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商道(凤凰网【问道】海空上师专题纪实)

  佛教与商道

  2009年5月9日 凤凰网【问道】海空上师专题纪实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本期问道节目,(我是主持人薛巍)。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在场的两位嘉宾。这位嘉宾呢,是我们四川省中江县白塔寺的方丈海空法师,海空法师,您好!另一位呢,是企业管理博士曾涛先生,曾涛,你好!

  主持人:法师,现在很多经商的人,都声称自己非常信佛,每逢到佛的圣日啊,或者说观音菩萨的圣日啊,或者说各种节日,去庙里烧香拜佛。反过来呢,都是去求福报哇,或者求事业呀,各种各样的求法都有。那拜完佛之后呢,他们又会去做一些跟佛法很背离的一些事情,那么我觉得这样的佛法,您觉得这样的信法,是正信的佛教吗?

  法 师:至于好多商家自称信佛,我认为他们只能是一个信仰。对佛法而言,只是信仰是不够的,要按照自己的信仰,依照佛教的方法,来进行习修,才能够解决真正的问题。如果你真正按照佛法的要求去习修了,那么你干任何事情都应该是顺利的,吉祥的。如果你不按照佛法的要求去做,做一些背离佛法的事情,那是得不到佛法的加持和利益的。不管你是经商也好,干任何事情,世间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因果二字。有一次我在好多企业家聚会的时候,就跟他们讲,“你们知道你们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吗?”他们大家都很自信的说:“我们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和用我们的智慧挣得来的。”我说:“不对,这只是一方面。如果按照你们的努力,和你们的智慧去证得来,你身边很多人都用同样的智慧和努力,为什么他们又没有得到跟你同样的财富呢?”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所得到的财富,只能说是表现形式的一个方面,还有呢,你要积善才得有福报。你如果没有福报,没有积善,没有积德,在累生累劫用佛法的道理来讲,如果你没有积得这个福报,你怎样去运作,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益的。所以好多人智慧充满而没有福报,一生都很贫穷。况且你信佛只能是信仰,没有实际去体现你的修行,所以他所得到的果报,不是那么很满意的。

  主持人:那他所求来的福报,就像您说的,与他同样智力的人,为什么挣不到正当的这些钱呢?

  法师:因为不管你治商也好,治世也好,跟他同样的智力和同样的能力去做同一件事情,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动机,那就是德。不管干那一行,商要商德,医要医德,干什么事情,要依德和行配合起来,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主持人:那么坐在我对面的曾涛博士,他最应该有发言权了,因为他是企业管理方面的博士,您对法师刚才说的怎么看呢?

  曾博士:刚才法师谈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就是我们的因果,佛教里面讲的因果。实际上在我们企业经营管理当中,其实这个因果就表现在我们经营管理的一种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就是你有什么东西,你最后会得到什么东西,这个是逻辑走不走得通,从我们佛教来讲,是一个因果,从管理学来讲,他是一种管理的逻辑。那么我们经营能不能取得最后的成果,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能不能得到财富这个问题,能得到多少财富,跟你前面的这个因,也就是这个逻辑关系是不是走得通。我们很多企业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干了很多自以为能够得到财富的事,实际上这些事,不仅是不符合我们的商业道德,可能从社会道德这个角度去看,也是背离的。因此他最后的这个逻辑推导出来以后,他得到的财富就有问题了,有可能他会得到一些我们想不到的,意想不到的一些财富,但是如果回到他的这个来源去看,可能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这些钱,都是有原罪的。当然现在我们社会,特别是对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在的水平,市场经济发展三十年来,对很多原罪的问题,社会有很多的宽容,但是并不能代替这个企业家,不应该去反思这样的问题,就是刚才法师谈到的因果关系。我们做管理学研究的时候,做企业管理研究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就是经营管理的很多企业,他们给社会创造了价值的同时,他们企业得到了回报,就象法师刚才举的那个例子说的,企业家的财富从哪里来?实际上是为社会,为消费者提供了价值,他们挣到了他自己该拿到的价值,这个价值,逻辑关系要非常清楚,而且一定是符合道德规范的,或者符合客观规律的,这样他就会有好的一个结果,这就是我们要谈的。

  另外法师谈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讲到了我们这个德和行业行为,刚才主持人薛老师也谈到了,就是经常有企业家,在商人这个圈子,平时他们都会在形式意义上去烧香拜佛,中国古话经常说,“临时抱佛脚”。他们去的时候大部分人带有的心态,可能是乞求,菩萨保佑,保佑我怎么,能够在这一次商业机会当中,能够挣到更多的钱,这就是我们刚才法师谈到的动机。实际上我们从企业管理这个角度去看,因和果这个动机,德和行,在这一层关系当中,我们企业家、老板们,如果能够把德和行,把动机和他的行为,能够结合在一起,不是表面去烧香拜佛,最后他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他会有很多可以整合到一起的资源,能够帮助他,这就是我们法师刚刚谈到的,在资源整合上他可能会比别人多。因此,在这种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他的竞争性可能就强一些,他竞争力强一点,或许他就能挣到更多的财富,他一切的结果皆是有源的。企业家经常都会谈论这个问题。什么叫资源整合?为什么我花了同样的努力,花了同样的心血,为什么我整合的资源,没有你整合的资源多呢?别人为什么能够整合这么多资源呢?别人愿意帮他,这与这个企业家本人的德行有很大的关系。

  主持人:海空法师,您看到没有,这个企业管理博士曾先生他提出的问题,他说了这么多话,我听到的是,最后他还是觉得,企业管理,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因,自己造的果,您怎么认为呢?

  法师:他们企业家,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是他们现在的作为所产生的结果,中国有一句古话叫, “做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是什么?“天”是先天的福德慧命,不是玉皇大帝,不是求一求菩萨,拜一拜佛,你就具足了这次成功的因素,不是这个道理。菩萨,他是智慧的化身,他只是指引你们在行为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积福积德,自己所积累来的,这是佛教的基本概念。我们刚才听到的,就是说,今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觉得很多是造福于人类怎么样的,那是后天的事情,那是现在作为的动机,而具备了今后的福德慧命。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成功,就是他以前的累生累劫的福德慧命,和他们发愿的初衷。以前的是基础,通过我们现在的努力,当下立心是可以改变以前的一切的。所以,这个因果和我们的初衷,动机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曾博士,您平时,听说您接触很多法师,尤其是,藏传佛教的一些法师非常多,那您接触到他们的时候,给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对你们的经商有什么帮助呢?

  曾博士:实际上,就是在我们这个经商的人,企业家、老板们,在修佛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不同的几种人,一种就是刚才薛老师谈到的,一到寺院的初一、十五啊,观音菩萨的生日,他们就进庙烧香,平时不管,而且在实际的商业行为当中,和个人行为当中,都不会按照佛法的方式去行事,这是一类。表面上看他是在向佛修法,在他的实际行为当中没有做到。还有一类是,我们的企业家朋友里边也有,他们不仅是在形式上能够做到一心向佛,也把佛教的一些理念,一些观念,不管是做人或是做事的一些观念,也带进了自己的企业管理当中,也带进了自己经商的行为当中。但是,这一群人又会经常产生一些困惑,我想利用这个机会,也向海空法师请教一些问题?(好!)就是我们有很多企业家朋友,他们也在努力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按照佛教里面讲的因果关系呀,戒律呀来习修,我们的困惑经常来自于去完成每一次的商业行为中的一些问题,这很矛盾。比如对于商业机会来讲,对于企业家来讲,对于老板来讲是非常重要。但是市场经济它有一个客观的规律,就是竞争。竞争有可能不是平均的得到一些成果,就象我们刚才谈到的,法师也谈到的,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都付出了同样的努力,和同样的艰辛,同样的智慧,但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就因为是一个竞争性的社会,是商业社会和现代商业社会的特征,就有可能导致产生不同的情况。我们经常讲的商战,有可能是胜利者或失败者。在这种竞争的关系当中,很重要的是要讲效率,就是我们以低成本,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能够占领市场,挣到更多的钱,这是企业家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媒体经常对一些企业曝光,象广东沿海地区,有这种血汗工厂。被曝光工厂里的工人师傅的劳动,没有按照国家的劳动法规付酬,就被媒体评为血汗工厂。这些老板在经商的时候,从我们管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他是希望以更低的成本,使自己的产品更具有竞争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营利,才能使企业长期发展下去,生存下去。所以从这个行为上来看,是有悖于我们佛法的教育,所以企业本人也非常困惑,他该怎么去处理,每天上班装出一片慈悲心,在办公室就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一个钉子一个眼去执行,那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些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商业竞争对手的冲突,甚至也出现一些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而经常发生。所以很多企业家,他们的困惑就在这里,也经常听到他们谈论这样的问题。从内心来讲,希望能按佛法的理念去管理企业,但经商实际面临着残酷的竞争现实,他又非得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违背佛教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困惑、困扰,希望能得到法师的启示。

  主持人:海空法师帮我们曾博士解答解答。

  法师:其实,这个不尽然,佛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如果我们用了同样的努力,和同样的管理…

《佛教与商道(凤凰网【问道】海空上师专题纪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