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十一禅修手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21.胜观(毗婆舍那)

   21.胜观(毗婆舍那)

   胜观,乃指于经由参思所缘境的本质而生之轻安觉受的止,所证得之慧。由于胜观主要以空性为所缘,因此我们把本部分的重点放在禅修空性上。

   空性并非指什么都不存在,而是自性空的意思。我执思想妄执现象为自性实有;显现于心的一切现象看似有自性,我们认识不到其虚妄性,而俱生执其为自性、实有。此即是我们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

   认识空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做“识别欲否定的对象”,即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心如何执现象为有自性,我们又为何坚信现象的真实性。如欲有效地禅修空性,我们一开始就要对欲否定的对象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第二阶段为破斥欲否定的对象,即通过

  各种逻辑推理,证明欲否定的对象并非真实存在。最后我们禅修欲否定的对象之空。

   因为我们最为执着自己和身体,因此最好开始即禅修此二境为空性。随后的教授给予了相应诠释:禅修“我”空;禅修“身”空。

   前行

   我们皈依、发不共的菩提心以及修其他的前行。

  

   第一步观察修 我空

  

   识别欲否定的对象

   我们一直牢固地执着有一“我”,即使睡梦中亦未丝毫放松,然而识别我执如何显现于内心却并非易事。为了清楚地识别,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参思某些我执强烈地显现出来的情景,比如说在我们感到难为情、惭愧、害怕或者发怒等的时候,“我”的感觉放大了

  。我们回忆或者想象一下,不加评价分析,在心中尝试产生清晰的形相:在上述情形下,“我”是如何自然而然地钻出来。在此阶段一定要耐心,因为可能历经很多座才能清楚地找到所缘境。我们最终懂得:“我”自己显现,不依靠身或心,并且是那么的真实坚固。活

  生生显现的“我”就是我们一直如此珍爱着的“自性我”。正是这个“我”,别人批评自然狡辩;受到表扬则备感自豪。

   当我们能见得在非常情形下冒出的“我”,我们就开始尝试识别正常情况下的“我”又是如何自然显现的。例如,我们能够观察到:我当下思考,我千方百计地寻找“我”如何从心上冒出来。我们终会明白,虽然没有一个感觉膨胀了的“我”,然而“我”仍显现

  为不依身或心而独立存在、自性实有。

   一旦我们在内心生起自性我的形相,即暂作安住修,之后再进行第二阶段的禅修(即遮破欲否定的对象)。

  

   遮破欲否定的对象

   假如

   “我”真实存在,那么它必须存在于四种方式之任一种:身、心、身心合一或者脱离身心的某种形式,绝无四种之外的可能。我们用心参思直至得出“就是这么回事”的定解,接下来我们分别检验这四种可能性:

   1) 如果“我”就是身体,那么说“我的身体”是不合理的。因为持有者与所持者相同。

   如果“我”是身体,那么当身体死时,“我”也就不存在了,根本不可能投生。

   如果“我”和身体完全相同,那么我们既然能够树立信心、做梦、解数学难题等等,那么血、肉、骨头也都能做这些事。

   既然以上的都不成立,那么“我”不是身体。

   2)

  如果“我”即是心,那么说“我的心”是不合理的,因为持有者与所持者相同。但是我们通常在讲到心的时候,往往说成“我的心”。这显然表明:“我”不是心。

   如果“我”是心,既然每个人有各种各样的心,比如六识、分别心和无分别心等等,那么每个人也就应该有很多个“我”。

   既然以上这些说法荒谬,那么“我”也就并不是心。

   3)

   既然身体不是“我”,心也不是“我”,那么身心合一也不可能是“我”。身心合一只是把一些不是“我”的东西聚合到一起,怎么能说聚合到一起的东西是“我”呢?牛群里没有一只是羊,因此牛群也不可能是羊群。同样地,既然身体不是“我”,而心也不是

  “我”,那么其聚合体本身也就不可能是“我”。

   这看起来不好理解,然而,如果你保持平静积极的心态,花一段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并同经验丰富的行者讨论交流,就会越来越清楚。你也可参阅《般若心经》(注:格西解释心经的开示,英文为”

   Heart of Wisdom”)之类的书,这些书都是有依据的。

   4)

   如果“我”既非身体,亦非心,更非身心合一,则只剩下一个可能:“我”脱离身心而独自存在。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肯定能在身体、心识以外捕捉到“我”。但是可以想象,在我们的身体和心识完全消失之后,根本没什么所谓的“我”剩下来了,因此“我”

  又绝非脱离身心而独立存在。

   我们想象身体逐渐消融在空气中,心亦随之消融,我们的念头在风中消散,情感、愿望和知觉都消融得无影无踪,思想亦随之消散。哪里还剩下什么“我”?没有!很显然,“我”并非脱离身心而独存。

   我们已分别检验了所有的四种可能性,根本找不到“我”。我们既然已经界定了没有第五种可能性,就只能承认结论:那个活灵活现真实存在般的我,是根本不存在的!以前的“自性我”现在看起来却是“我空”。空指空性,自性我空。

  

   第一步安住修

   我们如此参思直至内心生起自性我空的形相,此即所缘境。我们尽量安住于此,以便纯熟该所缘境。

   无始以来我们执着有一“自性我”,并视其为最亲至爱,因此在禅修中经历“找不到“我””的时候,最初往往会吓一跳。有人一想到自己完完全全不存在了,就备感恐惧;有人则感到万分欢喜,好似所有问题的根源都隐灭了。这两种反映都是吉兆,表明其禅修

  是正确的。安住一会儿之后,起初的反应会慢慢地减退,心境逐渐地趋于平静,我们便能够顺利平和地禅修空性。根据前面的教授引导,我们的心应专注于虚空般的空性。务必记得我们的所缘境是空性,空性是指自性我空,而并非指什么都没有。有时我们需以正知观察

  来检验禅修的正确性。如果我们的心游移到别处上;或者偏离了空性的真正含义,而让注意力到了“什么都没有”上,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应当回到观察修,以便重新清楚地带出空性所缘境。

   我们可能疑惑,“如果我根本不存在,那么是谁在禅修呢?在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时,是谁从禅修中起来答话呢?”虽然在身体、心里、或者脱离身心之外,都没有一个(实有的)“我”,但这并不是我这个人根本不存在的意思。虽然(实有的)“我”不以上面谈

  及的四种方式中的任一种存在,但(名言我)在世俗上却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分别心安立五蕴身为“名言我”。仅仅承认有“名言我”的话,根本没问题,我们可以想:“我是存在的”,“我要进城”等等。只有当我们在名言我之外还另外成立另一个“我”的时候,问

  题才产生。我执心执着有一个俱生存在的“我”,如同标签后面藏着一个真实存在的“实我”。如果“我”是存在的,我们就一定能找得到它。但是已然很清楚,我们在先前的研究中未能找到“我”,其结论亦同样是肯定的。“我”之不可得即为“我空”——

   这是“我”的本来面目。“名言我”则是世俗谛的我。

  

   第二步观察修

  

   身 空

  

   识别欲否定的对象

   禅修身空的方法与禅修我空的方法相似。首先识别要去否定的对象。

   在正常情况下,当我们想到“我的身体”的时候,心里自然意会身体是不依各个组成部分而独立存在的实体,此实体身即为否定的对象,它其实并不存在。“身体实有”、“身体有自性”和“身体独立存在”是同一意思。

  

   遮破欲否定的对象

   假设现似的身体存在,那么它只可能以两种之任一方式存在:要么以支分(即各个组成部分)的方式;要么以脱离支分的方式;绝没有第三种可能性。

   如果身体由各个支分组成,那么它是支分还是支分的集合?如果是支分,那么手、脸、皮肤、骨头、肉、或者内部各器官,究竟哪一部份是身体呢?然后仔细地逐一检测“头是身体?,肉是身体?。。。”等等,我们很容易地明白,支分并不等于身体。

   如果身体不是支分,那它是支分集合么?集合不是身体。原因何在呢?手、足等等是身体的支分而已,并非身体本身。即使所有的支分组合在一起,此集合仍然是单纯的支分;而不会神奇地转为支分的持有者

   —— 身体。

   我们应当回忆一下,当受到表扬或者遭到侮辱的时候,身体是如何冒出来的?它自己主动显现出来,看起来是一个独特的整体单位。身体并非仅是特指的整体单位,事实上,它如同森林是由一棵棵的树、牛群是由一头头牛组成的道理一样。虽然表面上,现似的身

  体是不依靠头、四肢、躯干而独立存在的单纯实体,实际上,它仅是各特指支分的集合。身体支分集合是由很多各异的支分相互作用在一起,它可能被认为是一个整体单位,但是如果脱离了各支分,这个整体单位根本不可能存在。

   如果身体不是支分,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脱离各个支分。如果身体的所有支分消失了,也就找不到叫做身体的东西了。我们应当想象我们身体的各个支分融化到光明中然后消失。起初皮肤,接着肉、血、内部器官,最后骨架依次消融到光明中。我们的身体还剩

  下什么呢?什么也没有。根本没有能够脱离支分而存在的身体。

   我们现在已经排除了所有的可能性。身体既非支分,亦非脱离支分。很显然,我们找不到身体。以前显现为有自性的身体,现在却是空性,即身体是自性空。

  

   第二步安住修

   我们认识到此身体空是指其自性空之后,安住于该点上。我们再次应用正知观察来检测,以确保我们禅修的是空性而非“什么都没有”。如果我们丢掉了空性的意义,就应当回过来进行观察修与安住修,重新找回空性。

   与禅修“我”的道理一样,实际上,透过参思(实有的)身体为不可得,并不意味着身体根本不存在。身体确实存在,但仅安立于世俗谛。同共许的世俗谛相符,我们可以把身体说成是四肢、躯干、头的集合;我们努力地寻找一个精确的身体,希望找到实质存在

  的现象,即“身体”词汇的所指,但是我们根本找不到所谓的身体。身体不可得就是身体空,即身体的究竟本质。现似的身体仅安立于世俗谛。

   断言身体与四肢、躯干、头的集合这两个是完全相同,此说法虽然不正确,但是“身体是依组合而安立”的说法却没有错。我们应思考虽然身体的各个支分是多(即复数),身体是一(即单数),但是身体仅是由于心识的分别,从外境的角度来讲,根本不存在什

  么身体。把单一的外境说成是一组很多的东西,这是没错的。比如,我们可以把一片“森林”讲为一片许多的树,或者牛群是一群很多的牛。

   一切外境在世俗谛上都是存在的,但(在胜义谛)无自性。这可以应用于内心、佛陀、甚至空性本身。每个事物都仅由于内心的分别而已。一切外境都有支分。物质现象有物质的支分,非物质现象有各种属性,属性则由思想来分别。采用上面同样的推理方式,我

  们能够认识到任何现象既非支分,亦非支分的组合体,更非支分的分离。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认识到一切现象的空性道理。这尤有助于我们禅修那些诱发强盛的贪嗔烦恼的所缘境是空性。通过正确地分析,我们认识到我们渴求的或不喜欢的外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外境的或美或丑,甚至它的所谓真实存在,都是心识分别的结果。通过如此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没有滋生贪嗔的基础了。

  

《二十一禅修手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21.胜观(毗婆舍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