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要义 第一章 皈依三宝▪P3

  ..续本文上一页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以及外教《圣经》等等,也都用“经”字,所谓“圣人被下之言”为经,就是圣人教化我们的这些语言,都称为“经”,如“经典之作”。因此,经代表真理,是不能被修改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它的存在价值。

  十二是指佛教的十二部经,并不是说佛教只有十二本经书,所谓三藏十二部经典,数量是浩如烟海的,穷其一生也很难读得完,十二是指佛讲法的十二种体裁,是经书的一种归类方式。比如我们讲的文学体裁,有小说、诗歌、议论、记叙等等,佛经的体裁就有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一共十二种,称为十二部。三藏就是经、律、论三大类经书。所以三藏十二部经是佛说教所有经典的统称。

  那么佛说的经典有多少部呢?这个就很难统计了,往往同一本经书就包含好几部,比如每本经书里都有长行,也就是长篇的叙述文字,也有重颂,就是把长行的内容用简单的偈颂概括起来重新说一遍,这是印度文学的一个特点。还有一些无问自说的发起因缘等等,比如《阿弥陀经》。这些都合称为三藏十二部,内容极其广泛、深奥,所以叫甚深。

  非文非字非言诠,这是讲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根本。文字固然是佛经,但佛经并不只是文字,我们要通过经典的文字找到成佛的这条路径,这才是真正的佛经,也叫做法。

  我们要皈依的这个法,是能让我们升华生命的真理。《法华经》说“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从佛口里讲出来的这个法,我们大家依照它来改变自己,升华自己的生命状态,就如同新的生命从法中诞生一样。比如我们以前很不负责任,学了佛法后,我们认识到负责任是生命的一个重要力量,负责任才会活得更踏实,心里才不会空虚,不会抱怨,这样一来,我们的生命就升华为一个负责任的状态了。这个状态就是从法变化而来的,佛法在我们身上起作用了。

  那么佛法的这个作用怎么来的?是从佛经的文字来的吗?是从经典的解释来的吗?都不是,是我们学习了佛法以后,按照佛法去做,佛法才会有作用,不做就没有作用。所以说“非文非字非言诠”,是语言,是解释说明,不是把文字全都背诵下来,天天挂在嘴上,也不是说我们很会解释佛经,佛法就自动能够起作用了。佛法不是用来说的,而是要去修行印证的。

  我们学佛法其实就是学智慧,佛法的智慧称为般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三种,也叫闻、思、修。智慧的第一个阶段都是从学习文字、听闻言诠开始的,这就是闻;第二个阶段就是要用学到的佛法来观照自己的心,如法地思考,把以前错误的认识改正过来,这叫观照般若,也叫思;第三个阶段要把认识到的真理落实在行动中,把错误的行为改变过来,这就叫修,这样才能进入真正的智慧,也就是实相般若。达到实相般若以后,佛法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如法处理事情,包容万物,引导众生学习佛法、离苦得乐,为一切众生服务,我们就成为佛法的化身了。

  因为佛法的本意并不能被文字和语言所障碍,所以就能一音随类皆明了一音就是一种语言、甚至一句话。佛陀讲法时十法界的众生都会听到,所有众生都能同时受到佛法的利益。就如同太阳普照万物一样,万物都能得到阳光的利益,但万物都不能真正地了解太阳;同样,不同法界的众生听法时,会有不同的觉受和认识,大家都觉得能理解佛的意思,其实佛的意思只有成佛了才知道,否则都是错会,至少是不圆满。

  比如我们现在都是凡夫层次,大家听法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修学基础体会到不同的感受,都会受益,读佛经时也觉得能理解佛说的意思。其实层次稍微高一点,你就发现,原来的理解并不正确,如果到了初地菩萨、二地菩萨,觉得以前的理解真是可笑。佛的经典非常深奥,境界非常高,我们可能只懂其中一点点,但这一点点就是我们现有的生命层次能随类明了的内容,就能让我们现有的生命层次得到升华,变化我们的气质,升华以后我们又可以对同一本佛经有新的理解,这个理解又让我们再进一步升华……直至解脱成佛。

  所以佛法是非文非字非言诠的,这样的法才极具生命力,能让不同的众生在不同的时期都会得到不同的受益,而它永远是一音,永恒不变。佛法是终极的真理,这就是皈依法的重要性所在。

  三、皈依僧宝

  清淨诸贤圣称为僧,出家的佛弟子称为清净和合众。诸贤圣要求就高了,大乘佛法里所谓三贤四圣,贤位、圣位是有差别的。破掉见惑才能称为贤,贤共有三个果位,分别要破掉见惑、思惑、尘沙惑,称为三贤。菩萨四十个果位里,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个位次称为贤人。如果我们大家在理念上、道理上已经感受到无我了,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是贤人,而不是凡人了。破一品无明、彻底见到佛性,才能称为“圣”,才算登地的菩萨。我们要稽首皈依的就是这样的贤圣僧,也就是要向他们看齐,把我执、我见去掉。

  十方和合应真僧十方是指十方世界,所有的清净和合大众,应真僧是指证得罗汉果位的僧人,见思二惑破完称为应真,就是“应化真寂”。罗汉位的圣人已证得涅槃的真体,见到了生命的真相,也就是万法内在的本质他已经看到了,但他还在这个世界生活,“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着众生的根基来应化、教化我们,让我们都感受得到佛法的好处,这叫应真僧

  执持禁戒无有违,这是第三种僧,就是凡夫僧。第一种是贤圣的菩萨,第二种是十方的罗汉,第三种就是清净的出家人。执持禁戒无有违,就是持戒清净的意思,虽然是凡夫,但是戒律严谨,因此也是我们修学的榜样。振锡携瓶利含识,锡杖代表戒法的庄严,瓶也代表守戒,比如出家人都有滤水瓶,喝水时要过滤一下,不要误伤到小虫,非常慈悲;锡杖代表智慧和无畏,也是代表法义,就是僧人看到众生有苦难,随时可以用佛法去救拔他们。含识就是众生、有情,就是有妄想分别的众生,分别心没有被转化为智慧,都叫含识

  所以真正的僧宝是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在世间会有三种显现,第一是贤圣僧,也就是大乘的菩萨僧,第二是二乘的罗汉僧,第三就是持戒的凡夫僧,这三种僧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

  佛、法、僧三宝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佛是彼岸的明灯,法是舟船,僧是领航人,我们想度过生死苦海,这三者缺一不可;或者说佛是医王、法是药方、僧是看护,我们想治好病,也要有这三方共同的护佑;佛代表自性觉,法代表自性正,僧代表自性清净,佛、法、僧代表自性,是不能拆开的,所以才合称为“三宝”。

  我们皈依三宝,就要对外在的佛像、经书和出家人,以及内在的觉、正、净,都要生起至高无上的皈依感,内心生起一种安稳、清净的感觉,这种心态是很重要的修行基础。有了这种皈依感之后,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甚至山河大地都在给我们讲经说法,那我们还能不成就吗?

  释迦佛在过去世修行时名为雪上童子,曾遇到一个罗刹,对雪山童子说半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雪山童子请他说全偈,罗刹说:“我快饿死了,你如果能够让我把你吃了,我就为你说。”雪山童子马上答应了,于是罗刹又说了下半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雪山童子听完很法喜,就让罗刹吃掉自己。其实罗刹是帝释天变化来试验雪上童子的,所以并没有真把雪山童子吃掉,但这个故事就是雪山童子至心皈依三宝的表现。如果换作我们,就会选择考虑一下了,“我凭什么要听一个罗刹说法呢?他自己还吃人呢!”那我们的皈依就不清净,没有达到至心。雪山童子早就成佛了,还教给了我们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却还在这里轮回,这就是没有至诚皈依造成的。

  我这样说,有人会不服气,因为大家觉得自己皈依三宝的时候都很真诚的,也都稽首了。可我们稽首的时候是不是至心呢?至心就是趋向于一心,还不是真正的一心。一心的力量非常大,可以心想事成。凡夫心就不行了,力量很弱,因为凡夫做事的特点就是三心二意的。二意就是意识分别,意识心一动,分别就出来了,这个好,那个不好,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等等,这就是凡夫的境界,有阴阳相对的二意;意识一分别,也不明白为什么,反正好的就拼命去贪,坏的就起憎恨,三心——贪嗔痴,就起来了,所以中国的语言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刚开始皈依,肯定也会三心二意,比如心里首先会对师父有个评价,这个师父好,那个师父不行,我供养这个师父的,不供养那个师父等等。对法门也一样,什么净土宗好啊、禅宗高啊……常常会比来比去,然后诋毁其它法门。对佛菩萨呢?念了阿弥陀佛,不够,还要念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都要念,如果不念,佛就不保佑了……大家可以仔细检讨一下,看自己皈依后是否还有这些想法呢?如果有,那就是三心二意,不是至心皈依,就很难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还需要按照永嘉大师的皈依要求逐条去对照、去落实,把基础打牢。如果能达到至心皈依,那我们很快就会明白佛陀所言的真实不虚,就会得到佛法的无穷利益了。

  

  

《禅修要义 第一章 皈依三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