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由此也可知,佛法所说的“色即是空”并不是如社会上许多人望文生义的那样,是“一切物质(色)都没有,都不存在”的意思。
3、时间即是空
作为一切存在——“法”的一种基本形态,时间被想象为一种均匀的流驶。这即是说,人们实际上是把时间看作是具有自性的,即独立于具体的物体之外的常住不变的实体。这种认时间为有自性的看法常常导致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时间有没有开始和结束?如果回答是有,如何想象它在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的情况?如果回答是无,又如何想象这既无开始又无结束的东西(时间)?
大约一千九百年前,龙树菩萨说:“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中论·观时品》)。他更具体指出,时间取决于物体的运动,他说:“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中论·观去来品》)。他这种时间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的思想是如此之深刻,以至今天也并非人人可以理解。二十世纪初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他的“狭义相对论”中证明了,当物体以接近光速飞行时,其上时间的流逝明显减慢。时间既是依赖于物体及其运动,它就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也就是空的。
4、空间即是空
与时间并列,空间是一切存在的另一种基本形态。空间被想象为一个无比巨大的空盒子,一切物质居于其中。这里空间被看作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是甚么都没有,又是独立而有自性的实体。于是类似于时间的问题又出现了——空间到底有多大?有没有边界?有边界的话,边界外面又是什么呢?反之,空间是否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越来越小,以致于无穷(半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
经典力学的基本知识已经在提示我们,空间并不是实有自性的。空间中任何一点的坐标(x,y,z)都依赖于观察者的位置。又物体的坐标的改变称为位移:(dx,dy,dz),位移对时间的微商(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即为速度:(u,v,w)=()。所以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都取决于观测者。对此爱因斯坦曾举过一个(古典)空间相对性的例子:从行驶的火车上丢下一块石头,可以想象,石头在下落期间应当经过一系列确定的“空间点”。若不计空气阻力,车上的人看这块石头是竖直落下的,它的轨迹是一条直线段,但地上的人看这块石头落下的轨迹却是一条向前倾斜的抛物线。即是说,那一串“客观存在”的空间点在不同的观察者眼中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其实,龙树菩萨早就指出,空间是不能离开物质即“色法”及其运动的,空间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他说:“因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虚空相”(《中论·观六种品》)。大约一千九百年以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还受到物体质量的影响。今天,没有人怀疑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但很少人能理解它。“相对论”的上述著名推论涉及深入的物理概念和数学推导;而在更基本的层次上,佛法的缘起论提出了与之相同的原则,即物质、空间和时间的空无自性。
5、精神活动即是空
一切法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即代表物质的色与代表精神活动的受、想、行、识。精神现象的神奇令人着迷,但科学家对精神活动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物质世界的研究。人们已经熟知的是,物质和精神是紧密相关的。一个医学上的例子是,人在童年时受到的心理伤害可引起成年后的身体疾病;然而一旦精神分析医师找出病人潜意识中的症结所在,只需告诉病人放下对此的执著,身体上的疾病也就“不治而愈”了。这是说精神上的错误认识造成了身体上的疾病。其它宗教都假定有一个(或多个)永恒的神的存在,佛教却说这些神或神仙的神通再大也不是万能的,寿命再长也不是永恒的;他们也是因缘所生的,也必为因缘所灭。佛陀本身就不是神,而是觉悟了的人。显然,一切精神活动都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因而也就是空的。
6、缘起论、生物进化论与自然科学的研究
神创论说,世界包括人类和各种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就意味着宇宙万物的产生及存在并不依赖于内外各种条件,而是一种独立有自性的存在,从而是恒常而不可改变的。这种万物实有不空的宇宙观从根本上否定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论或其他任何的生物进化理论,甚至所有关于自然和社会的演变理论也都无法立足。与此相反,佛教“缘起无自性空”的宇宙观指出了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必然性,为进化论和一切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合理性的基础:宇宙万物都在无休止的变化之中(诸行无常),而且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依因缘而生灭变化的,从而是无自性的存在(诸法无我)。即龙树菩萨所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中论·观四谛品》)
三、印顺法师与他的《中观今论》和《中观论颂讲记》
二十世纪初,我国的思想界和学术界经历了自先秦以来未有过的短暂的繁荣,佛教也呈现复兴的局面。许多学术界名人如梁启超、蔡元培等均注意到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有理工科背景的居士们更对此开展了深入的讨论。例如李荣祥的《佛法导论》以劝修净土为归结处,而其绪论则全部谈的是佛教与科学之关系。再如王小徐的《佛法与科学》中已经谈到“相对论”等当时最新科学发现,但他将之全部归结为佛法的唯识学观点。佛教的理论深邃而难于理解,名相繁多,而且主要经论都是在一千多年以前被翻译过来的,其艰深的古汉语成了当代学佛人的文字障碍。印顺法师以现代汉语全面而准确地阐述了佛教经论和原始佛教的基本原理,厘清了从佛陀到龙树菩萨所奠定的佛法要旨,奠定了“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大大减轻了当代人学习龙树菩萨原著的困难。他的《中观今论》不但对于“缘起”、“自性”、“空”等基本概念用现代语言作出了明确的表达,而且对于龙树菩萨的“中观”(及缘起论)与当代各种哲学流派的关系以及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作了全面的论述。我从中获益良多。近代以来,佛教的禅定引起了西方人的浓厚兴趣,美国科学家已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入定的禅师的神经活动进行了实验研究。但佛教与自然科学应有更高层次的结合,印顺法师的这两部著作已为之做好了理论准备,并在此意义下预示了佛教在现代社会的重新辉煌。
参考资料:
印顺:《佛法概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
李荣祥:《佛法导论》,(出版社不详),1931。
王小徐:《佛法与科学》,上海佛学书局,1929。
编者附记 作者宣隆佛,北京大学力学系理学博士,原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副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专业副研究员,中国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秘书,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1995年于北京广济寺正式皈依学佛。曾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科学及佛学论文数十篇,其中《我读〈佛法概论〉》一文在美国佛教协会举办的“纪念印顺导师九十寿辰征文比赛”中获第二名。作者现已退休。本文通过对自然科学的若干基本概念的分析,说明佛教核心理论“缘起无自性空”的普遍性、真实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佛法的缘起理论,认清佛法与科学的关系,不无启迪作用。
《从自然科学的例子试述“缘起无自性空”(宣隆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