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行的力量(下)
2008-5-2于白塔寺
今天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日子,今天得到德阳市统战部的一个电话,在没讲经之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德阳市统战部通知我说:“白塔寺已经被四川省政府宗教局评为和谐寺院,是和谐的先进寺院啦。”他们表示祝贺!我们作为白塔寺的僧人和白塔寺的护法菩萨,你们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吗?(众答:高兴)
我们学佛,就是学习佛的精神,佛的思想,佛的方法,用他来作为我们人生修行、生活、工作的座右铭。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什么呢?讲《普贤菩萨的行愿品》,在我们中国有四大菩萨,最著名的四大菩萨,有哪四大菩萨呢?就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他是代表智慧的圆满;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他是代表大行的圆满;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他是代表大悲的圆满;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是代表大愿的圆满;这就是四大菩萨的内涵。中国的佛教界又把五台山比为金色世界,峨眉山比喻为银色世界,普陀山比喻为琉璃世界,九华山比喻为清凉世界。当然比喻的方法不同,大概就是这些类型。
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给大家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的行愿品》,这一部经,在我们佛教的经典当中,是王中之王,什么叫王中之王?也就是经典当中的经典,是佛教里最重要的一部经。这一部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几种,但是都不全面,因为在翻译的时候,就连八十一卷都不全,从原本中的十万个偈颂翻译过来的,在翻译的时候,只识出了四万五千,但是这个四万五千,它已经具足了序分和正宗分、流通分两种,这是正宗分和流通分两种体系。
释迦牟尼佛说完这个经以后,这部经就没有存在这个世间了,世间上没有,而被龙王请到龙宫里面供奉了起来。后来有一个非常绝顶聪明的,非常有智慧的龙树菩萨,他听完了佛讲的这部经以后,听说这部经还存龙宫里,他就到龙宫里去把它请出来。请出来以后他就发心看这部经,然后慢慢的把它流传到世间。
《华严经》有三本,上本、中本和下本。特别是上本,它讲到三千大千世界和微尘世界。一个世界,微尘已经就无量无边了,我们何况是大千世界呢?
我今天下午给大家讲这个行愿品非常具体,非常真实,希望大家要认真听。至于你信和不信,它都是存在的。我以前在跟大家讲开示的时候,经常说这么一句话,世人有世人的观念,特别是现在的世人,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更想不到这个本质的起源和它的因果关系。我经常说,在我们中国无论是马列主义的思想基础,还是科学态度,它都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存在的东西,你信也是如此,不信也是如此,因为它是真理。我们的佛法,是人生的真理,是宇宙的真理,是经过过去的觉者,过去的佛和菩萨和现在的觉悟者、及修行人的实证,总结起来的经验。那么佛说的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在以前的开示我也讲过,这次把它讲得具体一点,你们信不信都是这样。
大千世界呢,它是一个微尘世界的劫数,所比喻的一个总和为一个世界。实际上这个世界的微尘,已经就是无量无边,那么大千世界里面的微尘,其数目就更大了。我们大千世界,即是一个须弥山。一个日月,便是一个世界。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看到一个月亮,一个太阳,能够照见到的这个世界,就叫一个世界,这叫做什么世界呢?聚成了一个微尘世界,聚集了一个小千世界,就是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个日月,就是一千个小千世界,聚集了一千个小千世界呢,就称为一个中千世界。再聚集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为一方佛,就是一个佛土。十方世界有多少佛哇?有多大的世界呢?由于我们的思维被烦恼所蒙蔽的这种思想境界来讲,我们眼睛所以看到的,我们认为的这个世界太渺小了。
谈到这个大千世界,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中占什么样位置?我们人的精神,它就具足了这些智慧的总层面。我们人的形象只能是这个大千世界当中的一个分子,如果把我们的智慧聚集起来,用一种方法扫清我们累生累劫的业障,我们这个精神就能得到圆满的开发,我们这个精神境界,也就是觉悟的境界,可以包容大千世界,我们在很多经典里都讲到这些。如果你们在座的能够在这一生成佛,你们能够达到佛的思想境界和佛的智慧,你就可以化为百千万亿佛,有这么多化身,是无量的,你的每一个化身有着你的愿力展现在这个世间。可以这么讲,大千世界里所有的众生,都能够闻到你的法,都能够闻到你的智慧了,得到圆满和作用,得到大的利益。
在《普贤行愿品》中,行愿品的行,它是指修行的大行,是把愿用行来具体的完成。行愿品呢,所提到的愿,不仅仅只是一个愿,它有十大愿,它这十大愿,不是只发一个愿就行了,比如我们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四十八愿,地藏王菩萨所说的,“地狱不空,我誓不成佛。”这是一个愿。那么阿弥陀佛也发了四十八愿,阿弥陀佛发愿要度尽娑婆世界有缘的所有众生,凡是能够念他的佛号,他就会来接引,这是他发的愿。而《普贤行愿品》呢,就是要我们的行为,来完成这些愿,来随这些愿。如果我们发了愿后,不用行为来体现,完成我们的愿望,所发愿的这些内容,那么我们这个愿,只能是一个口号。所以,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要用行为来完成我们所发的愿,叫行愿,或叫愿行。
这次我到北京讲经时,中国佛学院有一个学生问:“人们都说信、愿、行,为什么不叫愿行品,叫行愿品呢?”普贤菩萨主要是行为主,以行来完成所发的愿的一种修行方式,所以叫行愿品。他们之间没有行愿和愿行的分别,是一个发愿和行愿之间的具体实施的一种方法。谈到愿这个问题,今天我还是要把它讲一讲,愿行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愿,如果我们发的愿,我们按照这种愿望去行持了,去行为了,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都按照我们所发的愿望去行为了,那行为的力量,行愿的力量,就足以扫清我们累生累劫的业障。你们在座的有些人学佛多年,对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有些还能背得,那么《大方广佛华严经》上说的普贤菩萨的行愿品,普贤菩萨究竟发了什么愿呢?《大方广佛华严经》龙树菩萨请出来以后,他自己去阅读,流传到我们世间,是舍利弗尊者行的法,宣讲出来的。《楞严经》是阿难尊者行的法。那么普贤菩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才能够成就。”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就是阿难尊者请法的时候告诉大家的。普贤菩萨摩诃萨称赞如来讲的这些功德,得到这个《楞严经》和这个《妙法莲华经》这些本身都是佛讲的,这个对于菩萨要把它认识出来,讲解出来。
这个十大愿望,还是提一下,虽然我们有好多学佛的人知道,还有没学佛的人不知道。十大愿望就是:第一,就是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是有功德的,不是仅礼一个佛,普贤菩萨在行愿当中说,“我们礼佛的时候,要有个恭敬心去礼敬诸佛,对所有的佛去礼敬,不是去礼敬一个。”这样他是有很大的功德,不要去分别。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一个是我们敬仰菩萨,敬仰诸佛,恭敬他,第二个就是称赞他,称赞如来,我们恭敬和称赞,这两种是一种功德。
第三是广修供养。广修供养,并不是指供养钱,或者是供养一些物资,修供养有很多修法,这个供养不仅仅是物资钱财,还有法供养,还有心供养,还有意供养,还有身口意供养。身供养,就是具体的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口供养,就是赞叹如来,赞叹诸佛。意供养,就是生欢喜心,要用我们的意,经常的去供养佛法。
第四,就是忏悔我们的业障。要发愿忏悔我们的业障,我们供养佛,尊敬佛,尊敬如来,赞扬如来,供养诸佛,这只是给我们具备功德,具备资粮的一个方面,关键还要忏悔我们的业障。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是有业障的。如果我们没有业,我们就不会来到这个世间。所以,我经常给他们讲开示说,有的人问:“你从哪儿来的呀?”很多人都知道,从父母中生来的,父母生你,只能是一种现象,那父母没生你,你在什么地方?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是随业而来的,你们以前种下了种种的善业、恶业,随着你们的业力,带着那种因缘,来到这个世间,来尝报,来还报,来了愿的。所以,如果我们不忏悔我们过去的这些业障,我们在这一生修行中是不可能成就的,我们在修行中就会有障碍。
第五,就是随喜功德。所谓随喜功德,作为我们修行的人,看到别人做了好事,做了好多功德,我们要生欢喜心。可是我们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特别是世俗的,看到人家有钱也不高兴,看到人家学习进步也不高兴,看到人家事业成功也不高兴,心想:我为什么不如他们啦,就这一不高兴,就起嗔心了,这嗔心一起,就麻烦哪!今天再讲一讲,起嗔心的罪是很大的。我们佛教把嗔心视为:“嗔心烧毁功德林”,无论你以前做了好多功德,好像你栽了很多树一样,你嗔火一起,嗔心这把火一烧,整个树林、森林都会烧了。所以,看见别人行善,看到别人的功德,我们要称赞,能生起欢喜心,要随喜。
第六,就是请转*轮。我们来到了这个世间,闻到了佛法,我们要生起一个恭敬心,恭请佛法常住,*轮常转,让所有的众生,永远都不灭法,不离法,得到法的利益,
第七,就是请诸佛住世。我们发愿请诸佛住世,不管我们行得了,行不了,我们有这种愿,愿就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曾经有弟子跟我说:“我们要请诸佛住世,那佛已经湿槃了,我们到哪里请呀?是不是在庙里去拜一下菩萨,上面塑着的泥塑木雕,我们请一下,他就能住世?”请诸…
《愿行的力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