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慧是道,并说出道的比喻。
4、以理成立本论所诠的道次第决定,并说出次第决定的比喻。
5、从多方面解释“广”的涵义。
造论支分
1、敬礼尊重妙音!
(1)解释“尊重”和“妙音”的涵义。
(2)何故宗喀巴大师在造论一开始敬礼文殊本尊?
2、从因、作用及体性三方面解释如下颂义。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3、按照以下颂文回答问题: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
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辨教义力,
故离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
见已释此大车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1)在宗喀巴大师时代,修行人存在的四种过失是哪些?
(2)“圆满教要胜教授的智者欢喜之道”是指什么?何故说它是圆满、教要、殊胜教授?
(3)为何宗喀巴大师在立誓造本论时心意遍勇喜?
4、按照以下颂文回答问题:
诸有偏执暗未覆,具辨善恶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诸具善者专励听。
(1)具足何种德相才是颂中所说的“具善者”?
(2)何故具足如是德相才成为闻受道次第教授的法器?
5、说说那兰陀寺和戒香寺的讲论方式,并回答:为何戒香寺的讲论承许前三种为最初关要?
真实论义
1、在讲论一开始,开示造论者殊胜及其法殊胜有何必要?
2、本论所说的教授为何种教授?
3、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1)何为圣教的体性?
(2)怎样是通达一切圣教无违?
(3)解释颂义:
① 如自定欲令,他发决定故,
诸智者恒应,善趣无谬误。
② 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
(4)以理成立:菩萨为求圆满利他,必须学习一切圣教,并以比喻说明。
(5)以理成立:从自利的角度,一切佛语都统摄在成佛大乘道的支分中。
(6)以教理破斥以下立论:
虽然入波罗蜜多大乘需要劣乘法藏所说诸道,但对于入金刚乘者,波罗蜜多诸道则非共同,以道不顺故。
(7)“不通达一切圣教无违”将产生何种过患?
(8)对于初学者而言,佛语圣教广大无边,一时无法圆满修习,对此应如何处理?
(9)解释仲敦巴仁波切所说“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这句话的涵义,并回答:如何才能逐渐做到以四方道摄持一切佛语?
(10)为何说本论所述道次第教授具足通达圣教无违的殊胜性?
4、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1)为何说一切圣言都是殊胜教授?
(2)诸大车造论与教授有何必要?
(3)清净教授必定具有何种作用?不清净教授又如何?
(4)执著经论并非开示修心内义的教授将产生何种过患?
(5)学人应以何种心态寻求诸佛菩萨经论中的殊胜教授?应当避免何种邪思惟?
(6)解释修宝喇嘛所说:“阿底峡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一语的涵义。由思维此语,你获得了何种启发?
(7)学人不了知经论为指示修行的教授,将产生何种过患?
(8)从教证二法的角度以正理成立经论是指示修行的教授。
(9)为何说在此道次第的教授中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
(10)听闻后若不作舍修和举修将产生何种过患?
5、极大恶行自行消灭:
(1)为何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都是开示成佛的方便”?
(2)在论文“虽起谤法总有多门,前说此门极为重大”中所说的“此门”是指哪一门?
(3)为何说谤法罪业超过五无间罪?
(4)《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而本论却说小乘法为成佛的方便,二者是否相违?为什么?
(5)若分别大乘为殊胜乘、小乘是低劣乘,是否成为谤法恶业?为什么?
(6)为何说本论教授具有极大恶行自行消灭的殊胜性?
如何讲闻
1、从闻法能成就戒定慧三学的角度,解释如下颂义:
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
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2、说出以下颂中比喻所表达的意义。
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
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
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
3、如何作五种想(珍宝想、眼目想、光明想、大胜利想、无罪想)而正听闻?
4、如何按照《菩萨地》所说而正听闻?
5、解释颂义:
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
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
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
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6、何为法器三过?具体说明。
7、为何说“善谛听闻,意思念之”是三过的对治?
8、解释《菩萨地》所说:“希于遍知,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听闻。”的涵义,并说明其为何是三过的对治?
9、从哪一角度说闻法者是病人?如何是于自身安住如病想?
10、如何是于法师安住如医想?如何是于教诫作药品想?
11、从正反面阐述闻法时于自己做病人想极为切要。
12、如何是殷重修?如何是于殷重修起疗病想?
13、依据《听闻集》所说,阐述学人闻法达到圆满的标准。
14、解释颂义:
(1)若喜圣者所说法,身语如之起正行,
是等具忍友伴喜,根护得闻知彼岸。
(2)如有处居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
自己失坏殷重修,此是爱著言说过。
15、什么是于如来所住善士想?什么是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16、如何从自身做起而令正法久住?
17、如何是“正为抉择自身而闻法”?为什么应当“正为抉择自身而闻法”?
18、具足何种条件的说法才有大利益?
19、解释《劝发增上意乐经》所说的二十种法施利益。
20、解答有关说法意乐和加行的问题:
(1)法师说法时应安住哪五种想?应断除哪六种过?
(2)法师说法时应做哪些加行?
21、于何等境应说法,于何等境不应说法?
22、说明讲闻完结时法师与学人共作的轨理。
23、依于道次第的讲轨讲闻,将获得何种利益?反之将产生何种过患?
亲近善知识
1、以教理成立“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解释“住性”和“善知识”的涵义。
2、在道次第传授中所要求的善知识是指哪种善知识?
3、为什么善知识需具足“调伏”、“静”、“近静”三种德相?
4、解释“调伏”、“寂静”、“近静”所表达的涵义。
5、解释颂义:
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
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
6、“通达实性”和“近寂静”有何差别?
7、为何学人所依止的善知识应具有“德增上”这一德相?
8、(1)为什么善知识应具的摄他功德都只围绕说法方面安立?
(2)按照四谛解释颂义:
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
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3)解释《大乘庄严经论》颂中“善巧说”、“悲愍”、“具精勤”及“远离厌患”的涵义。
9、如何划分上中下三种种类的善知识?
10、(1)什么是正直、具慧和希求?
(2)为何能依止的学者需具足正住、具慧、希求三种德相?
11、善知识仲敦巴和桑朴瓦的依师方式,以何种为好?
12、论述华严九心各自的体相。此九心可归纳为哪四类?
13、何故说修持信心极为重要?
14、为什么应对阿阇黎做佛想?
15、特意执取师长的功德而思惟能起到何种利益?
16、“随念善知识的恩德”有何必要?
17、说出以加…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