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为他们两个的自性是一样的,他们心识是一样的,我们应该把他们观成两个不同的心识。在这个偈颂里,提到说我们的上师跟金刚持无异,但并没有引经论来印证。我们要去看广论,在依师的这个部分,依师规理里提到,上师与佛自性相等是提到很多理由。就比如说,在广论里面,就提到说,金刚神论(?)序论里面提到说,金刚持跟佛跟上师自性上是一体的,上师是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成办佛陀事业的一位圣者,上师具有佛的身语意的功德,种种的原因来印证上师跟金刚持是无二无别的。在这么多经论里面,在其中一个部分提到说,在过去世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位圣者他说,我有很大的福份能够听闻佛陀的教法,但是他很伤心说,以后,这些众生又怎么办呢?当他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就是佛陀以神通了解了这个问题,就给他一个回答。他对圣者说,你不用担心,以后在五浊恶世的时候,因为众生的根器是比较下劣,没有福份去听见亲闻佛陀所说的法,但是我,就是佛陀,我将现身以一个凡夫的相来引导这些众生,所以在这一点来看,我们要把我们的老师,观成是释迦佛,这样修学那就没有问题了。这位圣者听了佛陀的回答之后,他心里面也生起了一个怀疑,他怀疑说,佛是现凡夫相的情况下,那么凡夫肯定是有缺失,还有是种种的那个不好的行为,凡夫也有生老病死的相,所以很难让人相信说,他是一位佛陀降世。佛陀就回答说,不用担心,因为只要是为众生有利益的情况下,就是说,可以引导这些众生得到安乐的情况下呢,他以什么相呢,就是以凡夫相来利益他们,假如说,这样的情况下说,只要说这位凡夫的这位圣者,他可以把正确的清净的佛法讲出来,引导这些众生的话,他就以这样的身来做这个,所以是上师跟金刚持自性上面是无二无别。
假如我们对上师不恭敬,就会使我们造下很大的罪过。假如说,我们对上师恭敬,也是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的。所以就是在第二十三个偈颂说,“勿蹈于师影 履座等乘骑 若较其过失 罪衍如塔毁”,对上师的所有的一切财物和物品,我们要视它为上师的一个部分。所以假如我们对于上师所拥有的一切不恭敬的话呢,也是不恭敬于上师,也会得到刚才说的会得到种种过失。在这里用毁塔作比喻,以恶心出佛身血的话,是五无间罪的其中一个。毁塔等于间接的以恶心出佛身血,也就是间接造了五无间罪的罪过。而我们不恭敬与上师的有关的东西呢,就是相等于我们毁塔的那个罪过,相等于我们造五无间罪的那个罪过。
在二十四跟二十五个偈颂,“若师有教命 欢喜具慧闻 若不能事类 彼意善启呈 悉地从师获 及得人天乐 不越师教命 彼一切殷勤”,这两个偈颂主要是说,我们对于自己上师所吩咐的事,应当悉心毕力依教奉行。如此而为并非是不情愿而是以极为欢欣喜悦的心情去做。在第二十四个偈颂说,若师所教我们做的一切事情,就欢喜的听闻。一般上师要委托我们做的所有的一切事情,我们都应该去承办的。当然说,在某一些情况下,就比如说,弟子没有办法办得到的情况下,弟子可以很善巧去请教上师说,自己的办不了的情况是如何,就是以很清楚很恭敬的心去请谒上师。刚才提到是上师让我们做可以做的事情,假如说是上师让我们做的事情是违反戒律,就比如说杀生,我们可以不用去做,但不能对上师起不恭敬的心。为什么说我们要这样子去依师要这样去成办上师的那些命令,主要是因为我们所有这些功德都是来自于上师,我们有得到这样的功德呢,可以得到殊胜的果报。在这一世可以得到安乐,乃至说可以得到说决定胜,就是成佛的悉地。因为这样,我们应该以身语意,常常的去殷勤的去修持这个依师的部分。
在第二十六个偈颂,“护师物如命 师喜者若师 执事如亲等 修行者常思”,这个部分是说,我们对上师拥有的物品和上师的眷属,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呢?在偈颂的第一句说,对上师的那些物品呢,我们要对待好象是我们的生命一样去对待,就是不能有缺失。第二句是说有些上师是有妻子的,师喜是指上师的妻子。对于上师的妻子呢,我们也应该把她看成是上师这样子去恭敬供事。第三句呢,执事如亲等,就是上师的佣人和还有侍者,我们应该把他们当成我们的亲人一样去对待。我们应该恒常的去这样子去殷勤修习。在传统上面,一个弟子应该怎样的去恭敬上师的妻子,在师母去挤牛奶的时候,他们就是把自己当作是坐椅,让师母坐在他们的背上去挤牛奶。例如密勒日巴,在奉侍马尔巴上师的妻子的时候,也是同样的这样的视他的师母为马尔巴上师一样去侍奉。
在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以及第三十个偈颂的前两句,“坐仰倚放足 覆头前行等 手叉腰弄舞 师前皆不应 师起应速兴 咸皆具仪行 于恒常所作 皆善巧告成 若弃涕唾等 于座伸其足 绕行诤戏语 师处皆勿为 指作声弄舞 歌唱作乐等”,这是说,在上师所见的地方应持的威仪。在上师面前,我们不能坐在高高的座垫上,跟上师一起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以在上师前面走,一定要走在上师的后面。假如说,有戴头的那些女性戴头冠之类装饰的东西呢,弄上去的头发,全部要把头发放下来。我们不能在上师前面手叉腰,上师起来的时候,我们不能坐着或躺着,上师坐着,我们不应躺着。吐唾液、鼻涕等,敷设座垫时伸着脚以及大声地辩论,在上师面前都不允许做。唱歌跳舞等平时不能在上师面前做。
在第三十个偈颂的最后两句,就是不应该让上师听到到的不悦意的事情。这个偈颂是,“言谈多长冗 近师处勿为”,就是在上师的前面呢,不应该高声谈笑,很高声的说话等,都不能在上师前面做。
在第三十一个偈颂,“身若起或坐 悉皆具恭敬 夜行水险道 须禀白导行”,这个部分是说,我们做的行为,在身若起或坐,悉皆具恭敬,就是在上师起来的时候呢,我们要起身。上师坐下来的时候呢,我们就要去顶礼上师,要这样的恭敬的承事上师。“夜行水险道,须禀白导行”,是说在某一些情况,就比如说,这里是提到三个部分,在晚间,就是夜晚,黑夜的时候,走路啊或者说我们要去渡过水的地方啊,还有说这些地方是比较说危险的地方恐怖的地方,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危险,我们要去请示上师可不可以做。
第三十二个偈颂,“不于师见处 身现疲劳相 倚靠柱壁等 屈伸诸支节”,这个是说弟子不应该在师前面现很疲劳的相,还有我们靠着墙壁,柱子之类的,伸弄手指,这些的行为都不应该的。
在第三十三个偈颂,“剃按摩诸事 澡身或濯足 应先后敬礼 如性安乐多”,替上师洗脚,洗身体,按摩的时候,我们在承事之前,要顶礼上师三拜,然后就是要请示上师。我们服侍了上师之后,同样要顶礼三拜上师。这个部分是说,对上师在身方面所行的一些承事的事相。
在第三十四个偈颂,是属于在口方面承事上师的部分,偈颂是“又复于师名 设有询及者 以恭敬师故 答词应差别”,在语承事这部分,需要提到上师的名字的时候,我们也是应该以恭敬的方式来称上师的名字,比如说,上师的名字,后面提到说仁波切,某某仁波切,就比如说,某某仁波切,这样子。或者在前面呢,我们要加一些也是恭敬的名相,就比如圣者、尊者之类的。如某某尊者,不能说单单说上师的名字,要在前面后面加一些恭敬的名词。
在第三十五个偈颂,是说上师给的教诫,我们要断除我慢,至心奉行。偈颂是“若求师教示 如教作所诠 合掌勿自用 当听师所明”。我们在向上师请示任何事情的时候应该合掌,并且要很恭敬的去听。
在第三十六个偈颂,“若笑若咳等 应以手遮口 命作若完竟 宜细语复陈”。是说假如我们在请示上师的这段时间呢,我们有笑和咳的时候呢,应该用手遮住口。另外,上师所给的一些教示忘记的情况下呢,我们要很恭敬的去请上师再次重提。
在第三十七个偈颂,是说我们在听法时应有的心态。这个偈颂是“被调于调伏 如理而守护 长跪合十指 乐闻白三称”。我们在听受法的时候,要很谦虚恭敬,衣着要很整齐,要长跪合掌,做三次的祈请。这也就是在我们很多求法的时候,都要做三祈请的原因。
在第三十八个跟第三十九个偈颂,是说做一切事情,我们都要断除我慢“若行诸承事 我慢心勿行 惭畏而防护 具仪若新人 诸威猛所作 师座前不应 别余此相类 弃舍常自忖”。第三十八个偈颂是说。我们所承事所有的一切事情,我们都要去断除骄傲的心。就是要很欢喜,很开心的去承办。然后就是我们也是要生起惭愧的心,以恭敬惭愧的心去行持做一切的,还应该注意防护过失。就像刚刚过门的新娘,很恭敬的去承事的上师。第三十九个偈颂是说,我们在承事的时候,就不应该好象是在玩游戏那样。
在第四十个偈颂,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去请示上师的,不应该自作主张。“圣住作曼茶 护摩说法徒 城聚同师居 实作应前呈”。圣住是开光,加持等,作曼茶是灌顶,护摩是火供,说法是宣说佛法的。为弟子宣说佛法。我们在跟上师在一起的时候,不应该做这些事情。如果是确实需要做的话,也应该请示上师才可以做的。
在第四十一个偈颂,是说我们得到允许去成办“圣住作曼茶 护摩说法”事情,可能我们会得到一些酬劳,一些供养。这些供养呢,我们应该拿去供养上师的。偈颂“施 诸所得 悉以奉其师 若返赐给者 乐别作随应”。但是假如上师返赐给我们的话,我们也要很欢喜的接受。
在第四十二个偈颂,“以同师作徒 师前受弟子 承事等所作 及礼拜不应”,上师的弟子,我们不能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的弟子。这个是一个部分。第二个部分是说,假如说自己已经有弟子的情…
《事师五十颂讲记(堪萨仁宝哲阿旺提秋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