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果诚心念佛,未有不消之灾。倘信世俗不经之谈,便知念佛而无诚心。
问:平素念佛,虽然有恒,至临终自身朦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徐福快)
答:如此恐无把握。但积有善因,自招善缘,届时或有不可思议之感应。
问:平常念佛到临命终时,未得能照著法行事,妻小哭缠,以致不能往生。那么一生念佛是不是同平常不念佛人一样?(李俊)
答:家庭佛化,即无此虑矣。是故学佛者,修己化家,俱是不可少之事,此不独专为益他,且正是减自己之障碍也。
问:学佛人将死前,预知其死时日,是否佛之指示?(钟林招)
答:有佛菩萨现相指示者,亦有净功感通而知者。
问:报载基隆闹鬼,能制人死;闻有念佛的人,遇见就没事,这是什么因果?(智荣)
答:妖由人兴,又有俗谚,疑心生暗鬼。佛家谓万法唯心,其理皆通。果能心地光明,不怀鬼胎,自然不与鬼祟相应。
问:修净业人往生后肉体焚化有得舍利,是功夫做到什么程度?如陈进德居士母堂得舍利二粒,确有生西否?(宽珠)
答:闻古德云:舍利乃戒定慧所结,此必须勤断贪嗔痴,方有应得希望。夫生西者,本由自他之力,故亦非人人能出舍利。然修净出舍利者,自是成就表现,陈母生西,有何疑乎。
问:在念佛而心闲著无所事,故仍生灭不已,虽一时警觉,马上收回,不久又去千里,于是索性翻开书本,则眼看文字,心思文意,手捻佛珠,口仍念佛,耳听佛号,鼻闻香烟,此可谓六根清净否?能往生否?(楼永誉)
答:六根门头,虽皆对净境,然是六处分飞,何能一心?宜取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细味之,使心专一,乃系功夫火候问题,不必躁求也。
问:念佛人最要紧为临终正念分明,当指后学晨课持诵心经,大悲咒,或平时散持观音圣号时,则不可能同时念佛,若遇意外命终又当如何?(赵泽宇)
答:修何法门,贵在专一,古德早有明训,理应遵依。如修净业者,诵心经等可作课外助缘,然亦不可占时太久,妨碍正课。再修净业得力之人,不遭横祸,后问可无虑也。
问:念佛时常定心不住妄想俗事,净土经典上说要句句分明入耳,但是缚不住心猿意马,还有何良法,可定一心不乱?(李俊)
答:方法实多,贵在契机,居士宜将各法互用,权其合于己者采用之,不必与人强取一致也。
问:念佛菩萨名号,念到一心,能生感应道交,这一心能与佛菩萨相应;念“色”之心比念佛菩萨之心,还要来的痛切,何以不能相应呢?(白永居)
答:佛菩萨心念众生,众生亦念佛菩萨,两者互念,方有感有应;如电话机然,必双方机件完备,始得相通,若一方机件有缺,即不能通。居士念色痛切,但不知色亦痛切念居士乎?
问:吾人持名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后,是否可再至十方世界利益群生?(李明扬)
答:净土法门之旨,即为往生速证不退,回入娑婆,广度含识,非为安居极乐,自图享受。若图自安,便堕二乘,与成佛无分矣。
问:在净土修炼到什么程度,方可如愿至十方世界利益群生?(李明扬)
答:往生皆得不退,多有一生补处,此自任运十方,勿庸多述。否然者,亦分证声缘菩萨等果。菩萨等级甚多,在别教菩萨初地,即能百界示现,圆教初住以上便可十方示现矣。此论其常,有特愿者,又当别论。
问:念佛为明心见性,但不知如何做法,心方明,性始见?(林圣昆)
答:念佛固能明心见性,然其捷法,是求带业往生,速出轮回。其法明载“阿弥陀经”,大意是按照信愿行,诚心念六字洪名,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作助缘,即能成功。
问:设如临命终时,因环境以及地方人事等,不许可时,以致快速移动,及无人助念,本人神识不清,此情此境,惟有任其堕落,有否别的方法处之?(黄涵)
答:明知是障碍之所,即须设法摆脱。否则自己功夫,来去自由,确有把握时,亦无所谓为惧矣。然密宗尚有大灌顶光明咒砂之法,可以助人往生,但无缘亦不遇人来布施耳。
问: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是否永久住世而不入涅槃?(蔡世芳)
答:佛现三身,所谓入灭者,只是有相之报化二身耳。法身则不生不灭。西方实报庄严净土,系属阿弥陀佛之报化,经载将来入灭,但灭以后,观世音菩萨,即继彼土之佛位矣。
问:弟子阅读净宗诸祖师著集其云,念佛人于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念念不离阿弥陀佛,甚至睡著做梦时都要会念佛,有这样的功夫,才有往生乐国的希望,否则一念之差,便在六道轮回。又有云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如是这样弟子念佛太差,不敢作往生乐国的妄想,其次弥陀经云“一心不乱”,祈示!(郑均海)
答:古德云: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端赖持名之深浅。观此则净因深浅俱得往生,净果高低却有区别,虽居下下,已脱轮回,实胜二十八天。居士所举二六不断,念而不念,一心不乱等,皆系上上之因,纵不能此,只信愿俱足,朝暮数百数千,中下亦有其分。
问:净土法门十方共赞,处处指归,最为殊胜,弥陀成佛于今十劫,在十劫前十方诸佛有无开此法门、而弥陀独创乎?若然众生成佛就非三大阿僧祇劫不可了,是不是诸佛度生善巧方便不及弥陀?(赖光裕)
答:此问有三意,兹分说之。(一)净土法门,即是念弥陀圣号法门,弥陀以前,无有弥陀,既无之,自不能念。诸佛共赞者,亦是执持弥陀圣号,十劫以前,并无弥陀,十方诸佛,指何而开此门。(二)弥陀法门,持名往生,乃弥陀因地愿力,依经义讲,可谓弥陀独创,至于众生成佛,并非皆经三祇,有上乘利根之人,亦能顿超,不过希有难得,不普及耳。(三)佛佛道同,善巧方便岂有轩轾,惟弥陀因地发愿特殊,故果地利众特殊,古德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不及之意,或在斯乎?
问:念佛时手捻数珠,捻完一○八粒,捻到佛头珠,须要将数珠,翻转过来,回头再捻,其意思是手捻数珠不能超过佛头珠,并且含著乘愿再来之义。又一般人念佛,大多数口念弥陀,手捻数珠总是越过佛头珠,继续不停地捻。以上两点,到底谁对谁不对呢?(陈泽)
答:尊问虽列三条,其实一问,数珠念至佛头,穿绳必有小空闲处,再掉转来,始好掐珠再过。若图省事,越过佛头,彼段之珠,已与佛头紧贴,无空闲处,则珠难过手矣。此为灵便起见,尚是掉转珠头为佳,至乘愿再来一句,存如是观念,未尝不可,但未见有记载也。
问:念释迦佛名,闻释迦佛名,得几何功德,灭几何生死重罪,于无上道能退转否?若专念释迦亦能往生否?(王金陀)
答:此功德几何,不可思议,盖此娑婆世界众生,得闻佛法,得闻佛名,皆本师释尊恩泽。经中如载念何佛名,有几许功德。方便说念释尊名号,便得几许功德。以所得之念他佛功德,皆由释尊出故。增几许功德,便减几许重罪,于无上道因,亦不退转。惟往生一事,须依教而念弥陀,方为合法也。
问:弟子除念佛外,并从事诵咒背经并日受持金刚经一部,有感行焉不专,是否行坐一句弥陀,得益无二?(庞干善)
答:所云咒与金经,既已行之多日,不必舍去,只每日按时诵持一遍即可。执持名号,却应二六时中而不断,名曰净念相继。求专当然有益,杂修自然分心。
问:坐禅时,周身震动,有师言,此为外道,应自控制,专心用功,然周身血液尤流动震栗,是否一心念佛即可?(庞干善)
答:前条言修净,此处又言禅,净乎禅乎何尚未定?禅如有师,虽云有承,然脚踏两船,不免落水,所谓不禅不净,二门具破,倘无师承,闭目枯坐,恐落黑山鬼窟,周身震动,尚是小毛病,或一味盲修瞎炼,更怕有大魔境在。
问:静坐念佛微微感头痛,因有脑神经衰弱,是否由病业所感,或可一意专念,不予理会?(庞干善)
答:所生状态,病与业兼而有之,或再有念不如法,以作增上,亦未可知。倘念时不能心平气和,过于紧张,亦能发生是病。居士云“一意专念,不予理会。”是矣,然必须止念调息,不缓不急,绵绵密密,如深潭流水,不兴微波,自可愈所疾矣。
问:因病体弱,常思假身虚幻不实以对治,返观本性了无可得。此法乃弟子静坐与平时行持,间以持名念佛回向,是否为当?(庞干善)
答:静坐则不可常思,若常思是身静而心不静矣。静坐时只 止观,念不起,谓之止;念若起随觉是妄,谓之观照;能了自性无得,而妄念何有,谓之照破。然此却非常思,毫厘千里,不可不辨。倘止不能止,则念佛代之,自念自听,有止有观矣。若加回向,是为发愿,愿无虚发,真切必有所成也。
问:阿弥陀经上说,人临命终时,若能念佛一日,乃至七日,念至一心不乱,即可能蒙佛接引,然身为病苦所逼,不能出声正念,甚至心念能力不足,变成忆佛想佛亦可能蒙佛垂慈接引否?(陈灶)
答:克期七日,乃指平素健康之时,非谓临命终时,果至命终寸晷难待,何能七日。临命终时若能忆佛想佛,便是心不颠倒,定感佛现。否则纵能口念,而心不在佛,亦属唐捐。
问:人命终时必须持念佛号分明才得往生,否则纵念佛一生亦必坠入三恶道,殊违夙愿,窃意建议每一佛教寺庙应普设一专收留莲友临终时备用之房间,由和尚或皈依导师届时义务助念,促彼往生西方,则自度度人之大乘教义当更易普及披沐,因现时能佛化家庭者殊不易得,甚或家庭各份子间每有持不同之宗教信仰,而后者对临终时则更受影响,大德以为能否倡导,由主事佛教机构策划实施?(桂向元)
答:此分二意,前为议论,后为方法,先言其一,正念分明,方得往生是矣,如不分明,亦必论其识田善恶种子,何者而起现行,加以断定,不能直说坠三途也。再言其二,净土法门,古德早有助念之法,各地多有行之者。即今台省各地修净者,亦有助念团之组织,惟但就其将终…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