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P6

  ..续本文上一页?上下两方自然是从上而下,为何又先说下方?(金云)

  答:佛经有真实语,有随顺语,尚有他种等等之不同,四方上下,皆假定之名,安有其实,佛亦云云,此依时依处随顺语也。此地球居人,指日为准,而定四方,故曰方名假定。作文须有次序,日出于东,为一日之始,春来自东,为一年之始,故四方先言乎东方。草木有末,根本在下,枝末在上,故上下先言乎下方。

  问:弥陀经中“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几句义意虽明,按文义讲,甚觉碍口,如何讲法,能使好懂?(金云)

  答:中国之字,一字而有多讲,“于”在此处,是发语辞,作“对于”讲,将“于彼国土”合讲,即谓对于弥陀之国土也。不过此是上句,尚有下三句,必一气穿成,方能充畅。但若向下讲,必加入前文作介词,方觉顺口,应加“已发愿者”,“若已生”矣。“若”在此作如讲,换成白话,是“像那样”之意,合解此句,谓像那样已竟发愿之人,已经往生矣。下二句亦必加前文介辞,方好讲解,加入现今发愿者一句,也像他们那样已发愿已经往生者一样,今可往生。后句类推,再后二句之“若”字,作乃(就能)字讲,却也直截,谓今发愿者,就能现今往生,当发愿者,就能当来往生。

  问:西方弥陀佛在三身(法、报、化)中属在何身?(林火寿)

  答:西方既具四土,其土自具三身,众生生者,证入何土,即见何身也。

  问:有人与我提到西方图,佛菩萨等像是根据何处翻印出来?是否已有人曾见到西方,佛菩萨等?(李宽观)

  答:有人见到西方佛菩萨,事亦有之,往生传及净土圣贤录,俱有记载。惟所画图像,乃根据于十六观经,只不过略而已,文为事之说明,图为文之标本,不必依各人见到为凭也。

  问:生而聋者,其临命终,当旁人为他念佛,是否能得利益?(李宽观)

  答:盲聋喑哑,八难之一,障碍受佛法也,但佛法不可思议,能得灭罪之利。如平素供其眼根,教以念佛,于善巧方便中,能使知往生之益,临终时悬佛像,焚栴檀,由其眼鼻二根,引起正念,或亦能获特别益处。

  问:除了在居处或在佛像前,他如走路时,作事时,一心念佛,是否也有功德,或可直接得著佛祖之感应?(唐桂兰)

  答:行住坐卧,皆可念佛,但求真诚,及其恭敬,佛之法身,遍满虚空,佛之光明,照十方国,众生何地而不对佛。所谓“夹岸桃花新雨后,马蹄无处避残红”。

  问:念佛时出声念与不出声心中默念,二者是否俱同等功德抑或有所差别?(唐桂兰)

  答:念佛功德,在求乎定,经曰一心不乱。至其念法,不限何种,以契个人之概为断,契合者,功德便大,不契合者,功德便少耳。

  问:“佛说阿弥陀经”是何佛所说?(唐桂兰)

  答:此界此劫之经,皆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非只此一经也。

  问:晚学自皈依三宝讫,已有七载之时光。自开念佛经年余后,即感每念一句佛,心即随之一滚动,因此曾经请教大德开示,教以继续念至不动为佳。嗣后每日持念至今,心果已不动,但如偶起贪嗔痴念时,心仍动乱不止。唯须立作正念纠正之,心动方止。行人平时如能善自摄心,不使起贪嗔痴念,至临命终时,是否即能心不颠倒,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极乐?(陈非林)

  答:贪嗔痴为三毒,戒使不起,自是正路,果能伏断,临终当不颠倒,惟摄心不可著相,如心存伏断三毒,反又多一妄念。莫如摄心在佛,不使有断,不问有何境界,或好或劣,一切不管,只是提起一句佛号,便是正念,心与佛号不相应时,便是颠倒。

  问:晚学自客夏以来,不管何时,眼前远近皆见有闪烁之白金光,举头观空凡眼力可及之处,即见有倏现倏灭之白金光,如桌球大。读书时书上亦见有多数之细点白金光,察此光之来处,似出自晚学之眉额间,因面向白壁时,自觉眉上有闪烁之光影,入暗室时亦同此感,且额中皮肤亦常有紧缩之怪态,又若至心念佛时,光必增强,懈怠则转弱,如此之光,究系晚学身中之光,抑属外境之光?(陈非林)

  答:境由心造,此乃是心作用,光明虽非恶相,惟额中发紧,且闪烁不定,亦非瑞相,更应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仍宜不去管他,摄心念佛为正,若心常在此光,反将净念失去,大是错误。

  问:上述之白金光,如果确系晚学身中之光,加上前一问之心态,综合观之是否即见性之一种?(陈非林)

  答:智性与妄识,烦恼与菩提,只在一转之间,著之则妄生,舍之则真现也。居士仍以注意,“净念相继”,其他水月镜花,概不理会为是。

  问:佛说华严五时判教中,属于第一时,当时佛说弥陀经属于什么时?(朱幼)

  答:此经因其性质故列于方等,似为第三时教。盖此五时之教,前二时乃以经名而定,后二时亦如之,惟中间一名系类名,不是经名,只有列于此时而已。实则开首华严,要终法华,无不说此法门。夫如是,则此经可以断代,此法则无法划时也。

  问:学人先吃素一月,皈依后长久吃素,因为负家庭生计,不能时常参加社团念佛,又因佛教经典甚多,每部都是宝藏,但吾人生命之短,每部都想受持,实在难能,学人只好选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及佛说阿弥陀经,信愿终生早晚课诵,但每晨在五、六时之间念普门品,将晚夜在十一时念弥陀经,念完并念佛号千声,以此时间及如此受持对否?不打法器可否?(林锦生)

  答:念佛在于求定,功夫好时,便是一心不乱,如此境界,尚是在个人家中,朝暮二课时能得至于前往社团念佛,不过结缘随喜,因公不能常去参加,亦无妨碍,但居家之朝暮二课,万不间断。朝诵普门品,晚诵弥陀经及佛号,尚无不可,功夫在精不在多,贪多不精,反无效力,不见禅家一句话头参之终身乎?法器一项,居家环境许可则用,否则不用。

  问:念佛可增智慧,拜佛可消业障,前者念佛念到妄念(意)少时,确有此感觉,后者拜佛如何能得消业障的体验?(是否指人身体平肝脏之火及心静气和的意思)。(纪禹)

  答:众生有身,抬手举足,无不是罪,最显者杀盗淫耳,有恶业必定恶报。一点钟拜佛,一点钟不造杀盗淫,一日拜佛,一日不造杀盗淫。不造新恶业,岂但不受新恶报,且恶缘不起,旧业无增上缘,亦不易起现行。明乎此理,便是体验,省其心,察诸行,无可惭愧时,便是消业之消息。

  问:“念佛一句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么我们不妨造罪,以后才来念佛,如说消旧业,不造新殃,造罪以后不是成旧业了吗?(白痴)

  答:此问又属二事,兹分奉答。昔有某甲,持砒霜而大啖,某乙见而惊曰,君何故自杀,甲曰非自杀也,今闻某店有解砒毒之灵药,吾欲服之,故先啖此砒霜。先生所问,无乃类是。复次,三际流转,刹那不停,作已而后,便称过去,所论是矣。然此二句,本有界限,不论欲作好人?或欲学佛?以发心之日起?前者假名曰旧,后者假名曰新耳”

  问:“琉璃王灭释种,释尊头痛三日”成佛之后,还不能逃因果,念佛何能灭罪?(白痴)

  答:因果乘除,千头万绪,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其原则。然有抵有折,有讨有解,必以事论事,未可执一。惟先生所问,俱不在此范围中,要知业尽情空,方圆佛果,安有成佛以后尚有带业之理,如十五之月,不缺方称曰圆,既名曰圆,便无缺矣,此段经文,为明因果不虚,现身说法,非世尊真实受报,如八相成道,亦不过古佛示迹演法而已。

  问:人若往生西方,其子孙代其诵经作功德,是往生人得去,或子孙得去。(宽观)

  答:往生者莲品增高,子孙尽孝,而又奉信佛,亦有莫大之功德。如为人子者,父母旅行,或为其御车,或为其拨舟,其父母减劳,是利益之果,子孙行孝,是利益之因。有因终得其果也。

  问:净土宗信者有须要研究外宗经典否?(庄庆贤)

  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恐邯郸学步,他未成反而失其素行,本既明而不博学,则孤陋寡闻,执一事或致碍其圆理。

  问:阿弥陀佛是否世自在王佛给他授记?而观世音菩萨是何佛授记?(周罗汉)

  答:从迹相说,弥陀授记于世自在王佛,载在无量寿经。观音授记于古观音如来,载在首楞严经。然凡一圣人成就,皆曾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兴供养,无不侍多千亿佛,是授记者,亦不止一佛也。

  问:观音势至,此两尊菩萨,若理解即显阿弥陀佛之悲智二德,可如是解乎?(周罗汉)

  答:西方三圣,观音势至为弥陀二胁士,辅弼度众,观音表悲,势至表智,所谓智悲双运也。

  问: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何利益,父母主张给他受了皈依,他长大退转了,是谁担负过错?(张宽心)

  答:低头一拜,灭罪恒沙,念佛一句,灭八十亿劫重罪,虽不解理,已种善根,何得云无利益。至于长大退转,乃是另遇恶缘,然以前之种子,坚如金刚,伏于识田。终不消灭,仍属有益。且为其皈依时,更不能预虑退转,若居此念,则无由引人为善矣。儒家云: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问:众生若蒙难时,学人代为念往生咒被之,能确定生西方否?(龚文泰)

  答:见其蒙难,能救则救之,如或不能,与以法施,自是慈悲菩提。得生西方必具种种因缘,非可少分善根福德能致,但佛法如日,照处自有光明,纵不生西,亦能消罪。

  问:自家念佛,不会度众生,临命终时能不能生西?(朝新班莲友)

  答:不会度众,是无弘法之才;不肯度众,是无菩提之心。才虽不可勉强,菩提心不可不发耳。如果都作不到,真肯死心蹋地念佛,亦能往生,不过品位不高而已。

  问:佛经云“信愿行”得生彼国,可是世俗的不良嗜好不能痛改,是否可以往生西方?(衡钰)

  答:信愿行之行字,指正助二行,正行是洪名善根…

《佛学问答类编(净土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