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鼻舌身意,站在一个无色声香味触法的角度来念佛,你这个念佛才可以成功。这个就是在《楞严经》当中,它讲出了虚妄的相状,也讲出了真实的心性,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结论:真实的心性在哪里?就在你的虚妄的心中。所以我们的内心同时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充满了风雨、充满了波浪的地方;一个是风平浪静、没有风雨的地方,看你要站在什么地方。这两个同时存在啊!这两个同时存在啊!你一念的妄动,当下就是风雨交加;你一念的回光返照,当下就是风和日丽。所以真妄是不二的,就在你一念之间——一个是生起智慧的观照,一个是心随境转,颠颠倒倒。所以我们必须要站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站在一个无色受想行识的角度来念佛。这个地方是可以找到的,你必须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离,因为你不能受它干扰的,它就是一个生灭相。它是一个生灭相,因为它是业力所显现的有为法。
【12】
好,那么我们从空假中三观就能够知道跟身心世界保持一个不即不离,不能够执着它,但是你也不能够否定它,是这个心态。
好,我们看丙二、别明五阴相状。前面是一个总标,这以下就详细地把我们的五蕴身心是怎么回事,它的一个体性是什么、它的相状是怎么来的详细地说明。我们先看第一个色阴。在五阴当中最粗显的就是我们的色身。这个色在佛法当中叫质碍,它有固定的形状,也占有一定的空间,叫作色,就是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身体,就叫作色阴。那为什么叫阴呢?因为这个色法现前以后,它很容易去覆盖我们的真如本性,让我们忘失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会习惯性跟着色法而转,所以它有覆盖真如的作用,所以叫作阴。我们看经文就很容易清楚: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等于是把我们生命当中分成了一个不变的体性跟一个暂时的相用。先看这个色阴的不变的体性,其实色阴的本质是一个清净的佛性所显现的,它的本质是清净的佛性。它先讲出一个譬喻,譬如有人,一个健康正常的人,他以一种非常清净的眼睛、非常明亮的眼睛去观察晴朗的虚空,这个晴朗的虚空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如如理,那么如如理当中具足如如智,它有一种本觉的智慧,理中有智、智中有理,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能所不二,所以叫唯一晴虚,迥无所有。这个时候在我们一念的生死妄动之前,我们的整个感受是空空荡荡、了了分明,没有一点云雾、没有一点色法的,所以我们本来是没有色身的,这个也很清楚。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一念的妄动,其人无故,这个无故、无缘无故就是在整个修习止观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你怎么会有色身?我们为什么会有一念妄动?这是没有原因的。一个人起颠倒,颠倒从什么地方来?没有原因。如果颠倒、无明妄想是有原因的,那表示它是真实的,那你就没有办法断它。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没有实体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哪有什么原因呢?所以这个地方这句话,无缘无故就是说,妄想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所有的修行一定要通过你自己的智慧去观照,别人救不了你的。因为你自己捏造出来的,只有你自己有办法解决它。为什么佛陀不能帮我们解决颠倒?因为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本来就没有,你把它想出来的。所以佛法要改变你自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自己觉悟,你自己改变你自己。你看佛陀没办法去改变众生,佛陀是把道理告诉你。你的心随顺道理去思维,你自己觉悟,然后你自己从妄想的因缘当中跳脱出来,叫自觉。为什么?因为妄想是没有根源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不动目睛,瞪以发劳,我们内心当中以一种不动,就是很专注、没有眨眼睛的情况之下产生的疲劳。这个地方是指的我们在清净的真如本性当中,因为无始劫来的一念妄动,这个妄动是没有原因的,这个时候就把真如本性转成了阿赖耶识,微细的色法出现了。然后在整个虚空当中,在阿赖耶识当中业力的显现,又在虚空当中出现了狂乱飞舞的花,虚空本来没有花,但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业力,我们自己发现了狂花,还有种种乱动的相状。这个花在那个地方向东向西地乱动,色阴当知亦复如是。也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没有色阴的,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在断烦恼有两种不同的心态,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认为你烦恼很重来断烦恼,就很难断烦恼了,因为你站在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这是不对的。一个人在忏悔业障用什么心态,你会很快通把烦恼过去?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是没有烦恼的,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那是后来的因缘乱动才有的。如果我们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你看西方的哲学家就认为,我们人生本来就有烦恼,所以他的整个修学就是克制烦恼,他没办法断的,他认为人性就是有烦恼。这个思考模式没办法解脱的。佛法,整个大乘的信心,你成佛的信仰,你成佛的整个修学的动力来自于——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虽然我现在有烦恼,虽然我现在有罪业,那只是后来的一时的因缘才产生的,后来的。你的生命的本来面目是没有烦恼的,你才可以真实地去断烦恼。你本来就没有烦恼,你本来也没有罪业,那是在一念清净的心中显现的一个暂时的假相而已。它既然是因缘生,当然你也可以用清净的佛法修学的因缘把它消灭。如果你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你断不了了,它本来就有嘛!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很清楚,我们本来是没有色阴的,那只是,在《楞严经》叫作什么?叫作循业发现。你有这个业力,你就看到你这个色身。它没有来处的,也没有去的地方。
【13】
我自己有一个体会提供给大家参考。我去年在回到我房间的时候,我去开门,结果我那个门撞到我的头,产生一个包包。我那个时候刚好在讲《楞严经》。我们习惯性产生一个相状,我们的心会跟着相状走,我们一般的思考是顺着因缘走,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我们会被因缘带动。但是《楞严经》告诉我们,你要逆向思考,你要逆向操作,你要从因缘的根源去找。我们一件事情发生以后,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跟着事情本身跑,那就完了,那你就被它牵走了。你要问这个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撞到这个头,头上长这个包包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是门给我的,门是个物质,它怎么会产生包包呢?门本身没有包包。你说我的头自己产生包包,那平常为什么不生起来呢?一定要撞到才会有呢?头也不生包包。那你可以告诉我这个包包从哪里来吗?答案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它只就是我个人的循业发现,我个人有这个业力,我个人自己发现我个人的色身,如此而已。当我这个业力消失的时候,这个包包自然消失掉。它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是没头没尾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没头没尾。但是它业力在的时候,它业力表现出来的时候,它的确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你这样子看人生,你才能够不否定也不肯定,你才能够无住而生心,生心又保持无住。你假借你的色身修学,但是绝对不能执着,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暂时的假相。因为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没有色身的,那是无缘无故的眼睛的一个疲劳而产生的虚空的一个狂花。等到眼睛恢复了,这个狂花也就消失掉了,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在思考人生一定要站在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那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这个思考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第二个看感受。这个色法是个物质,这以下都是心法了,都是精神的状态。那么精神状态当中最粗的地方是感受,就是六根领纳的感受,眼睛、鼻子、嘴巴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有痛苦、快乐种种的感受,叫作受阴。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妄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14】
在我们生命当中最麻烦的就是感受的问题,感受问题。那么感受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就是我们本来是没有感受的。佛陀说,比方说有一个人,他双手双足非常的安稳快乐,他整个身体也非常调和舒适。他本来没什么感受。但这个时候,忽如妄生,他忘记了整个身体的存在,这个时候心中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这个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问题是我们凡夫的心习惯攀缘,我们不安于自己的本分而产生一念的妄动,所以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我们两个手在虚空当中互相地摩擦,就创造了很多的感受。当然摩擦就包括了业力的造作,就把这个身心世界苦乐的感受给创造出来了。那么有什么感受呢?在两个手掌当中产生四种的感受——涩滑冷热。澫益大师说,这个苦涩的感受表示三途的果报,就是造了很重的十恶业;滑,这个润滑指的是人天的果报,就是造十善业所招感的人天安乐的果报叫作滑的感受,润滑的感受;寒冷的感受是二乘的偏空涅槃,二乘人修无常无我而进入到偏空寂静的状态,叫作冷;热,这个温暖的感受是菩萨的大悲心所创造的菩萨的功德叫作热。所以整个九法界的感受都是我们一念的心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所以在整个修学当中最麻烦的就是这个感受的问题,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业力的显现。你要把佛号念好,你最好不要老是跟着你的感觉而走,你训练你自己。因为感受它是跟你的业力有关系的,而临命终的时候正是我们业力表现的时候,百感交集。所以感受在《楞严经》当中,它破六根就是破这个感受。我们今天要从攀缘的心回到清净的心,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你怎么要克服你的一时的感受。这是最粗的,第一关而已哦!我自己的感觉,我刚出家的时候,我第一个难关就是过午不食的问题。因为晚上习惯去吃东西了,肠胃已…
《禅净双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