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要义 第九章 毗婆舍那▪P3

  ..续本文上一页当知法无定相,随缘构集缘非我有,故曰性空。我们应该知道,无常万法并没有固定的样子,都是因缘所集而构成的;缘不是我所本有的,不是我所能主宰的,比如纸并不属于书,这就叫做性空

  

空故非异,万法皆如。因为性空,所以万法都没有区别。故经云:色即是空。四阴亦尔。所以《心经》说“色即是空。”受想行识四阴,也都是空的。如是则何独凡类缘生,亦乃三乘圣果,皆从缘有。如此类推,并非只有凡夫是因缘而生,即使三乘圣人,也都是因缘而有,凡圣无殊,皆同空性。是故经云:佛种从缘起。所以《法华经》说,空性的佛种不离缘起的万法。佛在《华严经》里也说,“佛者觉也,犹如大地能做一切众生依怙”,真佛就是觉性,也就是大空性,这个大空性就像大地一样,不分好坏美丑,能承载一切众生。大地是没有选择的,无论好人坏人它都能承载、安养,无论脏水、净水,它都同样接受,无论小草大树,它都一视同仁。毫无分别的大空性就是我们最完美的生命本质,而上至三乘圣人罗汉、菩萨、佛,下至六道众生,乃至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是缘起而性空的,本质上完全相同,只是因缘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表相而已。

  

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一点,就是大开圆解,对佛法就能很好地理解了,这属于解悟的境界。解悟之后我们不能停在这里,要马上起观照,在行为上落实,而修毗婆舍那,如果不落实到行为上,就谈不上修行了。

  

比如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用缘起性空来观照:首先,观生死轮回,那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其次,看到无我的真相后,就是涅槃。这种无我属于智慧,不是定境里的空境,所以永远不会丢失,永远也不会变化。再次,性空就是不生不灭的真相,有生灭变化的万法都是缘起性空的,它的规律是因缘果报,也就是万法就是空性的起用,中间并没有一个我在用。

  

比如我们用钱买东西,钱和东西都是缘起性空的,我们有缘能赚到钱,有缘才能买到东西,东西可以养活身体,身体依赖买来的东西而存活,同样也是性空的,在这个过程中都是空性随缘起用,并没有一个我可以去控制。如果钱被偷走了,偷盗也是性空的,并不需要去痛苦,这样我们的心就很平静,不会受外相变化的影响和污染,定力和善根都会得以增长。

  

定力增加以后,我们修行就有可能进入禅定。禅定的觉受是很安稳快乐的,也可以开发很多功能,所以凡夫就不愿意从禅定里出来,这也很麻烦。所以我们要观察禅定也是缘起性空的,并非真实的存在,这样就可以再把对禅定的执着破掉,我们才有可能继续进步。

  

如果进一步证体了,分段生死断掉了,我们还要继续观察涅槃也是缘起性空的,并非究竟的实相。我们依靠大开圆解的智慧就能从偏真涅槃里解脱出来,从空入假,进一步修行菩提道,证得空假不二的实相。

  

空性是毫无分别的,凡夫往往因为善恶好坏的分别心太强了,才会产生痛苦烦恼。喜欢的就去追逐,讨厌的就去毁灭,造下了无数恶因,感得很多苦果,被你争我夺、辛苦病难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

  

理解了缘起性空之后,我们就可以摆脱凡夫的状态,把分别心停下来,生活中的这些压力也就空了,无论生命随缘呈现何种果报,其中并没有一个“我”在承受。大乘菩萨之所以能在世间现凡夫相,不遗余力、不求回报、累生累世地救度众生,就是因为他见到了万法的实相。

  

三、法尔如是

  

是以万机丛凑,达之者,则无非道场。色像无边,悟之者,则无非般若。机是机缘。所以万法都是因缘的和合,通达空性的人已经悟到佛教之宗旨,所以处处都是道场,任何相现前,都能对机施教,度化众生。色相之法无量无边,悟到空性的人,色相就瞒不过他的眼睛了,禅宗讲“郁郁黄花皆是佛性,青青翠竹无非般若”。相性不二,故经云:色无边故,当知般若亦无边。所以佛经说,色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应当知道空性的智慧也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无能生,则内智寂寂;了无所了,则外境如如。如寂无差,境智冥一;万累都泯,妙旨存焉。

  

这段话说的是相、性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万法,就是空性、般若。如果没有智慧,就不能了达万法的实相;如果没有万法,智慧也无从生起。见到了万法的实相,智慧就有了;万法的实相,是因为智慧才见到的。因智慧见到万法本空的实相以后,并没有任何一法可了;了达万境的智慧,也并不是境界所生。所以内心的智慧是本寂的,并无一相可寻;外境本来也是空的,只是空性如理如法的显现。如如的万法和寂寂的空性没有任何差别,境智冥然合一;一切向外攀援、追逐的劳累都泯灭了,就见到了中道实相的妙旨。

  

故经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如是则妙旨非知,不知而知矣!所以佛经说,般若是无知而无所不知的。无知是因为空性本寂,无所不知是因为随缘起用,正因为如此,妙旨本来无知,无知却能如法如理而知 。

  般若是自性本具的,不属于知,也不属于不知,但能随缘起用。世间万相都不能离它而独立存在,无非都是我们对境生起智慧的绝好机会,也就是修毗婆舍那的好时机。因为只有对境起用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心有多么的伟大和自由,如果我们能把缘起性空落实在一切相,对一切相都自在无碍,就是成就了大乘的般若智慧。

  

《禅修要义 第九章 毗婆舍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