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P24

  ..续本文上一页大译师重译《释量论》,开创新因明止,约经历了三百多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一批从印度留学回来的藏族译师在印度大师的配合下,进行因明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这一时期也曾有过几位擅长因明的藏族学者像琼布扎赛、麻盖洛等人在许多地方讲授因明,但还没有形成像后来那样的固定学制和大规模的辩经院,学习的人数较少,学习的内容也只限于法称的小论《正理一滴论》和中论《正理彻悟论》(有人译作《定量论》)。

  第二阶段,从俄大译师就任桑普寺堪布(公元1096年),创办五部经学院(五部经是:因明学、般若波罗蜜多、中观学、昆昙学、律学)到宗喀巴大师(公元1357-1419年)开创新学之前,延续了将近300年。这一时期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俄大译师和恰巴曲桑论师为代表,后期以萨班(公元1182-1251年)为代表。

  前期对因明学发展最有影响的有两件大事:一是俄大译师仿照印度中古时期的最大经学院那兰陀的体制创办了五部辩经院,使因明和佛学的研习走向了正规化的道路。这一时期桑普辩经院培养出了一大批因明和佛学方面的人才,据史书记载,俄大译师的亲传弟子中授徒讲学的高足弟子出了2万多人。..........

  这一时期藏族佛教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带徒讲学、著书立说、自由辩论之风盛极一时。几十个不同的教派都在这个时期先后诞生,除桑普之外德瓦见、侧公唐、嘎瓦敦、角木隆、苏尔蒲、那尔塘、热瓦斯多等前期的大型辩经学院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这种情况对宗喀巴的新学派诞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个阶段,从宗喀巴大师(公元1357-1419年)开创新学派开始已有600多年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在学术思想上起了划时代的变化,把因明、中观等五部和密部四续的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宗喀巴在《缘起颂》中说:“研读各派学术论著,使我产生了更多的怀疑,心如火焚、焦虑不安。”德国哲学家阿伯拉尔说:“怀疑把我们引向研究,怀疑使我们认识了真理。”宗喀巴就是以怀疑前人的许多观点为起点,步入了他划时代的学术生涯。他反对盲从和轻信,主张深入研究考证,用因明的分析推理方法检验包括印度佛学大师在内的前人的各种观点,决定取舍。就是在这种严格的治学态度影响下,他和他的继承人对前人的学说展开了系统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

  宗喀巴三大弟子开创的因明新学派无论从因明学教育的发展规模,还是从培养人才和理论研究的成就来说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宗喀巴以前,藏区只有十几所规模较大的辩经院,其余大部分寺院都没有正规的学制,有条件的地方只搞一些因明讲座。宗喀巴以后从前后藏、川、康、甘、青藏区到内外蒙古草原建起了上千个大大小小的辩经院,大辩经院学僧多达5000~7000人(如黄教八大寺院),规模小的也有三五百人。凡有辩经院的喇嘛寺都有大致统一的学制和学科内容。各辩经院都有因明学科,专修因明3~5年,答辩合格将获得格西学位。这些大大小小的辩经院对因明教育的普及和因明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从11世纪到20世纪初在藏族学者中著因明论的有117人,其中宗喀巴学派的就有89人,占总数的76%;因明论著221部,其中宗喀巴学派的共有183部,占总数的81%。从现代人的眼光看,著书的人数和著作的数量并不算多,但靠手工木刻版印刷,对著书资格要求特别严(藏族过去的习惯,没有相当高学术地位不著书,即使写出来也不会有人资助刻版)的情况下,就一门学科出这么多著作家和著作,在同一时代恐怕没有哪个民族比得上。从因明原理理解的深度、思路的开拓、推理形式的发展成就来看后期远远超过了前期。宗喀巴学派发展到后期内部又出现了几个不同的学派。在新学各派中出现得最晚而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是果芒学派。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嘉木样杰巴(公元1648-1722年),他以渊博的知识和非凡的才能把因明等“五部”理论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他的因明著作共有8部,由他推导的一些定理和经他修改补充而更趋于周密完善的因三相定义等已成为后来的因明学家们共同遵循的经典原则,在他离世后的200多年中谁也未能超越他。

  二、藏族对因明学的贡献

  藏族对因明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献的翻译和保存

  文献资料对研究工作具有多么重要的价值是学人皆知的。由于缺乏系统完整的文献资料,影响全面系统地掌握理论原理,因而产生这样那样错误看法的也时有所见。藏族在因明理论文献的翻译方面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藏族对因明文献的翻译从8世纪末开始,延续到13世纪。在百科全书式的丹珠部共有陈那、法称、天王慧、释迦慧、壮严师、胜军、法上、莲花戒等25位印度因明大师的68部因明著作,这些著作都是从5世纪到9世纪之间产生的名著,其中大多数原文早已失传,也无其他文种的译文。这些古文献资料在藏族中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2.对因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藏传因明对陈那、法称的学说并不是照抄照搬和简单地教条式地继承,而是在广泛吸收因明百家学说的丰富的思想基础上,展开自由辩论,广开思路进行研究,使因明学说从理论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因明——测码。藏传因明对印度因明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使定义和概念更加趋于周密和完善。.......

  其次是推理形式的简化。陈那改造旧的五支论式,提出了三支论式,这在因明史上一向被认为是划时代的进步。而法称却提出了二支论式,认为“比喻是因法之间的关系的例证,已包括在因法关系支中,不应另作一支”。...........

  再次是知识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进一步拓宽。因明是认识和形式逻辑融为一体的一个学科。在因明经典著作中涉及到许多有关理性思维和哲学方面的问题,诸如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语言与思维、具体与抽象、共性与个性、同一与对立、原因与结果、时间与空间、存在与非存在、相对与绝对、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事物与名称等等问题。.......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

  宗喀巴称“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知行结合的求实态度、准确巧妙的文字表达能力”为“世间三宝”。他还说:“没有坚实充分的论证作后盾的观点,就像插在泥中的木橛,始终站不稳脚跟。”.........

  三、藏传因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藏传因明在实践中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藏传佛教寺院不是单纯的宗教活动场所,而是仿照印度那兰陀和布嘎摩拉希拉建立的一种综合性大学。规模较大的寺院都开设有十明学科,有严格的学制。“十明”之一的因明是寺院的基础课程之一,入寺的学童首先要学《因明集辩》和《因明七论》,专修因明3~5年,从对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物的辨析开始步步深入,培养分析判断、推理辩论的能力,养成周密思考和准确的合乎逻辑的表达习惯。

  2.用于佛学的学习。

  佛学是建立在高深哲理基础上的一种高度抽象的学问。龙树、无著等印度佛学大师的著作绝大多数采用了逻辑论证的表述方法。要读懂这类经典著作,首先必须掌握因明知识,故称因明为“打开佛学宝库的钥匙”。通过读经又可以锻炼和提高使用因明思维规律进行推理分析的技能和技巧。

  3.用于学术研究。

  藏族历史上有成就的学者,都是用因明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检验前人的学说,找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新的观点,促使各种学说理论不断向前发展。现在有人称“藏传佛教是佛学理论发展的高峰”。这种理论高峰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掌握因明思辩方法有关。

  4.用于写作、演讲等其他方面。

  藏族习惯上很讲究语言的逻辑性和表达技巧。写文章,特别是说理性文章多用因明的推理、论证、反驳的形式。一般演讲说话也讲究语言的逻辑性,推敲用辞周延与否、前言后语有无矛盾。巧妙机智的辩论“对歌”流行相当普遍,甚至相互开玩笑也多采用因明的思辩方式,在学术问题的辩论中应用因明的论辩方式就更普遍了。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