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P2

  ..续本文上一页间即生地狱,故有因此谓无间无中有者,实不应理。

  若无中有,则死可以直接生有,中间便无刹那之间隔。则生禅天及地狱诸处者,中

  间经过距离时间甚长,以何身经过此距离耶?五无间罪,死有后成立地狱中有,即

  生地狱。云无间者,以其中有不以他缘改变,故名,非无中有也。又有谓中有可见

  前生尸身,及眷属围绕等,便生惨痛悲恋,因此有中有开示及闻解诸法,不知识既

  离身,前业已尽,即无关连,中有为成办后世而有,如何能反恋前生尸体、眷属等

  ,此说毫无根据。又有谓中有前三日半为前生形,次三日半为后生形,此说亦无根

  据。世或有死者现前身形,皆为鬼物所假托。如弥勒日巴弟子故事,兹略述:昔弥

  勒巴有弟子,初习外道,能筑坛扬作法,召致灵魂施食,众人皆能见之。弥勒日巴

  ~P 568

  另遣其弟子热巴细把,拘其一,令其自承实说,果承认为鬼,为图哺啜而来。故世

  之谓见死者,无非假托,以死者中有已变为二世形像矣。或问生盲及跛者,其中有

  是否亦属盲跛?须知中有无实质,乃大概具身根相,故非复盲跛。又中有寿量。在

  俱舍广辨中,有问:七七日尚未得身,继死有否?答:以业熟故,必招后有,决无

  过七七日者,故中有寿量。如未得生缘,极之不过七七日;若得生缘,则长短无定

  。未得生缘,即易其身,乃至七七,定得生缘。因此或有疑中有七日易身,岂非尚

  有死有。当知成中有身,即为惑业所致,既为业感,必有所感之生缘,故至多七七

  ,必得生缘。七日不得,则易身如换衣然,不经死有,故不当疑其尚有死有也。集

  论云「七日亟住」,因此后人多误解,谓七日以后,尚无生缘,即寄托于兽等身中

  ,此极不应理;以中有身缘其当生身形,既未成兽中有,如何寄于兽身。故本宗承

  认中有寿极七七,中间可以变易其身。世有为亡者修法,必七七日内乃始有效,以

  其身可易故。中有变易,因有余业势力,可变易中有种子,故人之中有,以善业力

  又可变天之中有。天之中有,以恶业力,又可变为地狱之中有,其他类推。

  ~P 569

  二月初三日讲

   癸五、次于生有结生之相

  「次于生有结生之相者,瑜伽论云,若胎生者,于父母精血起颠倒见,尔时如

  父母未眠,而如幻见眠,于彼爱著。俱舍说为见父母眠也。彼复若生女身之中有,

  于母思离,贪与父交。若生男者,于男思离,贪与女交。是欲起已,从而趣向。如

  是男女支体,余渐不现,唯见男女根相。对彼起镇,中有遂灭,而成生有。复以父

  母贪爱俱极,最后有浓厚之精血各出一滴,相与和合,住母胎处,状如凝乳,与彼

  俱时则中有灭。与灭同时,以结生相续之识力,有微细余根大种,和合摄彼同分之

  精血,而余根以生。尔时入胎之识,诸许阿赖耶者,为阿赖耶。诸不许阿赖耶者,

  则为意识结生也。」

  生有,分胎、卵、湿、化。就胎说,俱舍谓:胎生中有,生颠倒见,当得男身

  者,则妒男而爱女;当得女身者,则妒女而爱男。瑜伽谓:中有天眼,见父母所出

  精血,父母为眠相。俱舍谓实见父母眠相,以倒见趋之,男女身相不现,但见男女

  根相,起镇恨心,中有即死,于父母精血中结生。以上二说,俱谓从父母胎门入,

  ~P 570

  密经则谓从母顶入,或口入,一说随父精而入。中有与生有同时生灭,识入精血,

  以识原有生根之力,即成微细根种子,如乳得酵,诸根随生。一说由识即使精血成

  根。一说由识使精血生四大,由四大成根。此处所说之识,在许赖耶者,即名为赖

  耶;不许者,即名为意识。俱舍谓,入胎有三种:一、到产门,二、入胎,三、住

  胎。凡夫以业受生,故到产门即不自知。转轮王以福胜,入胎时自知当入胎,不过

  入胎后乃无所知。辟支佛以智慧胜,不但知入胎,且自知住胎,惟不知出胎。佛则

  福慧皆胜,到、入、住,三皆明了自知,并知出胎。自转轮王至佛,皆不由倒见入

  胎。

  「若于生处不欲去者,则不赴,不赴则不生。故已作增长生地狱之业,如宰羊

  杀鸡贩猪等非律仪之中有,于其生处,如于梦中而有羊等,以昔串习之爱乐,即往

  赴彼;次于生处之色起镇,遂致中有灭而生有生焉。如是于地狱及大瘿饿鬼中亦同

  。凡当生于畜生、饿鬼、人及欲界色界天者,于其生处,见自同类喜乐之有情,于

  彼欢喜,思欲奔赴;由于生处起镇,中有随灭,而生有生焉。此本地分中所说也。

  其非律仪贩鸡猪等之生地狱,与此相同。」

  ~P 571

  入胎时,凡于生处不欲者,即不结生。但地狱等,虽非有情所欲,然由生时习

  非律仪,如屠儿死时,生处妄见鸡猪,以其屠宰欲乐牵引,追捕鸡猪,至则不见,

  但见地狱,中有发愤而死,即生地狱。如生饿鬼,则生处妄现财帛,至则财帛不见

  ,见饿鬼境,于是中有发忿而死,即生饿鬼。推之生欲色诸天者,其中有均见同类

  而往,因憎生处,中有遂灭,即成生有。

  「俱舍云:『湿化染香处』,谓湿生贪染香气,化生贪染住处而生也。又若生

  热地狱者思暖,若生寒地狱者思凉,中有趋之乃生,此注中释也。卵生如胎生,亦

  出俱舍论注。」

  总之,贪习甚者,其生处现可贪境;镇习甚者,生处现可镇境,因此奔赴而生

  。至于湿生因贪香气,至则受生。化生贪住处,至则受生。又生热狱者感冷,一念

  求温而生。生寒狱者感热,一念求凉而生。生饿鬼者,感胃不舒,念不欲食一念而

  生。卵生与胎生同。

  二月初四日讲

  以上因求出离,故思苦谛;因思苦谛始知轮回是苦,遂追溯苦之根源而思集谛

  ~P 572

  。因思集谛,知苦根为惑;由惑业牵引,遂知生死相结情况;知生死相结情状,即

  能断除生死。在略论则认为能知四谛,已断生死有余。在广论更加十二因缘法,知

  生死缘于无明,更能从根本处破除,十二因缘诸支,皆互为因果,龙树谓如旋轮,

  无首尾,无始末。业与无明,孰先孰后,皆不可说,如卵如鸡,故同旋轮。不过就

  一生说,暂以无明为首,例如鸡由何成,曰卵成是。但不可执无明一定居首。若果

  如是执,则在因缘有头尾,生死成为有边际矣。颇公云:「以『无明』为种子,以

  『行』为播植,以『识』为田,以『爱取』为粪土,以『有』为苗芽。」盖由无明

  缘行造业,以爱取为助缘,遂有有支,此有即死有后之生有。以有生有,遂有识以

  入胎,遂有羯罗蓝位,即为名色;有名色即有六入、触、受,遂有生。第二刹那即

  有老,由老即有死。兹再分析言之:(一)无明;即昧于无我理之谓,复分为二:

  一昧于人无我,二昧于法无我。无明如盲者,崩崖坠□皆所不知。(二)行,即造

  业。无明为发动造业之心,行为所造之业。譬如造盆者,大小方圆种种之碗,皆可

  以造。行亦如之,能造善恶不动之业,以成六趣种种之果。(三)识,分因位识、

  果位识。因位识,由业熏成种。由死有后入生有,成果位识,卵生胎生,在果位识

  ~P 573

  时,只有第八识,或第六识(胎卵二生,初但有意识,后生诸根)。化生湿生者,

  果位识时,六识皆具。但此皆有漏识,以由无明业所熏成故。识如猿猴,六入如六

  虚窗,猿猴可由窗视外各方,识可从入外缘。此说似仅许一种识。但中观许六种,

  唯识许八识,亦有许九识者。(四)名色,名即受想行等蕴,色即色蕴。因受等无

  形可得,依假名而名之,故曰名。初入胎时之羯罗蓝位,凝滑之质,即色。识入其

  中,有受想行等合之故名为名色位。名色如行船然,舟与舟子、舟具,缺一皆不得

  渡。名色不具,则不能引六及触处。(五)六入,即六处。处谓能令识取境者,故

  名。于七七时,开出眼耳等五根,即可取境。六入如空室,眼耳等是虚空故。(六

  )触,触即根境相接,如人饮乳。(七)受,因根境相接,即生苦乐舍三受。受如

  剌入目,顿生觉感。(八)爱,即贪著蕴具,如嗜酒人,不知满足。此亦即是业。

  可取后有。(九)取,即爱之增长,如热则贪取凉,冷则贪取温,亦如猿之取果,

  不自知足。(十)有,有谓已有后身在内。如孕妇已有胎在腹。(十一)生,即从

  胎门生出。(十二)老死,即蕴之转变。蕴成之后,日趋衰变,衰变显著时即老,

  分离时即死。老死与蕴,如负死尸,互相背向。此十二支因缘之相状也。摄之为二

  ~P 574

  :一、能引所引,二、能生所生。能引,即无明、行、识三支;所引,即名色、六

  入、触、受四支。能生、即爱、取、有三支;所生,即生、老死二支。若无能生支

  ,虽有能引、所引诸支,乃不感果,譬犹种子不入土,不经肥料等助缘,不至生苗

  。若无能生支之爱、取、有作缘,则能引之无明、行、识,与所引之名色等,与所

  生之生、老死等,各各别别住,不能和合,即不能成生死流转。十二有支须会通三

  世,乃能完成,譬如此生昧于真谛,随(一)无明转而(二)造业。熏种成(三)

  识,至死时因贪身起(四)爱,因爱身(五)取身,即(六)有中以识入胎。而有

  (七)名色、(八)六入、(九)触、(十)受、(十一)生、(十二)老死故此

  世有能引因与能生因,下世乃能有所引果与所生果。又如此世能引为人因,而能生

  为地狱因,则第二世所生果为入地狱。必至第三世地狱报尽,又酬人因,而得所引

  之人果,故三世乃完。十二支总摄为惑业苦三,惑为无明、爱、取三支,业为行、

  识二支,苦为名色乃至老死七支。龙树云:「从三复生二,从二复生七,数转三有

  轮。」故生死惟十二支,流转根本,由于无明,故当认识无明,断除无明。昔印度

  有中边二王,先仇后好…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