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十六种。不算此后者亦有作四十五种。
生起堕罪四门者︰
(一)不恭敬;
(二)放逸;
(三)无知;
(四)多诸烦恼。
上说五邪命者︰
(一)诡诈;
(二)虚谈;
(三)诈现威仪相;
(四)方便研求;
(五)假利求利。【十二】
五盖者谓︰掉举盖、昏沉盖、嗔恚盖、贪欲盖、疑法盖。
精进调伏三圆满者,谓意乐圆满、加行圆满、昔因圆满。
第二般若分
依《十地经》中所说十平等者,
(一)一切法无相平等性;
(二)如是类推;
(三)无生;
(四)无起;
(五)寂静;
(六)本来清净;
(七)无戏论;
(八)无取舍;
(九)一切法如幻、如梦、如阳焰、如谷响、如水月、如影象、如化事平等性;
(十)有法无法平等性。
《菩萨地》中出现的十平等性者,谓无相状、无性相、不自生、不从因生、本来寂静、无戏论、离取舍想、寂静、如幻如化、有法无法无二平等性。
对于所破分为︰道所破及正理所破二种。
一,道所破分为︰烦恼障、所知障和定障三种。又有︰贪障、着障和劣障三种。
二,正理所破分为︰颠倒见和执彼颠倒见之识二种。
邪见【十三】有十六︰我在过去时有、无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见四种。世间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有非无常见四种。此八是依前际。
我在未来时有、无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见四种。世间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见四种。此八是依后际。
我见有二十︰色在我中见、我具色见、色中有我见、我中有色见。如是结合余四蕴【十四】类推即成二十种我见。若加我异色等见,即成二十五种我见。
所破的我分为︰补特伽罗我和法我二种,彼一一中各有俱生我和遍计我二种。于补特伽罗常一自在实有,我离蕴实有,独立实物有,蕴与性相不同的独立实有,谛实有由自相有。俱生萨迦耶见缘我执和我所执有二种。此有三句︰是补特伽罗我执非俱生萨迦耶见句,二俱是句,二俱不是句有三种。
法我者︰若如唯识师所说,所取能取异体实有,无方分极微积集的粗尘实有,别有所取,色外境有,于自能取分别耽着事上由自相有等,此与后者是分别耽着事由自相有,二者不一。
若如自续师所说,于心无损害不是唯以显现境为增上而安立境,是从自己不共真理前为实有。
若如应成派所说,不是唯由分别假立而由自相有。胜义中有、真实中有、谛实有等是一义。由自相有,由自性有,由自体有,自己面前实有(主观),能立有,实物有,真理前有等是一义。由彼无谛实等,由自相无等应为一义,亦当了知。
若如有些中观师所说,于胜义中有︰于观察真理的理智前作为胜义中,于圣者根本前作为胜义中,于谛实有作为胜义中有三种。
又,胜义分为︰正胜义和顺胜义亦可说有二种。
又,胜义分为︰义胜义、得胜义、和修胜义三种。
世俗亦可说为︰假名世俗,了知世俗和解说世俗三种。
实物有【十五】,若就言诠正理门分有︰以道理证成实有,坚固实有,作用实有,自立实有,稳重实有,谛实实有六种。
假有者谓从彼实有相反的法,必须了知,适应时机,各各论中所说,独立实有与能执独立实有,二者非一。
能破的正理︰有他共许或自共许之应成,及二种因。对于因,有破坏外境俱所缘决定因;破谛实均衡因;能观察因,破实事师邪分别山如金刚屑因;能观察果,破有因无因生因;能观察因果二者,破四句生因;能观察一切事物体性,远离是一是异因;能观察一切分正理王的缘起因。
破补特伽罗我,主要是以五相正理观察与七相正理观察。【十六】
四边生者谓︰自生、他生、自他共生、无因生。
破有因无因生四种者︰因时有果生,因时无果生,因时亦有果亦无果生,因时非有果非无果生,皆不生故。
四句生者谓︰从多因唯生一果,从一因生多果,从一因唯生一果,从多因生多果。
有边、常边、增益边是一义。无边、断边、损减边是一义,远离彼二边者即名中道。
对于中观,若以言诠分为︰教、道、果三中观。
二谛事【十七】分为︰世俗谛、名言谛、方便谛、此岸谛等是一义。胜义谛、殊胜谛、从方便所生谛、真谛等是一义。
世俗谛分为︰正世俗、倒世俗二种。若如应成派所许,正倒二者唯在名言识前安立。正者谓不由瞬间错乱因所损害的境及六有境(即六境六识),倒者谓有错乱因损害。梵语世俗说为能障真实及虚诳义。
胜义谛者谓︰涅槃,微细灭谛,空性,自性身等。法性、空性、法界、大手印、诸法的本性【十八】、自性、体性、真性、真如、实际等是一义。空性若分有︰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无际空、毕竟空、无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性自性空,有十六空。若加上他性空、有性空、无性空、自性空四种,即有二十空。又若就言诠分有︰现空二聚【十九】的非遮空,及唯决断谛实的无遮空二种。
对于通达空性的智,若如应成派所许,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有︰闻思修三理智;由总义理趣而现证的根本智;及圣者后得智等。无漏有︰三乘有学圣者现证空性的根本智及佛智四种。又有二现与无二现的智二种。
中观应成派十二种不共他宗的特法︰
(一)在名言中亦不使用自相语;
(二)于实执等一切烦恼分粗二种不共轨则;
(三)许二种微细无我不共轨则;
(四)唯由分别名言假安立许为缘起义不共轨则;
(五)于业果所依事安立我的轨则不共;
(六)安立外境轨则不共;
(七)不许阿赖耶、自证和自续轨则不共;
(八)安立二障和断除二障轨则不共;
(九)许声闻圣者悉证法无自性轨则不共;
(十)许异生凡夫有瑜伽现量轨则不共;
(十一)许灭法等安立三时轨则不共;
(十二)许佛的所知智轨则不共。
主要有此十二种,微细差别无边。
中观论着中有许多名相差别,当见应成宗派总建立处。此宗的量和因【二十】所需要的名相差别,当见因明处说,此为略摄中观论着主要所诠内容的名相差别。
注释︰
【一】章嘉․若比多吉︰西元1717-1786,格鲁派著名活佛。
【二】生缘悲︰不分无常无我,唯缘有情的悲心。
【三】法缘悲︰具有通达无常慧的悲心。
【四】领受︰证受。
【五】四增长︰即发心增长四白法︰一、宁舍身命终不对上师说虚妄语;二、对大乘所化加行即所化确定大乘;三、对菩萨作大师(佛)想;四、于众生以增上意乐而行。
【六】这里省略掉了“此六种为”四字。
【七】这里省略掉了“此六种为”四字。
【八】这里省略掉了“以上内、外两种”六字。
【九】出生愿︰来世出生何处愿。
【十】他胜罪︰根本罪。
【十一】恶作罪︰微细罪,不善行。
【十二】现译︰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赠微博浓。
【十三】邪见︰即恶见。
【十四】四蕴︰受想行识。
【十五】实物有︰实有,实体中有,即实有的事物,不依靠他,自身能确定的事物,如瓶。
【十六】以五种道理观察(寻求)门破我,即︰蕴非我,蕴不依我,我亦非依蕴,不见无蕴单独有我,我与蕴非如薪火相杂。以七相道理寻求我不可得︰如车与支分(零件)︰是一,是异,是零件依车,是车依零件,是车中有零件,是零件累积为车,是其总形为车?如是确定车(法)无自性,或人无自性。
【十七】二谛事︰事物本身。
【十八】诸法的本性︰真理。
【十九】现空二聚︰现分与空分,谓方便与智慧。
【二十】道理,理由。
一九九七年一月译于北京
跋︰写在任杰居士译《古印度中观论着九种》书后
任杰居士把他这些年来从藏文翻译出的中观论着交给我看,让我提出个看法来,我考虑了一下,大概有这幺几点。
第一、翻译的价值。
大乘佛教中观宗在藏传佛教中无疑地是占据着最主要的地泣,虽然藏传佛教中也有讲瑜伽行派唯识思想的,但总体上看在藏传佛教占主导地位者,仍属中观。尤其是开创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整顿了整个的藏传佛教,抉择、确立了以月称论师为代表的中观应成见为修习佛法的理论基础。而此后的藏传佛教是以格鲁派为主流的,从而也就使得中观派,尤其是中观应成派的作用更加地突出了。这一点是与汉地有所不同的。在汉地,虽然很早就有鸠摩罗什译出了许多中观论着,僧肇法师也精辟地阐释了中观宗的根本思想,后来又有天台智者大师建立了以中观思想为核心的天台宗佛教,但是在此后的一千余年中,汉地佛教仍以唯识为主流。藏汉佛教之异同,是众生共业之所感,也与玄奘大师、义净大师去印度求法时,正是瑜伽行派兴旺时期,而佛教传入藏地时则是印度晚期大乘和密乘兴旺时期有最密切的关系,印度晚期大乘的特点即在于中观,密乘的理论基础更是中观。所以说︰现下你们大家学习藏传佛教的确要重视中观;而你们大家学习中观,也的确要重视藏传佛教。这很重要。
藏传佛典分两个部分,大藏经和藏地大德的文集。大藏经又分为甘珠尔与丹珠尔,在藏传佛教中,能被载入大藏经的都是翻译作品,藏人的著作是不会被列入藏经的,只能以文集的形式保存下来,这与汉文大藏经的编辑原则不同。在甘珠尔、丹珠尔和文集中,有许多文献是汉传佛典里所缺如的,像现观庄严论类、宗派论类、后期大乘中观类,以及内外五明之学等等,都是很难在汉文佛典中寻见的,而汉文大藏经中也有许多典籍在藏文里没有。这就需要汉藏之间进行交流。交流的模式,很…
《古印度中观论著九种(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