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归直指•疑问指南(第一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如果说极乐和娑婆两处都无所舍,那就是执著常见。

  我们要知道,如果认为两处都没有什么舍的,就堕在常的边上。如果认为两处都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取的,就又堕入相反的断的边上。其实,生而无生,无生而生,才是第一义谛。比如,正当你从东往西去时,真有所谓“去”的实体吗?是谁去呢?分析到微细处,只有刹那刹那的生灭,并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从东往西边走?有的只是刹那刹那地显现。再往刹那上观察,连刹那也不可得,哪里有实有的“去”呢?所以,这是去而无去,生而无生,并不是以不去为无去,以不生为无生。

  如果硬要执著这是无生,所以我不能去西方。那我问你:米饭也是无生的,你为什么要取来吃呢?衣服也是无生的,你为什么要取来穿呢?你为什么天天要从东边走到西边,从上边走到下边呢?是不是要像石头一样不动,才是无生呢?如果你认为两处我都不舍,硬要不舍,不是又堕另外一边上吗?实际上,尽管吃饭,而不著吃饭;尽管穿衣,而不著穿衣;尽管东行西走,而不著东行西走的相,才是从容中道,契合无生的妙体。硬压着一定不能取或者硬执著一定不能舍,不是自己没事找事地瞎执著吗?

  【《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故虽炽然往生,不碍无生之理。】

  《维摩诘经》上说:虽然知道诸佛的国土和众生都是自性空的,却常常修持净土、教化众生。(前一句是说空,后一句是说有,空和有本来是不二的。有而不有,空而不空,才是中道。)

  《华严经》也有一段说:“菩萨了达自身和众生本来寂灭,而勤修福德、智慧,无有厌足;于诸境界,永离贪欲,而时常乐于瞻视、供奉诸佛的色相;了知诸佛的国土都如虚空,而常庄严佛刹。以这个缘故,菩萨乐于修持净土。”这就是不落常边、也不落断边的中道妙行。所以尽管炽燃往生,也不障碍无生之理。只要了达生的体不可得,就是真无生,并不是离开生而说无生。

  【至于“心净佛土净”之说,有理有事。若言乎理,何见求生者之心必非净,而不求生者之心反为净耶?若言乎事,与其净此心常居五浊恶世,何如净此心以居极乐莲邦耶?况居浊世者之求净而不净,在莲邦者之不求净而自净耶?】

  至于“心净佛土净”的说法,有从理上解释,有从事上解释(理是理体,事是事相,理和事就是本体和现象)。从理体上说,何以见得求生者的心就不清净,而不求生者的心就反而清净呢?比如,坐着不动是清净,走动就不清净吗?从体上说,东行西走、语默动静,都是清净!不能说端坐沉默是清净,动作言谈就不清净。实际上,一切诸法本来远离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等的戏论边,理上本来清净。

  如果说到事相,与其净此心常住在五浊恶世,不如净此心住在极乐世界。况且,住在浊世,求清净而不得清净(因为浊世都是染污的境缘,让心不由自主地颠倒、迷乱,堕在惑、业、苦的杂染当中。),而在极乐世界,不求清净而自得清净(因为净土都是清净的境缘,让心不起烦恼。)。

  第三疑

  【问:十方诸佛土,功德皆平等,何不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而乃偏求一佛净土耶?】

  问:十方诸佛的净土,在功德上平等无别,为什么不普念一切佛土的功德,往生一切诸佛的净土,而专门求生阿弥陀一佛的净土呢?

  回答分二:一、专心一处、易成三昧;二、念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土即生一切土。

  一、专心一处、易成三昧

  【答:诸佛净土,固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心一处,三昧难成。故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

  答:诸佛的净土固然是平等的,但众生的根性钝劣,心不清净、散乱的人占多数,如果不专心地缘念一处,三昧就难以成就。以此原因,专念阿弥陀一佛,就是所谓的“一相三昧”。

  用“太阳光聚焦”的比喻来说明,当放大镜把太阳放射的光线集中聚焦在一个点上时,这个点的温度就会极剧上升,能把纸张点燃;如果不聚焦,光线发散地照在纸上,就没办法燃烧。原因是太阳的光线照在很多处,分散了能量,不能快速升温。类似地,集中心力缘在一处,就容易成就三昧;而缘很多境,心在散漫中,就难以成就三昧。

  普通凡夫的心本来就很散乱,只有让他的心系在一个缘上,才能让心止住。这样集中心力,缘念一佛的净土,心就容易成熟。总的念一切佛,缘境宽了,心力分散了,就不容易成功。

  《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即得三昧。”智者大师说:“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

  【《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易得往生。””】

  《随愿往生经》中,普广菩萨请问佛:十方都有净土,世尊为什么偏向于赞叹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专门送众生往生呢?

  佛告诉普广:这里南赡部洲的众生,多数是内心污浊、散乱的,为此,我专门赞叹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让众生专心地缘一个境,容易得到往生。

  二、念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土即生一切土

  【《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

  《华严经》中说:一切诸佛的身,就是一佛的身,就好像十五天上清净的满月,普遍地映现在一切水中。

  这里,“天上的本月”比喻法身;“水里的月影”比喻众生心前显现的佛色身的影像;“天月应一切水而现影像”比喻法身应一切众生的心而现色身,像释迦、弥陀、观音、文殊等等;“一切水里映现的月影,实际是天上同一个月亮的影子,本月没有两个”,比喻一切众生心前显现的释迦、弥陀、观音、文殊等的种种色身,实际是同一法身的影子,法身没有两个。所以说“念一佛即念一切佛”,因为一切色身佛的本体就是法身,念一佛实际是念佛的法身,也就是念一切佛。通常说:“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法界藏身也就是一切佛的本体。

  再者,西方一土是从阿弥陀佛的法身智慧中所流现的。《往生论》中说,一切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统统摄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是周遍的常寂光土,一切土都是从此流现的,一切土都在其中,所以,生一土即是生一切土。比如,极乐世界的一尘一毛,举体就是佛的法身,在里面能现一切刹土。

  【故知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一净土,无异生一切净土也。】

  因此知道“念阿弥陀一佛,就是念一切佛”;“生西方一土,无异于生一切土”。

  《文殊般若经》中,佛告诉文殊菩萨:“想入于“一行三昧”的修行者,应当安住在空闲处,舍去种种杂念,不取相貌,心系在一佛上,专称佛的名号,端正身体,面向佛所在的方位。能对一佛的名号念念相续,就在这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和念无量佛的功德无二。”

  小结:

  偏求一佛净土的原因:普通凡夫的内心散乱、污浊,只有心系在一个所缘上,才容易成就三昧、容易往生。而按照这样进入,结果达到的是念一切佛、生一切土。由于方法契合根机,效果又彻底圆满,所以偏求阿弥陀佛的净土。

  第四疑

  【问:十方佛土,无量无边,随念一佛,皆得往生,何为偏念阿弥陀佛?】

  问:十方世界有无量的佛土,随念其中的一佛都能往生,为什么偏念阿弥陀一佛呢?

  【答:有三因缘:】

  答:偏念有三个原因:一、阿弥陀佛和娑婆世界有缘;二、本师释迦如来殷勤指示;三、十方诸佛都作证明。

  【一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有缘故。无量劫前,发四十八种誓愿,皆欲接引念佛众生故。今娑婆世界人,信口念佛,必称阿弥陀。】

  第一个原因:阿弥陀佛和娑婆世界有缘。举两个现象来说明:第一、阿弥陀佛在无量劫前就发了四十八种誓愿,每一愿都是想接引念佛众生。以这个缘故,如今娑婆世界的人,信口念佛,不念别的佛,必定念阿弥陀佛。

  多数人开口念佛时,不会念阿弥陀佛以外的无量无边的佛。在生病做手术时,在坐飞机时,在车辆经过悬崖上时,在深夜独自走在偏僻处时,人们意识到有危险,信口就念出阿弥陀佛,心里就祈祷阿弥陀佛。

  这时他不会想:“这么多的佛,我选择哪一尊来念?”不假思索,脱口就念“阿弥陀佛”。可见阿弥陀佛名号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已经和自身浑然成为一体。这是弥陀信仰深深扎根在娑婆世界众生心里的证明,没有扎根,是不会信口而出的;而且,人们心里对阿弥陀佛有深深的信赖,不然即使知道名字也不会称念。

  这就知道娑婆世界的无量众生都和阿弥陀佛有极深的因缘。在最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阿弥陀佛!

  再看原文上说:“无量劫前,发四十八种誓愿,皆欲接引念佛众生故”,这是指示娑婆世界的众生和佛有非常久远、甚深的因缘。佛在无量劫前发四十八愿时,就从心里发出了慈悲之光,念念普照娑婆世界众生的心,众生的心也像向日葵朝向太阳一样,归投于佛,接受佛光的摄受。这样一世一世积累下来,积淀成深深的信赖,结成极深的缘分。所以关键时刻不必思索,随口就念“阿弥陀佛”。

  【将来众生福薄,法欲灭时,诸经皆去,独有《阿弥陀佛经》,迟去百年,非其验何?】

  二、未来众生福德浅薄、佛法快灭尽的时期,一切佛经都隐没不见,只有《阿弥陀经》还住在世上一百年,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这些不是与佛有缘的证明吗?

  请想一下:在正法欲灭的时期,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隐没了,唯独《阿弥陀经》最后住世百年,这是什么原因?

  就是因为和众生还有因缘,才迟去一百年。佛出世,不论说哪部法,不论这部法将来弘传到哪里,在什么时期兴起,能住世多少年……,一切都是由因缘决定的,不是偶然的、无因的。

  表面看来,只是一本不厚的经书,在末法的最后一百年里还留在世间,其它佛经一个字也看不到。内在的涵义是:末法最后阶段的众生还能信受、修持这个法,还能靠这个法得到度脱。

  要知道,那时候的众生是非常浊恶的。尽管浊恶,他还能信受《阿弥陀经》、还能修持念佛法门,这就证明非常有缘。其他的法,已经信受不了、修持不了,没有了缘分,也就相继隐没了。就像传统的很多医学、方术,找不到能传的人、能掌握的人,逐渐就失传了。佛法也是类似的,没有因缘,就自然隐没。一切都是缘起,没有半点是偶然的、是凭个人意志能主宰的。

  这就知道阿弥陀佛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特别有缘,和末法浊恶的众生尤其有缘。

  【一因本师释迦如来指示故。三藏十二部经,所说甚广,独有持名一法,不念他佛,但念阿弥陀。苟非至切至要,胡为再四谆谆?】

  第二个原因:本师释迦如来殷勤地指示我们偏念阿弥陀佛。

  佛演说的三藏十二部经所说的法门非常广大,在广大的法门当中,唯独宣说持名这一法时,很多次一再地殷勤劝导但念阿弥陀佛,如果这不是最切合、最重要的,佛为什么殷勤地教导众生专念阿弥陀佛呢?

  所谓“至切至要”,“切”是指切合众生的病情;“要”是指重要,没有它,无量众生就不能即生得解脱;“再四”就是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经》等几十部经里,不厌其烦地说;“谆谆”就是非常殷切地教导。比如,《阿弥陀经》上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佛说:我是现量见到了这个利益,才说这个话的。众生听到我这样说,就应当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又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又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佛就像一位大医王,在他的药铺里,有八万四千种药。他总是根据众生的病情施予不同的药。在众多的药物中,独独拈出一贴包治百病的阿伽陀药,一再嘱咐病人要服用。经常说:你们要吃这副药,吃了有大利益。这副药就是特异的西方净土法门。

  为什么佛要经常这样强调呢?因为佛了解这副药适合这个世界众生的病情,能起到起死回生的疗效。

  佛现量照见这个世界的人跟阿弥陀佛生生世世不知道结了多少因缘,佛也同样知道阿弥陀佛的愿海、名号和他所成就的净土有多么不可思议的功德。佛也一定知道这个世界的无数众生,应当在十方无量诸佛当中选择偏念阿弥陀佛,这样念一定有效,一定得到度脱。所以才一再地劝导指示。

  我们是佛的弟子,相信佛一定是以遍知的智慧和最大的慈悲在为我们选择道路,相信这种选择是准确的、合适的,所以应该遵从本师的教导,偏念阿弥陀佛。

  【一因十方诸佛,皆作证明故。盖净土法门,系难信之法,故世尊每说阿弥陀佛,即有十方如来,共作证明,以见不可不信。】

  第三个原因:十方恒沙诸佛共同作证。

  净土法门属于世间极难信的法门,所以世尊每当宣说阿弥陀佛的法门时,就有东、西、南、北、上、下、四隅这十方当中的恒河沙数诸佛,共同从口中吐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来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之力,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可见这是不可不信的。

  净土法门有种种不可思议,比如:五逆十恶凭十念就能往生,顿超生死;凡夫往生,不断烦恼而得涅槃分;往生之后就都得到不退转;在西方一土中,横具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常寂光四种净土;持一佛名,就为诸佛护念,不异于持一切佛名等等。这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大悲愿力所致,世间人没办法思维、测知,所以是世间难信之法。

  因此,释迦佛在宣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时,十方恒沙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来证明。一般人连续三生不说妄语,舌头吐出来能覆住脸部,而现在十方诸佛所吐出的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广长舌相,这就证明诸佛不会说半句妄语,诸佛可以作证:释迦佛所说的西方净土法门,绝对句句真实。由于诸佛都出广长舌证明“这样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我们应当偏念阿弥陀佛。

  【然则欲修净业者,安得不专念弥陀哉?】

  既然我们和阿弥陀佛特别有缘,本师释迦佛又一再殷勤地指示,十方如来又共同出广长舌相来作证明,我们想修净业的人,怎么能不专念阿弥陀佛呢?

  

  

《西归直指•疑问指南(第一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