怎么样?你有怎么样的妄想出现。你的心都在这个五蕴身心里面不断地活动,当然你来生只好在三界再创造一个五蕴,因为你整天忆念你的五蕴嘛!所以身为儿子,离家出走,从今以后你再也不去忆念母亲了,母亲对你的忆念是不能产生感应的。反过来说,身为儿子能够不断地忆念母亲,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那么这个时候,母子之间的关系,生生世世就能够相逢在一起了。这个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他在过去的无量劫当中,经过五劫的思维,成立了四十八愿;然后再用尘点劫的六波罗蜜的善法,把四十八愿产生一种生命的力量,用他的六波罗蜜把这个愿力填满,变成一个有真实功德、有真实救拔力量的四十八种功德力存在法界当中,他不断地对众生释放善意。但是我们没有相对地去忆念佛陀,那四十八愿等于没有效果。

  很多人都问我说,到底有没有阿弥陀佛的存在?这个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很难讲。你不相信他,对你来说就不存在嘛!你不忆念他,对你来说就是没有嘛!所以阿弥陀佛到底有没有存在?这个是你决定的嘛!你问我,我怎么知道?我怎么知道对你来说有没有存在呢?你相信他的存在,你不断地忆念他,对你来说就是有存在嘛!所以这个佛陀跟众生的忆念,你看这个人他就是容易跟本师释迦牟尼佛感应,他就,诶,观世音菩萨他没念几声,他就跟观世音菩萨感应。我告诉大家,事出必有因,生命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出现的,不可能!诶,你说他念几声,那你知道他前生念多久啊?念多少声了?那当然我们过去也不知道,从现在开始。也就是说,你今天要下定决心往生极乐世界,你就必须要仰仗佛力。那么这个时候你对阿弥陀佛的忆念就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了。这个忆念包括两种:第一个信心的忆念,第二个用愿力来忆念。其实我们很多人只会用信心来忆念弥陀,但是有些人对往生的意愿不高,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他相信阿弥陀佛会救拔你,救拔我,但是他大部分念佛只是在消业障、增福慧,那这样子阿弥陀佛的圣号对我们的救拔只仅于现实的安乐。你必须对阿弥陀佛释放两种信息:第一个,信仰归依的心,第二个往生的心。那么阿弥陀佛就给你两种功德,包括今生的安乐,包括来世的往生。所以你用什么心态来释放出你的佛号,那么阿弥陀佛给你的反作用的功德力,就是你释放信心跟释放愿力,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你完全没有忆念,阿弥陀佛在你生命当中就等于是不存在。这个地方就把感应道交这个彼此间的心灵的互动先作一个说明。

  好,我们先休息一下,再往下说明。

  【28】第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丙二、功德利益。

  净土宗的特点,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也就是一种他力解脱的法门。我们来世的解脱,也包括今生的安乐,其实是弥陀所加持我们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想尽任何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做这件事情。那么感应道交这当中你要做两件事:第一个是应无所住,第二个是生其心。我们一般的生命都是跟我们眼前的五蕴身心感应,因为你不断地忆念它,不断地执着它,所以你来生只好再出现一次。那么现在我们必须要对五蕴的执取要先放下。在憨山大师说,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修念佛的人一定要修般若法门呢?我专心念佛就好,我直接转念念佛就好,把对五欲的执取直接,不要透过般若,直接就这样转过去,对五欲的执取把它转到佛号去,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加一个禅观在里面?憨山大师说,你做不到的,你做不到的,因为五蕴对我们是非常熟悉的境界,我们在三界打滚得太久,每一次的生命都有一个五蕴身心,对我们来说这件事情太过熟悉了,太熟悉了。我们对我们的色身的执取,对我们内在的感觉、感受,对我们一时的想法太熟悉了,这种事情太熟悉了,连做梦都能够知道它的存在。所以你假设没有经过般若法门的破执,你根本转不过去。换句话说,憨山大师说,假设没有修般若法门来破执,临命终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对三界五蕴身心世界的贪着的念头现前,也可能你佛号的力量也现前。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对于身心世界的执取是熟境界,佛号是生境界,结果就随五蕴身心而流转,因为它势力强大,强者先牵。所以我们在生起忆佛念佛之前,要先把我们经常习惯性在五欲流转的那些心,把它找回来,不要再这样下去了,这个会创造生死业力的。

  所以这个禅观的思想就是把心带回家,这个心老是在五欲里面跑,迟早要坏事的,临命终肯定要颠倒的。所以禅观是无住,以无住为住,先把在五蕴身心的心慢慢地收回来、慢慢地收回来,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但至少你要给自己一个方向,就是我年纪越大的时候,我这念心一定要对外境的执取要慢慢收回来。我们不可能说,你平常对五蕴身心很执着,临命终的时候突然间不执着,没有这回事情,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你这棵树平常往东边在倒,它怎么突然间起床的时候跑到西边去了?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你一定是慢慢调整的,习惯性的东西你要慢慢调整。所以佛陀要我们从五欲里面抓出来,拉回来,刚开始有一点强人所难,但是你要勉强自己,因为这是你唯一的道路。所以先求无住,然后生起忆佛念佛的心,肯定成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好,那么前面是把心带回家,禅观是把心带回家;那么净土的人,是从家里面再重新出发,往净土方向走去。一个是把心带回家,一个是重新出发。我们看净土的功德利益,有两种:一个是现世的安乐,一个是来世的解脱。看第一段的经文:

  【29】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澫益大师说,这段的经文等于是说出了整个净土宗最重要的心地法门,都在这里面。若众生心,这个众生当然指的是我们这种生死罪恶凡夫,我们这念心夹带了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没关系,你不要执着它,我们讲过,不要跟它走在一起,跟它保持距离,让它慢慢地沉淀下来。一个有志于求生净土的人,你一定要跟你的烦恼的心、罪业的心保持距离,不要再随顺它了,心常觉照,不随妄转。然后呢,在无住的基础之下做两件事——忆佛、念佛。我们先讲念佛。念佛是一种止——安住的一种念力,当然这个佛号在念佛当中,它主要是靠音声来摄持我们这念心,就是你要“一句弥陀念诵听”,你在心中要产生一个归依的心念,然后透过嘴巴的读诵来创造音声,最后你再听回去。所以打佛七也好,打佛三也好,刚开始你只有做一件事情——听你的音声,你的心就跟着你的音声走。对了,你每一个动作都要听到你的音声,这个就是念佛,把心安住在你的佛号的音声。所以在整个打佛七当中,刚开始你就是创造一个音声,然后把你的生命投进去。念到最后你身心世界不存在,只有一句佛号,法界一声。

  这个念佛主要是一种安住的止,那么忆佛这个是关键了,就是平常的观照。我们平常除了念佛以外,要不断地忆念弥陀的功德,当然弥陀的本愿功德了。忆念弥陀本愿功德,这个地方善导大师讲得就很清楚了。善导大师在讲四十八愿的时候,他讲到往生的三资粮: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善导大师把这个至心信乐有详细的发挥。那么至心信乐在整个善导大师的开示当中,他解释成为“顺从本愿”,就是我们一个罪恶凡夫,你时时刻刻每一个念头要归顺在弥陀本愿的座下。比方说,你必须把你生命的功德,我为什么能够创造善业?我为什么能够拜佛?你要不断地观想这是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你为什么能够有今生的福报?你也要观想这是弥陀本愿的摄受。我们在往生净土的人,避免去思考自我意识,诶,我自己有这个善业,那就完了。那你就是活在自我意识嘛!那你这个叫顺从本愿?不是。你顺从自己,顺从自我嘛!那表示你还有力量来面对生命嘛!那你这个算是什么一心归命通身靠倒?那个三岁的小孩子他没办法站,整个身体靠在阿弥陀佛的身上。所以忆佛的意思就是,你不断地忆佛,你的心跟佛的心是永远同在一起的。我现在为什么还能够走路?因为弥陀的本愿摄受。为什么我能够拜佛呢?答案只有一个:是阿弥陀佛本愿对我的摄受。所以印光大师说,你必须要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必须要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地、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弥陀的本愿功德海当中,这样子叫作顺从本愿。善导大师讲出一个标准:你如果认为你业障深重,你不能往生——抗拒本愿!你还活在自我意识,表示你没有完全投入到大觉海。你认为你福报不够,不能往生——抗拒本愿!你没有真正地忆念佛陀。所以这个忆念这个忆字,要以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有顺从的意思,顺从。你必须把你的身心世界毫无保留地跟弥陀的本愿结合在一起,而且是你平常就要有这种心态。所以我们这样子讲,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要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自我意识是非常可怕的。我们捏造一个自我,然后以自我为中心,那你很难跟弥陀感应道交,因为你活在自我意识当中。所以禅观它要破的就是帮你扫除这个障碍,这个五蕴身心,照见五蕴皆空,我空法空。五蕴里面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一个暂时的水泡、暂时的假相,没有真实的自我,你很容易顺从本愿。修般若法门的人,要我们顺从本愿非常简单,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身心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所以我们在念佛的当中,除了你一个佛号以外,你的归依的心、一心归命的心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你必须把你的生命完全投入到弥陀的本愿海当中,那么依止这样的心情把佛号提起来。

  【30】

  那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现…

《禅净双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