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庄严论》评介(罗劲松)▪P3

  ..续本文上一页在世俗层面上,或直接地说在世人的一般认识范围里,是不会出现关于事物本体存在意义的宗教哲学性反思的。一旦进行反思,这势必进入所谓“如何是究竟的存在”的思考范围。即使是一些不能究竟的宗教学说,就其探求究竟的动机是一致的。

  反从《本论》在之前介绍的章节中可以看到,它从全面反驳一切内外教派所安立的各种形式的胜义实有后,在最接近究竟见地的假相唯识宗上,作者忽然立界,允许并视此作为世俗谛解释的最好典型。整个过程是以求真求究竟开始的,它在二谛区分所依界限安立中,是以将要进入究竟中观见之前一步作为临界。无疑,如果这种分法被视为引导凡夫趣入甚深智见的最好方便的话,那倒也难判定其优劣,至少这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解释系统。而相较之下,若按格鲁派认为以“从一开始作不作究竟观察”作为二谛区分安立的临界的话,其系统建立似乎会让人感到更加清晰。而且,这还有自然语言在安立时会不会遇到困难的问题。我个人不能赞同那种不加简别应机的禅和无语、维摩默然的回答方式。

  五、小结

  《本论》及其《释》的译出,无疑为我们汉传佛教未来在中观领域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不仅仅是一些新数据的搜集呈现,更是一种全新的注释角度的传来,是一场雄辩的初兴。诚然,仅就目前两个汉译文献来看,还不足以全面地反映事实的全部。据我个人搜集所得,在藏文里目前保留的与《本论》相关而未译出的重要文献还有:

  1、《中观庄严论自释》,寂护著;

  2、《中观庄严论释难》,莲花戒著;

  3、《中观明论》,莲花戒著;

  4、《中观庄严论讲记》,宗喀巴著;

  5、《大宗义书》,一世嘉木样著;

  6、《章嘉宗义书》,一世章嘉著。

  我们有待这些作品在未来能尽快地、准确地译出,这才能为汉地学者提供全面研究、比较判定顺瑜伽行自续中观派整体面貌的可靠素材,这也能使更多的讨论甚至辩论有据可依。

  【参考书目】

  1、《藏传佛教般若中观因明宝鬘集》,寂护等著,宝僧译,盘逸有限公司,2004,香港。

  2、《中观庄严论释》,米旁著,索达吉译,复印本。

  3、《印度佛教史》,多罗那它著,张建木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成都。

  4、《土观宗派源流》,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著,刘立千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拉萨。

  5、《佛教史大宝藏论》,布顿著,郭和卿译,民族出版社,1986,北京。

  6、《青史》,迅鲁伯著,郭和卿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拉萨。

  7、《西藏王臣记》,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民族出版社,1993,北京。

  8、《红史》,贡噶多吉著,陈庆英、周润年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拉萨。

  9、《新红史》,索南查巴著,黄颢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拉萨。

  10、《藏传佛教丹珠尔因明部目录对勘》,拙译手稿。

  11、《宗义宝鬘》,贡却亟美汪波著,陈玉蛟译,法尔出版社,1988,台北。

  12、《丹珠尔(对勘本)》第六十二卷,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北京。

  13、《佛教逻辑》,舍尔巴茨基著,宋立道、舒晓炜译,商务印书馆,1997,北京。

  14、《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宗喀巴著,法尊译,大千出版社,1998,台北。

  15、《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宗喀巴著,法尊译,法尔出版社,2002,台北。

  【注释】

  [1]宋代由天息灾译师虽译有《菩提行经》(误作龙树造),但并无传讲。

  [2]参见米旁著、索达吉译《中观庄严论释》。

  [3]数据来源于互联网上中国大百科智能藏记录为705—762。佛学大辞典则称是700—760。如石法师的《现代大乘起信论》中则称是约在680—740。

  [4]见《藏传佛教般若中观因明宝鬘集》第32页。

  [5]详见《青史》第71页;《佛教史大宝藏论》第172页至175页;《西藏王臣记》第55、56、61页;《土观宗教源流》第28、29页;《红史》第33页;《新红史》第18页。

  [6]《藏传佛教般若中观因明宝鬘集》第31页。

  [7]此以德格版为例。在北京和奈塘两版中该书分别在Ze帙第1至159页正面,以及同样是Ze帙第1至146页正面。此论也有被译作《摄(集)真实论》的。

  [8]目前收藏在藏文《丹珠尔》中。它们分别在:德格版的“中观部”,Sa函,第53页;北京版的“分辨二谛部”,Sa函,第48页;奈塘版的“经部”,Sa函,第44页;卓尼版的“中观部”,Sa函,第52页。

  [9]以下科判依拙译丙二,正文以后者为准。

  [10]有译作“离一异因”者。

  [11]米旁著、索达吉译《中观庄严论释》,第107页。

  [12]此派之名,陈玉蛟曾译作“能取所取等数派”。《宗义宝鬘》,第79页。

  [13]《中观庄严论释》,第113页。

  [14]《佛教逻辑》,第122页。

  [15]《宗义宝鬘》,第50页。

  [16]《藏传佛教般若中观因明宝鬘集》,第127页。

  [17]《西藏王臣记》,第61页。

  [18]《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第189页。

  [19]《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第141页。

  [20]《中观庄严论释》,第380页。

  

  

《《中观庄严论》评介(罗劲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