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自返,以未得智慧与方便。今幸得此暇满,正是还返之良机;如小儿嬉
游,久必思归。暇满人身实不易得。此时既得,如再不还,后世未必再有满暇。故
以现在暇身为急应还返之时,不可错过。
解脱即涅槃;离轮回苦即涅槃,断惑业不为烦恼所自在,即涅槃,刹那无间住
于灭谛,无变坏性,即涅槃。涅槃道可开为五种,再析可开为五五二十五种。有声
闻涅槃、缘觉涅槃、菩萨涅槃,总之不离三学。涅槃以无为为自性。照前所说,趋
涅槃最好为暇满身,暇满身中又以出家身为最好。
三月初二日讲
「又若在家者,不但修法之障难甚多,且易生过咎。出家者则与彼相反,故灭
除生死之身,以出家最为殊胜。若善巧者,当于出家而钦慕焉。」
在家虽亦可成佛,但障碍极多。何以故?(一)在家事与法违,(二)在家易
生烦恼,(三)在家多散乱。如本生论云:「在家同牢狱,永莫思为乐,或富或贫
~P 584
穷,在家为大病。」因在家必为多人谋衣食,事多,烦恼甚盛。出家只为一人衣食
,、事简、烦恼少。家如牢狱,人恒欢喜。不生厌离者,以业力所成果故。如犬豕
所住食,秽污不堪,而甘之者,以自业力成熟犬豕身故。人以力业成父子夫妇,发
生欢喜,亦复如是。本生论系佛前生出家,其长辈劝阻。因作偈答之如上。(衡如
笔记为:佛在世时,有一菩萨,其家甚富,厌之,住于山林。其叔问之,彼为说此
偈。与此略异,并录参考。)在家第一过患,即是不知足。出家行十二头陀行,即
在少欲知足。又就本生论,在家不能不说妄语;不能免罚罪;顾家则违法,顾法则
违家。法务寂静,家务猛暴(粗猛、营为)。故家不可爱,能出家更善。即不能出
家,能种出家习气亦善。昔印度有色结王,有空性习气,一次供宝衣于佛,佛忽不
见;供僧,亦皆不见;自著,则身亦不见;遂证空性,故习气关系甚大。违反生死
以出家身为最。或谓密法可以在家身修,如金刚□本续云:「外现比丘,内修生圆
。」时轮本续云:「修密法以比丘身为胜。」
「具力所问经(勇猛长者谓关经)云:『居家菩萨,常愿出家。(我于何时能
得出家)。』此中要意(义),谓愿近圆也。」
~P 585
近,谓与解脱近。圆,即圆满。总谓出家之身,于解脱道近,且易得圆满也。
以在家菩萨,当思出家,可见出家最为殊胜。但出家之西众中,又以比丘为胜,以
比丘能得圆满具足戒故。
「庄严经论亦云:『应知出家分(身)无量功德具,胜比勤持戒在家之菩萨。
』」
出家有四种功德:(一)食由乞来,(二)衣仅粪帚,(粪帚,即弃物义。昔
印度王子,常衣鲜衣,色尚白,旧即弃之。比丘因拾取而加染为红黄色,乃其时印
中认为最下色者,比丘衣之,故名粪帚衣。)(三)坐就树下,(四)能得断证喜
乐。昔仲敦巴虽示现在家身,然实与出家无异,居士应于五戒遵守,再加少欲知足
,方为修法,非谓坐崖窝,修气脉明点,即修法也。
「如是非但为修解脱生死,赞叹出家,即由显密门中修一切种智,亦说出家身
为殊胜也。出家戒者,是三种戒中之别解脱律仪,于教法根本之别解脱戒,当敬重
之。」
别解脱者,谓欲解脱,须依有情,特别尤在自己守戒,方得出轮回,非徒依他
~P 586
力故。五戒亦称别解脱戒。因见轮回苦,欲求脱离,即受别解脱戒。凡夫不必依他
力但自力依别解脱戒,勤善守护,即能得禅定。得禅定即能生智慧,得智慧即能出
轮回,故出离轮回根本在别解脱戒。
三月初三日讲
庚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修何等道而为灭除者。」
暇满人身极难得,已如前述。而善趣身又少于恶趣身,暇满身更少于善趣身,
尤其南洲暇满身,则少之中又加甚焉。暇满身由善业来,但善行不易,为恶则易,
今既由过去善业获得此暇满人身,来生再得与否,则不可知,故趁现在暇满,即应
修法,不可稍涉游移。但如仅修十善法,亦仅能遮恶趣,得人天果而已。人天仍易
堕落,必修中士法,因在轮回中不能自主,尚须受业烦恼支配,亦如人之喜怒,不
能自主然。奈世间人一般不知业力支配,而谬谓靠命运,一任自然,实为颠倒见。
故不打破惑业,亦绝无自主可言,打破惑业,即是出离轮回。如何方能打破,须依
戒定慧三学,缺一不可。外道修定,缺于戒慧,任其定境如何高,亦终不能出离轮
~P 587
回。
「亲友书云:『纵使烈火然头上,遍身衣服焰皆通(透),此苦虽急犹可置,
求证无生较此要。尔求尸罗及定慧,寂静调柔离垢殃,涅槃无尽无老死,四大日月
悉皆亡。』谓于三学当修学也。」
此中寂字,谓有漏五已忆寂,静,谓无垢。调柔,谓恶行悉调。此乃指涅槃言
。涅槃,无形色。而外道有谓证如白宝光(如月)为涅槃。又有谓证到日月光(如
珍殊海螺)为涅槃,又有谓证如伞盖为涅槃。总之,为形色可见。亲友书此偈,正
破斥之。涅槃分有余无余。自续以下,观行性苦,与取蕴相离,得有余涅槃。再修
证阿罗汉果,得无余涅槃。在应成派则谓先证无余,后证有余。自续以下,以离苦
为有余。应成派以除实执为有余,故不相同。(康同生居士原稿顶批有云:先证无
余,谓先达空性,证无依故,此指定中而言。出定后,此身尚在,尚有余依。罗汉
于出定后,再证此补特伽罗是无自性,故云后证有余。此王喇嘛所答也。──录此
以待研讨。)三学数目决定,无论就调,或伏惑,或证果,均限于此数,不可减,
亦不必增。以(一)最初心驰散,惟戒学足以治之。心昏掉,定学足以治之。心缠
~P 588
缚,慧学足以治之。(二)果。不外现近与究竟二者。现近果,即增上生,不外欲
界与上界;欲界人天须戒,上二界须定。究竟果,即涅槃果,此中分二:暂时涅槃
,与无上涅槃。暂时涅槃,即声缘涅槃。无上涅槃,即佛涅槃。此二;须慧学。(
三)断惑。依戒战胜烦恼粗分,依定降伏烦恼细分,依慧破除烦恼种子。故三学即
足。无庸增减。其次三学次第决定,先戒、次定、次慧,亦不可凌越。梵问经云:
「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亦即显明此义。
三月初五日讲
「于此,若仅于中士道而为引导者,亦须广说以三学引导之方便。然此不尔(
然此处非仅为中士说)。以慧观及心学生止法者,于上士时当说,今此略言戒学耳
。」
此明本论非仅为中士道说,若为中士道说,尚须定学慧学,此处暂略,专详戒
学。以止观二分,容后详讲。
「先须于戒之胜利数数思惟。心既决定,则勇猛增长。」
戒字,指律仪之十七种,归纳为四部。学律仪又不外三种:一、未得戒者如何
~P 589
得戒。二、已得戒者如何守戒。三、已破戒者如何还戒,凡学戒须先知戒胜利,数
数思惟,心生决定,发生欢喜,然后受持。
「亲友书云:『众德依戒住(戒是一切德所依),如地长一切。(如动指有情
界,不动指器世界依于地)。』」
佛在诸经上亦如是说,定依于戒,慧依于定,故戒是一切切德所依。不问增上
生,毕竟胜,均依三学而成。三学以戒为本,故云如动不动皆依于地。
「妙臂经亦云:『如诸禾稼依于地,无有过患而发生(无诸灾患而生长)如是
依戒胜白法,以悲水润(悲水灌溉)而生长。』当如说而思焉。」
胜白法,指佛之善法,增长,指断证功德之增长。涅槃经赞戒、如梯、如地、
如大商主、如商释幢。帝释张幢,诸天皆喜,以能胜修罗故。戒是法幢,建之则诸
善神皆喜。颇喀大师云:「每月十四十五两日,四天王天巡视南洲,见善持戒者,
以报帝释。帝释喜,以为是天众增长,能胜修罗之象徵,遂扬言赞叹,以告兜率诸
天,辗转传语,速于登报表彰。」声闻地赞戒有十种利:第(一)得增上功德,则
成佛功德。第(二)死无懊悔。第(三)得美名称。第(四)睡眠安适。第(五)
眠时有善神守护。第(六)无有怖畏。第(七)得大威权。亦如宗喀大师,为众所
~P 590
悦服。昔萨迦巴问大师,以何术致此?大师曰:「我以如理而行得之。」第五世达
赖,兼摄政教,亦自云:「我唯守护戒律。」第(八)非人不能害。第(九)能遇
顺缘。第(十)所愿皆成。思惟如是诸利,心生欢喜,则乐受持。但受而不持,过
患亦重。
三月初六日讲
「于戒受已而守持者,胜利甚大。若不守护,过患亦甚。经云:『或以戒得乐
,或以戒感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苦恼。』」
戒而反为苦者,以轻于受戒,而不严于守护,任其毁败,即是恶行,故结果为
苦也。
于此未世,烦恼炽盛,持戒功德,尤较佛在世时为大。如受而不持,过患亦大
,不但显教,密教亦然。现多有已受大灌顶,而不知密戒为何事者,此无异见人跳
岩而自效之。
「文殊根本大教王经亦云:『持咒若坏戒,不得上悉地,中品亦不成,亦不成
下品。佛于毁戒人,不说咒成就,亦非趣涅槃,境处之方际(所)。于此恶异生,
何有咒成就,此毁戒众生,如何有乐趣?既不成现上,亦不成胜乐,况佛说诸咒,
~P 591
而能成就耶?』」
经中所云胜成就者,指佛。中品指证空性;下品指八种共成就,如剑轮等。
「如是所示不守护之过患,当数数思之。如三昧王经云:『于居家白衣,我所
说学处,尔时诸比丘,彼戒亦不具。』于此所说,谓□刍不能守护五戒之时,(有
居士能)精进持戒者,感果甚大,故当努力。即彼(前)经(又)云:『尽…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