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类编 (修持第七)▪P8

  ..续本文上一页。“心外有佛是心佛一体两面”一句,既明“心佛一体两面”,又分内外,理则欠契矣。“证果低易成”一句,易成是,果低非,极乐世界,莲分九品,下品下生固低,上品上生亦低乎?下品生者,虽较为低,得不退转,能云低乎?声闻弟子云低,一生补处岂低乎?凡圣同居却低,常寂光土亦低乎?

  问:除去道场外,在家兼持诵简单课(早晨持大悲咒,晚间持十念法)为了职务上晚课未能继续,是否午夜下班后须要再补晚课乎?(因为在工厂服务)。(梁明象)

  答:朝暮二课为定课,余时随作为散课。定课虽忙,不可废也。下班以后,倘以时太少,或在路上散作,或回家而作十念,善巧方便,在于自酌。

  问:持诵大悲咒,念炉香赞,净口业,净身业等真言,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三声,大悲咒三遍,后念补欠真言,再念大悲观世音菩萨是否适当?(梁明象)

  答:皆属佛法,各有功德。然学佛贵有目标,求其归宿,必定准目标何在,始能言某法合与不合也。

  问:在佛堂内或佛前,乱动法器,或学习法器,有无过失。如果有过失应如何避免?(梁明象)

  答:在学习时,或取而温习,性非轻慢,并无过失,除正式课诵,或欠熟练习而外,不许乱动,即是避过。

  问:有人说念佛须带观想,请问怎样观法,按照十六观经好,或是另有观处?(宽心)

  答:念佛虽有四法,今通行者,只重持名,盖从莲池以后,多如是也。十六观经,必明教相,方好入手,且心粗境细,颇不易成。另观者,有单观弥陀像者,有观梵字者,有观身一处者,前人早有主张单持名号,不必兼观之说,总之为求一也,可遂各人根器,以何法契机,便采何法,不必拘一也。

  问:修净土法门以持名为主,如夹杂他法,则有影响,学人因业重障深,身有宿疾,故每于念佛后继念观音大士圣号及大悲咒,未知是否妨碍净业,祈开示之。(廖请华)

  答:但使往生之愿恳切,别愿而修他法,并不影响。

  问:有一次 持静时把心定在一声心念的佛号上面,不久的工夫“心”与“我”“佛号就成了一片,分不开,好似我就是弥陀,忽然一个念头来:“我怎么可以当弥陀”就散了。在那一刹那是否算“一心”?(白张文适)

  答:既云打成一片,又云分不开,此短时间,在事上说,可为一心。但念头又来,不敢担当弥陀,是尚不明理,亦不到不乱。然终是好境,希加精进。

  问:修净最嫌夹杂,一味精进,读诵小本弥陀经,并念万德洪名,回向西方,庄严净土。午前中补诵普门品。但懒读诸经,因不解诸经故。未知有碍往生否?望老师明以教之。(邱合顺)

  答:懒读诸经,不解诸经,固与行解,有所失平。但自言精进:此弥陀经及念万德洪名,回向西方,庄严净土。果如是矣,决定往生,法在精而不在多,道在一而不在杂!又言午前补诵普门品,功课亦不为少矣,不必再求加多。

  问:我们听圆觉经以后,才知道过去皆是糊里糊涂,心外求法,虽入佛门,不能入定。并且定有数种,现在最惭愧者,挂名弘法人员,不观能弘之心,焉晓所弘之理,唯愿老师慈念弟子发愿出世深深训练。(周慧德)

  答:岂但过去皆是糊涂,现在仍是糊涂,不过现在知过去是糊涂,现在可云始觉,虽云始觉,以觉之始,未曾彻了,仍曰糊涂,只是大糊涂与小糊涂,全糊涂与半糊涂等等不同,未到根本无明断尽,总是糊涂。居士既修净土,一心不乱,便是正定,不必他求。心者如如不动,动而知之,便是观心,心随善缘,不随恶缘,谓之福德,时时照顾福德,便是晓理。

  问:华严内有偈云:身心快乐无诸苦,知力广大遍十方。我们功夫浅薄未得此境,请问老师如何能取?(周慧德)

  答:一切放下,而不攀缘,便能身心快乐,无诸痛苦。一心不乱,念念与佛相应,自能知力广大,遍诸十方。本来现成,何必远求。

  问:念阿弥陀佛,不但将来能往生西方,并且当前即能蒙诸佛菩萨的加被,逢凶化吉,然印光祖师并劝人加念观世音名号,祖师之意何在?(郑胜阳)

  答:一函遍覆中有之,祖师训语玄深,区区未面请其事,不敢妄解圣意。只可略说一己所见,弥陀圣号,求生西方,要在愿力集中,方能一心,若二若三,则散乱无力。虽云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然如此经文者少,纵知之,亦不解其义理,故尝见人闻此,反而怀疑,疑则感应较差矣。观音救苦,家喻户晓,易于生信,信则感通,且别愿别修,亦不致分弥陀切愿求生之心矣。

  问:有人说观世音菩萨也在极乐世界,而且帮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念观世音菩萨也能往生。弟子以为不然,因经上没说念观世音菩萨能够往生,而且弟子跟随老师从没听过这句话,所以请老师开示!(郑胜阳)

  答:汝言甚对,盖一个法门,一个修法,且须依教奉行,不宜任意而为,极乐净土经典,皆教念佛名号往生。再玩一函遍覆,在念佛加念观音文内,亦云,“现在是一个大患难世道,灾祸之来,无法可设,若能常念佛及观音,决定蒙慈庇,逢凶化吉。”是教人加念观音,专为逢凶化吉,未言依此求生极乐,是必依经而修明矣。更是看出念佛虽是求生,亦能患难之时,消灾化吉,祖师之训,无不皆从经义而发,在善读者细味之。

  问:弟子曾有这种感觉念佛会减少记忆,未知这现象,恶乎?益乎?(郑胜阳)

  答:此亦应有之阶段,所起之一种现象,实非减少记忆,盖心有专注,他趣忽之,而有印象不深之状耳。古人云,要生处使熟,熟处使生,汝虽尚不至此,然道心日生,俗缘渐隔,始有此事。

  问:若将念经念佛之功德替不幸者消灾,欲如何回向?怎样做才叫做“至诚恳切”?(涂贞光)

  答:凡作功德,回向他人,作偈及祝祷说明,皆无不可,然万法唯心,果具一念之诚,对方即有感应矣。所问“至诚恳切”者,谓心求真耳,至诚者,乃无丝毫虚伪。恳切者,恳谓达到最深之处,切谓真实。此即心不散乱,不掉举之行程。

  问:佛弟子修道重在见性,书上有记载,若不见性者可以半夜无灯忽然要记事 ,在黑暗中摸到一张纸一枝铅笔,虽能在纸上写出字来,不过困难又不整齐。假如有办法点灯的话,当然还是点起灯来写,比较好得多,不见性而修,可比无灯写字,见性而后修,可比点起灯来写,其功效相差千百倍。今欲问者,见性之后万德万能还要修什么呢?(周慧德)

  答:我辈性之惑障,大别有三,即“根本”“尘沙”“见思”也。惑去一品,为见性一分,见性即是觉,故有“本”“始”“随分”“究竟”之不同。如晦朔之月,必至望日圆满,是有次第,非一生明便光满也。居士云“万德万能”显彰者,乃究竟觉,佛之果地。佛以下诸圣贤无此境界,是见性有深浅,不到佛果,皆须修也。

  问:我们求佛、求法、佛法僧三宝,是在一切有情心性之中从本以来原自具足,其中宝藏无穷,虽是书中有说,只是并无心得。所要问者,同修们大部分都说从念佛用功以来,容易忘记,修行人心上常常无事,忘记就是无念头,无念头是无心人是不是?(周慧德)

  答:无心是真空,有念是妄想。同修“用功 以来,容易忘记。”且问忘了什么?若忘了五欲六尘,那是熟处转生,自是进步,若忘了佛号,名曰“失念”,此是烦恼。若说到无心人,欲尘佛法一齐无,就是真无心,若单忘了佛号,还有些财产眷属,那是生处不熟,不得曰无心。

  但求如法 切勿急躁 钻木取火 不妙而妙

  

  

《佛学问答类编 (修持第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