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学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

  禅学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

  今天是我第二次来到重庆讲学啊,我是一个出家人,出家人还是人,照样跟大家一样,食人间烟火。今天有缘来到重庆,共同商讨《禅学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这个课题,大概需要两个小时。

  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呢,首先要讲到什么叫禅学?禅学事实上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昨天我跟重庆的有些学者在一起商讨的时候,就说今天来听课的人哪,主要是商界的和社会各界的学者,因为这个关系呢,我们就必须讲一下禅学跟我们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那么怎么又牵涉到这个佛教上面来呢?因为今天来的是,恐怕是五大宗教的人都有:有学道的,有学佛的,有伊斯兰教,天主教的,还有基督教的。事实上这个佛教本身就是智慧和觉悟的教育,它是梵语,不是我们中国的语言,把它翻译成中国话,就是智慧和觉悟的代言词。那么智慧和觉悟,它本身就不牵涉我们哪一个信仰,也不产生什么冲突。

  今天要跟大家讲呢,主要是讲禅修、禅学。禅是什么东西?我们在座的有学佛的人,也有学道的人。就说参禅哪,禅是建立在佛学基础上的一种学修方法。事实上,佛教,它是一种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能够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也就是觉悟圆满的人,才能称为佛。佛法,它主要是成就智慧,觉悟圆满的方法,那过去好多人一谈到佛,天上飞的那种,手一指就可以点石成金,手一挥就可以呼风唤雨,不是那一种。事实上佛法是教人要自尊自信,把自己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以开显我们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善理智、情感、能力之最圆满人格的一种修行方法。

  今天我们先讲一下禅的概念啊,事实上禅就是指心,参禅就是修心。佛法“一切唯心造”,关键还是要把我们这个心,它的境界打开。禅是个什么呢?禅是一种心态,像我们佛教、道教都有修禅的这种修行的方法。我先讲一下我自己修禅的过程。我是66年学道术,到78年皈依佛门,就学了12年道术,皈依佛门过后呢,又去读书,证道后出家的。所以在今天讲到这个《禅修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的问题上,就牵涉到我们生活工作要牵涉的气数问题。

  禅是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用禅修的方法,也就是修心的方法,来阐释我们自心,展现出清静的觉悟心态。如果要把我们的心要清净起来,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的身心,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啊,我们身心当中所展现出来的烦恼和痛苦,无时不在,我们每天忙于工作、生活、身家利事,外劳其形,内伤其心,无时不在烦恼当中。自从我们懂事那一天起,我们就受到了社会、环境、生活的干扰,对我们这颗心的干扰,就产生了心识的感觉。由于我们的心要去受、想、行、识,对一切事件都感兴趣,要想这个心真正的清净,那么佛教有一种说法,首先就要生起出离心,发菩提心,才能够得到清净的见解。说起这个出离心,谁愿意生起啊,我们大家活得好好的。那我有些弟子,他们家庭条件都好,工作环境都好,甚至还有不少的都是亿万富翁,他们生活得这么好,他们出离什么?还美得不行。出离不是要去出离这种生活环境和我们现实当中的具体内容,而是要去出离这种烦恼的状况。我们要懂得我们的烦恼从哪里来的,从哪里去消除,烦恼从心上所生,那么就要从心上去消除。

  我们佛教当中所阐释的“八苦”,人生的八苦,我们在座的哪怕你有万贯家财,名贯环宇,你摆不脱,首先是生老病死这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你摆不掉啊,谁摆得掉啊?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嗔恚苦、五蕴炽盛苦,这个四苦也是谁都摆不脱的。我们要摆脱这八苦,我们首先要了解这八苦的起因在哪里?今天我既然要讲到这个问题,那么就要告诉大家怎样来摆脱这八苦的方法,就是因为人生有这些,生老病死、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嗔恚苦、五蕴炽盛苦。哪怕就是帝王,你纵有天下,你也改变不了,你也摆不脱。所以说呢,释迦牟尼,他就发现自己沉浸在痛苦当中去寻找真理,才去出家修道。我是皇帝我都解决不了这些,生老病死,我照样是受什么呢,很多问题达不到要求,不能圆满,想要的得不到,至少是不能满足,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嗔恚苦,互相的怨嗔,爱恨,还有五蕴炽盛苦。所谓“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这是谁都摆不掉的,他就寻找真理。

  事实上呢,要把心静起来,首先就要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后才能摆好我们自己的位置。你都不明白,你连什么都不明白,你怎么去修啊?那就是盲修瞎练。昨天我跟有些学者在一起研究,我提一个问题,我说:“你们说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破除迷信的人是谁呀?”历史上,世界上最早的是谁呀?第一个提出的,你们有没有知道的啊?第一个提出破除迷信的人是谁?(答: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是他呀?因为释迦牟尼佛他看到世间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假象,他去悟道才明白了,他通过了修行,他就明白了世间的真相,原来这整个世间的一切真相,都是缘起性空的一种规律,而缘起性空又建立在因果这个基础上。所以我们想问题,我们做事,无论是谁,你离开了“因果”这两个字,你什么事情,你都说不全的,你无话可说。你没得因,哪去找果呢?那么我们要把我们这颗心要静下来。

  禅是一种心态,就是要提到把我们这个身心,达到清净的状态,明其自心,照见本性这种状态,你才能够发现你的真实。我们要摆脱我们的烦恼障碍,离开这颗假心不受它的牵制,那么我们就要生起出离心,我们知道这是苦啊,我们就不要去产生苦因。事实上佛教要达到觉悟圆满的境界,要从烦恼痛苦当中走出来,我们才能把工作搞好。如果你从烦恼痛苦中走不出来,我们的智慧就开发不出来。我们要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才能得到清净见。我们上面的图啊,就是佛教的十法界。今天就不讲这个了,讲这个不要说两个小时,两天都讲不完。今天就是点到为止,就讲菩提心,我都要讲一个礼拜,还不要说是讲这个出离心,清净见,特别是最难讲的清净见。那么今天就是点到为止,大家的时间也很宝贵,有这个机会那就是缘分,有这个缘分那就要珍惜,我们就不绕圈子,直截了当地讲。我们如果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发菩提心,不要说是居士,就是出家人,你的修行都是假的,都是在装模作样,做给别人看,这是我修行四十多年总结起来的经验。没有生起出离心的人,就不可能发菩提心,没有发菩提心的人,你的修行是建立在沙滩上的,不牢固。出离心是我们学修佛法的关键。如果我们学佛的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没有生起出离心,那么我们任何的习修,都只能是一种善行,吸取一点人天的福报,你不可能究竟,得不到正果,就得点人天福报。你种了好因,得点好果,种点善因,得点善果,你不能够得到正果,你不能够跳出烦恼痛苦的圈子,你跳不出去。我们仍然沉浸在六道轮回当中,这十法界当中就有六道轮回。参禅、学佛、静养,并不是一种消极,而是积极进取的一种精神。只有我们把身心理顺了,我们的勇气才能提起来。我经常跟我的同修说:“如果我们人在这一生工作当中,不管你发展得很成功,如果你没健康长寿,那你是不可能太平的。”健康、长寿、平安才是福。健康、长寿、平安,那么首先要建立在哪里?还是在我们的心性上。那么禅主要是一个心性,主要是一个心态,是心在体验它的痛苦。我们肉的本身,这个肉能不能够体验痛苦啊?不能,他是种物质啊,他晓得什么痛苦啊?他不知道,要我们这个意识,我们这个心性和意识才能够了解他,才能够体会它。

  禅是一种思想,释迦牟尼佛,他在修行的时候,在悟道的时候,他就在想这个问题。禅宗的缘起,他本身就是一种佛教的精华,比如说缘生性空这个问题,宋朝的释普济《五灯会元》,他曾经这样说:“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禅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心态,那么我在这里跟大家讲话,我这么举一个手,拳头举起来,大家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啊?能领会吗?就是把这右手举起来,你们能不能领会啊?佛教的禅宗,在领会这个问题的时候,它主要是以默契,互相沟通,来达到追本达源的目的。禅宗,它是不立文字的正法眼藏,它是一种涅槃妙心、实相无相的微妙法门。我们在参禅的时候,按照平常的学禅宗的,什么质问哪,直指人心哪,去问哪,“我是谁啊?”去追话头哪,这样去问,有些人坐着坐着追着追着就打瞌睡了。在很多时候,我在才学法的时候,才学道的时候,一坐到起,参禅打坐,眼睛一闭,前三十年的,后三十年的都想起,就打瞌睡。要么就妄想,甚至妄想非非,要么就打瞌睡,要么就精神不好,所以禅修在修证的时候,你首先要明白它的缘起性空的道理,它是一种什么哪?它是一种微妙的法门,它靠自己去领悟,要追根到底的去领悟才行。在我们现在佛教来说,要达到这个心静下来,有很多方法来完成这个事情。

  现在我说这个禅,你们没有参禅的人,听到淡而无味,你那个跟我的生活,跟我今天做生意,跟我的企业,是很遥远的。我先跟大家放个话题在这里,闹热的在后头。你先都不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后头的事情你就听不懂了。禅,通过参禅,他能够明悟自身,能够使自己的身心清净,能够开发自己的智慧,能够使自己的心态平和,能够正确对待我们面临的所有事情。你心都不平,你能做什么?一点事情就烦躁,一点事情就暴躁,一点事情就着急,这样子能处理好什么事情?禅定工夫深的,那么什么事情,他都能够沉得住气。沉得住气的人,你才能成气。你看过去有成就的人,凡是遇到困难,遇到障碍他能沉得住气,还有人呢,我没有参禅嘛,我生来,我就沉得住气。这个东西呢,也不尽然,有的人心情本身就暴躁,有的人心情本身就能沉得住气,这是与他的根基是有很大的区别。佛教呢,要讲根基,什么…

《禅学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