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P3

  ..续本文上一页,边王赠中王宝衣,中王苦无以报,因问佛,佛为画十二因

  ~P 575

  缘为衣,请边王至,出以献。边王见之,思惟其义,中夜遂证道。故思十二因缘,

  利益甚大。以上正修此心竟。

  二月初五日讲

  己二、发心之量

  「发心之量者,如是从苦集二门,审知世间之相,若仅生起希求舍离及于寂灭

  希求证得,虽是出离之心,然犹嫌不足也。盖必如居火宅,及系牢狱,于彼宅狱生

  若何不乐,则欲求逃脱之心,亦当生起若何之量。然后仍须渐为增广此种意乐。」

  发心方便,不仅思苦集二门,若思十二因缘而发心亦可。十二因缘分流转还灭

  ,由思惟流转苦,即生厌离;最可厌离者,惟老死。如何能断老死?老死由生而来

  ,当断生;生由有,即当断有;有由取,即当断取;取由爱,即当断爱;爱由受,

  即当断受;受由触,即当断触;触由六入,即当断六入;六入由名色,即当断名色

  ;名色由识,即当断识;识由行,即当断行;行由无明,即当断无明;是即还灭法

  。故十二因缘,统由无明而生,能治无明,即断生死,即名涅槃,或曰寂静,或曰

  ~P 576

  出虽,均为无明尽后,生死尽,所安立之假名。取由十二因缘思生死苦,欲舍生死

  ,证得涅槃,是一种发心方便。如由本论所说苦集二谛思生死苦,求出离轮回,亦

  是一种发心方便。但仅具出离心,尚为不足。必如居火宅,处牢狱,刹那刹那,岌

  岌不可终日,急求出离。具如是心境,方合生起出离心之量。出离心。在藏文有二

  种:一为「额龚」,即出离义;二为「踏□」,即解脱义,意俱相同。宗喀大师释

  云:「如何为出离:一、不贪世间圆满,二、昼夜不断发厌离心。具足此二,方达

  出离心量。例如遇一贪镇缘会,随眠而现起身语意三业,皆随彼力而转,有不能自

  主之势。真生起出离心,亦须如此。一遇出离缘会,出离心即起,三门随之而转,

  如是始足证明出离心已生起。」

  「如夏惹瓦说,若置酒上之粉末,仅口面而浮者,则其厌舍世间之集因,不过

  如是,而求灭苦集之解脱,亦与相同。是故须虽欲修解脱之道。但唯空言,其不忍

  于他有情流转世间苦之大悲,亦无从生起。故能劝勉不假造作之无上菩提心力,亦

  必不生。其曰大乘者,亦仅随语而转。此当数数修习之。」

  此谓仅口头出离心,则不能生大悲心,更不能生菩提心。故欲修出离心,必须

  ~P 577

  如火上加油,发生猛势。以真实出离心,为真实菩提心之根本,乃成佛之正因,最

  为重要。菩提心无先后,而有大小;菩萨成佛之迟速,即视菩提心之大小而分,释

  迦发心在弥勒后,而成佛在弥勒前,即其明证。释迦之菩提心特大,亦即由其大悲

  心之切,出离心之强而来,行者不可不知。

  二月初六日讲

  己三、除邪分别

  「除邪分别者,或曰,若修厌患,令想出离,如同声闻不乐世间,则堕寂静之

  边,故修厌患,于小乘为妙,菩萨修此,则不应理。以秘密不可思议经中说也。答

  曰:经谓菩萨于世间不应怖畏之义者,非谓于义惑所制,而流转三有之生老病死等

  苦,不应出离。盖谓菩萨悲愿自在,为益有情,而于三有受生,不应怖畏也。夫以

  惑业所制,流转世间,为众苦所逼者,自利犹且未能,况云利他者哉。此乃一切衰

  损之门,菩萨较诸小乘尤应厌离而灭除之。而于悲愿自在。受生世间,则应欢喜焉

  。又彼经亦云:『诸菩萨者,为令有情悉皆成熟,易摄受故,于此世间,见有胜利

  ,不住广大涅槃。』如是未能简别,若如前而说。于彼说者,设有菩萨戒,则生一

  染污之恶作罪,此菩萨地中所言也。若于生死,意求出离已,见诸有情是自亲眷,

  ~P 578

  为利彼等而发菩提心者,是四百颂之意,月称大阿□黎于彼释中说也。」

  此谓有一类作如是者,谓厌离心,偏于寂静,乃小乘法。大乘人不应如是,并

  引不可思议秘密经,谓菩萨于生死中见大利,非于涅槃见大利。此由于不了三士道

  共与不共之关系。就中士道言。专求厌离,固偏寂静。但此处所谈中士道,为引入

  上士,不过须从中士道经过而已。若谓出离心为小乘,则凡菩萨皆曾发出离心,岂

  皆成小乘耶?菩萨观生死过患,尚须十倍于小乘,以小乘经仅为自身贪得涅槃,故

  涅槃有边;菩萨为一切众生得涅槃,故其涅槃无边。经谓「菩萨怖畏生死为堕非行

  境」者,盖谓菩萨怖畏生死即失悲悯众生之意。小乘为己一人怖畏生死,菩萨普为

  众生怖畏生死,以悲愿力而受生死,此种生死有自在力。十地菩萨,发愿受生,或

  化为转轮王等,广度有情,所受一切五欲,皆为菩萨行之支分,不生烦恼,此种生

  死不应厌离。若为惑业牵引之生死。乃随他力而转,毫无自在,即在菩萨亦当怖畏

  ;因业力生死受诸苦逼,自尚不能救,遑论救人,是为一切衰损之门,应比小乘万

  万倍而厌离之。若以悲愿生死,则可欢喜。菩萨已离世间垢染,其入轮回,如莲化

  ~P 579

  在污泥中,完全由悲愿心与欢喜心而来。菩萨所受生死苦,系擐甲坚忍而受,以在

  生死中,刹那刹那积聚福慧二资,故生欢喜。此种欢喜。胜过自证法身,盖证法身

  仅自利,此则利他,故不可比。若于此不善简择。谓菩萨不应厌离生死,若曾受菩

  萨戒者,则为染污罪。菩萨怖畏生死,较小乘过之万倍。以不舍众生,复入生死。

  故为希有。此种希有,由其有善巧方便而来,小乘因无此善巧便。故或住三有边,

  或住涅槃边。菩萨以大悲方便,故不住涅槃边;以证入空性,故不住三有边;二边

  不住,故为希有。若吾辈凡夫,以不知惑业为祟,由惑业力,则唯住三有边。菩萨

  视一切众生如亲眷,为救一切有情故。欢喜入于三有,并非欢喜三有也。此四百颂

  所说。以上为辨别菩萨不怖轮回与欢喜三有之邪分别二点,须当了知。

  

  

  思惟集谛马车

  

   中士共道修心 分二 一、发求解脱心 二、抉择趋解脱道自性。二中复分二

  壹、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贰、正抉择趋解脱道自性。

  

  此处科判、马车与道次微异。

  

  壹、复分三:(一)生烦恼之相(二)集业之相(三)死及结生之相。

  

  (一)生烦恼之相又分四:(1)认识烦恼(2)烦恼生起次第(3)烦恼因

  (4)烦恼过患。

  

  (1)烦恼来时,使心无堪能性,贪如油沾布,嗔如火著油,慢如登高山,无

  明如闭目。认识烦恼,亦不拘泥于座上,随时随地,起到察觉。(2)烦恼由无明

  而生,因无明生坏聚见,因坏聚见遂执有我,因执有我,遂判分自他,而生贪嗔等

  。(3)烦恼生因:一、随眠,二、境界,三、秽杂,四、邪友邪教,五、作意,

  六、串习。此六种中,以随眠及串习为难革除,余均较易,亦当随时随地观察之。

  (4)烦恼患,无量无边,可照经论思之。

  

  (二)集业无细科,可照经论思惟。

  

  (三)死及结生分三:(1)死如何来,(2)成中有之理,(3)生有连结

  之理。略提纲要如是,可照经论思之。

  

  以上为集谛流转之次第,修时应思生死轮回苦。根究轮回来因,知由烦恼,烦

  恼由无明,由无明生我执,因我执分自他,因自他生贪镇。复因有我,生种种邪见

  ,于三宝、业果均不生信,因此当破我,当破烦恼,即当修习三学。集谛马车竟

  

  

  三月初一日讲

  己四、抉择能趣解脱道之自性

  「如上所言,以修三有之过患,于生死中,生起猛利欲求出离。」

  中士道正修此心,即依苦集二谛,生起求解脱心。抉择解脱道,即依灭道二谛

  ,认识灭道之胜利。总之,不外四谛,前二是应舍,后二是应取。所谓应取应舍者

  ,即在此。四谛、十二有支,均通三乘。先发求解脱心已;次即应求何为解脱道,

  及解脱道当具何种功德;次即应如何趋入此解脱道。求解脱心,即是厌离三有;三

  有中无道不苦,因三有为业所生,即成苦器;造何道业,即成何道苦器;何道苦器

  既成,即当承何道所有之苦,此龙树亲友书意。故从三有顶至金刚狱,无非种种苦

  器,盛种种苦。故仅厌离尚为不足,必须打破苦器。苦器由惑业所成,即须打破业

  ,打破惑业,惟不依于圆满无谬之道。

  ~P 582

  此科分二 庚初、依何等身灭除生死 庚二、依何种道灭除生死

  庚初、依何等身灭除生死

  须依八暇十满之身。寂天云:「依暇满身,即可渡苦海。」

  「以彼生死,当须灭除。如亲友书云:『除八无暇过,闲暇既已得,尔可务当

  生。』谓须于此暇满时而灭除之,若居无暇,则无灭除之时,已如前说。大瑜伽者

  云:『现在是从畜生中分出之时也。』」

  其意谓当作与畜生有别之事,如不求出离生死,但求在生死中寻乐避苦,畜生

  亦能,有时且超于人,惟求出生死,始与畜生有别。即以报恩仇论,鸟兽亦优为之

  ,且胜于人,藏中某地有雏鸦,为鹞所杀,群鸦集雏所,捕鹞雏,诣鸦雏死处而杀

  之。人之执仇,或尚有不如鸦之巧者,又鸟之覆雏,二三月即能长成,大如其母;

  人之抚儿孙,亦不能如鸟之速。又以贪财论,昔噶当格西郎它把,曼达内有松耳石

  ,曾见鼠来盗取,一鼠仰抱其石,从鼠曳扶而行。人之贪财,有时技能尚不如此鼠

  ;故以难得暇满之身,而专营骛世事,尚不能自别于畜生,是为最可耻之事。

  ~P 583

  「博朵瓦亦云:『昔经尔许之流转(自昔漂流,如许之久),未能自返,今亦

  不能自返,故急须还灭之。得还灭之良机,亦正在此得暇满之时也。』」

  吾人(我)在昔与佛,同样受生,佛已成佛,我尚漂流,是我未作还灭之事。

  我何以不…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