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十四)
净界法师讲述
好!请大家打开讲议第十九面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消文 大智慧的佛陀说,佛弟子们在修学过程中,对佛陀所说的一切佛法,「皆应信顺」,佛法不是作为比较、分析之用,我们对佛法是要相信而随顺,这与世间学问不同。世间学问都是先大胆的假设怀疑,然后再找答案。佛法与世间学问正好相反,若怀疑佛法即是一种烦恼,这是贪、瞋、痴、慢、疑等根本烦恼中的疑烦恼,若起怀疑,对佛法就不得其门而入。所以学佛法与学世间法的心态不同,我们不能对佛法作虚妄分别的怀疑,而是要先仰信甚深的教法,由仰信而解、行、证入。因此业障深重的弟子们,对于佛陀所说教法,应该以相信随顺之心来修学。对于教法为什么要相信呢?「譬如食蜜,中边皆甜。」佛所说的大小乘教法,有如蜂蜜,无论是中间或两边的蜂蜜,甜度皆相同。佛法亦复如是,无论大、小乘教法皆能使众生离苦得乐,关键点是要有皈依之心。
释义 这段经文是劝勉弟子们,以信心作为修学佛法的根本。不过这里也牵涉到一个问题,虽然我们对佛法有信心,但佛陀一生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后世弟子所结集的大藏经就有一百册,佛陀说法如此广博,后世弟子在遵循佛陀教法,有时不知如何取舍,这是严重的问题。若生长在佛世,礼拜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为善知识,善知识可为我们取舍佛陀的教法,但生长在末法时代的众生,则很难知晓这教法所代表的特殊功能在哪里。幸好有天台智者大师的判教,他在中国佛教被尊称为东土小释迦,的确是有他的真实功德。智者大师把佛陀一生所演说的教法,作归纳整理,使末世众生善知取舍。智者大师五时八教的判教非常广泛,这里不做详细说明,现在只对判教的基本概念作简单的解释如下:
判教的思想,简单的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判为实法与权法。智者大师解释《妙法莲华经》的经题,九旬谈妙,把妙字解释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佛弟子在学习佛陀教法,把佛陀的教法分为两类:
(一)权法:这是权巧方便的法门。有如一栋十层楼房,走到顶楼是我们的目标,这是真实圆满的境界,但由地上一楼到达十层楼,中间须靠阶梯,这过渡的阶梯就是权法,若离开权法就得不到实法,所以必须为实施权。权法有哪些呢?智者大师说,权法有三:
(1)声闻法。
(2)缘觉法:声闻法及缘觉法,它偏重在「从假入空」的出离法,引导众生从有相境界,出离到无相的空性,这是声闻法的特色。
(3)菩萨法:菩萨法偏重「从空出假」,修大悲心,若停滞在空观中无法修大悲心,因为大悲心一定要以众生为所观境,所以他必须从空性中出来,观察众生的根机,施设种种的方便来教化众生,这是假名、假相、假用的观察。智者大师认为,佛陀权法的权巧方便中,有声闻、缘觉空观的调伏对治法门,也有菩萨假观的善巧方便的调伏对治法门。
(二)实法:实法是真实圆满的一佛乘法门,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中道实相教法。
有以上权法与实法的判教思想,我们的修学就有遵循的方向。譬如修净土者,就以往生净土,作为一生修学的最终目标,为菩萨道求生净土。修圣道门者,修观心法门,以明心见性为实法。修净土者,以求生净土为实法,为了达到临终的正念而往生净土,可将人生分成三个阶段:
(一)净罪集资期:在修学之初的烦恼粗重阶段,可加强声闻、缘觉法的对治法门,多多修学如何调伏内心烦恼的法要,这是从假入空或摄用归体的法门,这法门在此阶段特别契机。
(二)弘法利生期:当自己的烦恼已调伏到一定的程度,内心戒定慧的力量已渐渐增长广大,开始有一份的悲心,想要为众生做一些事情,这时就进入弘法利生、积功累德的阶段,这时若修空观就不契机了,而是要修假观,把佛陀教法中能广度众生的善巧方便,作为自己的主修,此时假观法门就特别契机。
(三)赡养专修期:到了晚年,自己要为临终正念作最后的冲刺,这时声闻、缘觉的出离法门,对自己又变成非常重要了,需要加强修无常观、无我观,消灭自己在积功累德时,所产生的有所得攀缘心,而一心一意安住在万德洪名的佛号上。由以上可知,我们应该善知方便,佛陀的教法是如此的众多,你要清楚自己是处在什么阶段,应该修什么法门。若在正法时代,只要礼拜一位圣人做善知识,他就会告诉你适合修什么法门。在缺乏大善知识的情况之下,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有调伏自己烦恼的净罪集资期,有利他的积功累德期,及最后冲刺的赡养专修期。这三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对治,而这些对治的过程,是为了完成人生的最后目标—求生净土,为菩萨道求生净土,这是真实的法门。所以我们在学习教法上,主要是掌握权法,有些法门是在某一个阶段的一时对治,有些法门是终生必须奉行的真实法。我们在学习解门时,最好根据智者大师的权法妙、实法妙,作为学习时分配的依据。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消文 前一章是解门的修学,这一章是说明行门。佛陀讲出一个譬喻:有一个修行圣道的沙门,不愿像拉磨石的磨牛一样,古时以石头把麦磨成粉,再以麦粉做成面条,牛在拉石头磨麦时,身体虽一直在拉石头,「身虽行道,心道不行。」牠内心没有生起观照力,牠不知拉石头有何宗旨,有何目的,所以只好打妄想或是无记,内心与拉石头根本不相应,牠身体所做的与内心所想的不相应,这样就不能成就真实的功德。反过来说,「心道若行,何用行道。」真正的修行,身体造作时要配合内心的观照,如此才能成就真实的功德。
释义 前一章书讲到解门的学习方法,这一章是说明在实际的修行上,所应注意的要点。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上,目前有两个传承:(一)汉系佛教。(二)藏传佛教。我刚出家时,都是在汉系佛教中学习,后来也自修研究藏传佛教的特色。我发觉汉系佛教与藏传佛教在修行上,各有其特色。汉传佛教的修学,重点是要我们老实修行,只管打坐,所以在行法上偏重「止」,要求无分别住,靠行力突破障碍,这法门非常微妙。藏传佛教则不同,它在行法上重视「观照」,若要修观,则要掌握观照的宗旨宗趣,所以藏传佛教在修学每一个法门之前,一定要有上师的口授传承,这口授传承即开导修学者法门的宗趣,也就是在身体行道时,内心要随顺这个道而转。在藏传佛教的传承中,它基本上把法门分成三类:
(一)破恶法门:这法门的修学宗趣,主要是观照众生法界,所观境是观察众生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而生起惭愧心。
(二)生善法门:藏传佛教的生善,主要是强调本尊相应法,对三宝的所缘境,或以阿弥陀佛或以文殊菩萨为本尊,修本尊相应法时,身体礼拜本尊、口业赞叹本尊、意业观想皈依本尊,由身、口、意的礼拜、赞叹、皈依,对本尊的功德产生信、进、念、定、慧,由信心、精进,进入正念、禅定,最后观照自己与本尊不二,入无所得的空观不二法门,所以生善法门偏重在观察三宝的功德,而生起皈依心。
(三)兼具破恶与生善法门:这法门的所观境回归到现前一念心性,也就是观心。譬如拜八十八佛时,先要掌握其宗趣,如果你拜佛的宗趣是灭恶,则拜佛时的所观境是自己的业障,如是产生灭恶的功能。如果拜八十八佛是为生善,则对每一尊佛是生起皈依心。如果拜八十八佛的宗趣,包括了灭恶及生善,则拜佛时你要观心,观察整个法界是自己一念心的造作,也是一念心所成就,也就是说,拜每一尊佛时,你拜下去时是修皈依,譬如拜普光佛,拜下去时你观想普光佛的功德—普遍观照法界的光明,这时你是修皈依;拜佛起来时,你观察自己业障深重,「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拜佛起来时是修忏悔。无论是皈依或忏悔,这都是一念心所发动。若能如是掌握拜八十八佛的宗趣,那么拜这部八十八佛时,就兼具了灭恶与生善的功…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