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祖师禅与分灯禅——兼论中国禅与日本禅

  祖师禅与分灯禅——兼论中国禅与日本禅

  赖永海

  [内容提要) 本文对禅宗前后期的禅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前期祖师禅的思想特点是注重心性、强调“道由心悟”;后期之分灯禅则崇尚自然,主张随缘任运、无证无修。造成这两种禅法歧义的主要原因是,祖师禅以当前现实之人心为佛性;分灯禅则以恒常遍在的“真心”为佛性。从思想文化背景说,祖师禅主要受儒家心性理论的影响;而影响分灯禅的则主要是老庄崇尚自然的学说。文章还对中国禅与日本禅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日本禅所承继发扬的是分灯禅崇尚自然的禅法;这与深受儒家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于近现代重新崛起的中国的“人生佛教”颇多异趣。

  近几年来,谈禅者日多,这是件好事。但禅禅有别:中国禅与印度禅不同,日本禅与中国禅也有区别,般若禅与小乘禅不同,禅宗之禅与般若禅也有区别。就禅宗说,大而言之,有如来禅、祖师禅、分灯禅;细分更有牛头禅、石头禅、洪州禅等。因此,不可笼而统之,一概而论。本文拟对祖师禅与分灯禅做一个粗线条的比较研究,顺对中国禅与日本禅之关系作一些剖析。

  一

  祖师禅,语出《景德传灯录》。据《传灯录》卷十一“仰山慧寂禅师””章及《五灯会元》卷九“香严智闲禅师”章载:

  仰山问香严智闲:“师弟近日见处如何

  ”香严

  曰:““某甲卒说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

  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

  无”。仰山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后香

  严复作一偈,曰:“我有一机,瞬目似伊,若还不识,

  问取沙弥。””仰山听后,方首肯曰:“且喜闲师弟会祖

  师禅也。”

  对于禅宗史上此一如来禅、祖师禅之谈,近代僧人太虚法师曾释之曰:

  如来禅与祖师禅相差之点,究在何处

  大家可

  以考究一下。……所谓“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

  贫”,这是道出修证的阶级;而所谓“若还不识,问取

  沙弥”,这指明了本来现成,当下即是。所以如来禅

  是落功勋渐次的,祖师禅是顿悟本然的。(《太虚大

  师全书·法藏》第617页)

  仰山与香严之问答和太虚法师的诠释,至少告诉我们一点,即所谓“祖师禅”,乃是一种不落阶渐之顿悟禅法。

  从禅宗史上看,倡不落阶渐顿悟法门的,是六祖慧能及其所创立南宗。南宗与北宗的一个重要分野,就是修行方法上的主顿或主渐。北宗的特点是“拂尘看净、方便通经”,即借助经教通过种种方便渐次修行;南宗的特点是“教外别传”、“直指见性”,主张以心传心、顿悟见性。南宗经过神会“不惜身命”的护持弘扬,后来成为中国禅宗之正统,其所提倡的顿悟法门也由慧能后学的进一步阐扬发挥,而成为禅宗的主要修行方法。

  南宗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夸大顿悟的作用,进而把顿悟推到极至,认为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慧海:《顿悟人道要门论》)如同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一到极端就要发生变化一样,南宗的修行方法至马祖道一之后,又为之一变,开始出现一种由直指心源、顿悟见性向随缘任运、无证无修方向发展的倾向。例如,马祖就说: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

  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

  常心

  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

  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景德传灯录》卷二八。

  (《大正藏》第51卷,第440页)

  马祖此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为后学大开了方便之门,其弟子怀海便进一步说:“有修有证,……是不了语;无修无证,……是了义教语。”(《古尊宿语录》卷一)把一切修证看成是方便设施,把无修无证看成是究竟、了义。怀海弟子希运更倡“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宛陵录》)“当体便是,运念即乖”,(《钟陵录》)认为“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宛陵录》)至于从怀海门下分出的沩山灵佑仰山慧寂和希运弟子临济义玄等,就越走越远,进入了以参公案、逗机锋为标帜的“分灯禅”了。

  慧能后学的另一系统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也在另一条路上把顿悟禅法不断推向前进。

  与洪州禅相类似,石头禅自天皇道悟、药山惟俨以后,也出现提倡任性逍遥、不讲任何修证的倾向。药山曾以一句“云在天,水在瓶“闻名于禅宗史;天皇道悟更提倡“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丹霞禅师主张“性自天然,不假雕琢”,以“天然”为号,以“烧佛”出名。潮州大颠则是“扬目瞬眉、一任风颠;语默动静,妙阐幽玄”。由这一系发展出来的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和云门文偃、法眼文益等,更是要把佛“一棒打杀给狗子吃,却图天下太平”。

  中国之禅,还有一系原来不甚为人重视,近几年来有些学者(如印顺)经过研究,认为此系禅法非同寻常,不可小视,它才是中国禅的根源所在——这就是牛头法融所创立的牛头禅。印顺在《中国禅宗史》中曾经指出:

  印度禅蜕变为中国禅宗——中华禅,胡适以为

  是神会。其实,不但不是神会,也不是慧能。中华禅

  的根源,中华禅的建立者,是牛头。应该说,是“东夏

  之达摩”——法融。(印顺:《中国禅宗史》第128页)

  这里不想对胡适和印顺的说法多加评论,而拟探讨一下牛头禅对后来“分灯禅”的影响。

  牛头禅的根本思想,是“虚空为道本”、“忘情以为修”。或曰:“无心合道”、“无心用功”。按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的诠释:

  牛头宗意者,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

  非今始空。……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

  忘则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

  (《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一五函,第五册)

  此谓大道本虚空,诸法如梦幻,一切诸苦皆由情识所系,如能忘情丧己,本来无事,则个个原来是佛。按照这种思想,一切修证无疑都是多此一举,枉费心机。《景德传灯录》道信传给法融的”法要“就是”任心自在,莫作观行,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景德传灯录》卷四)这种思想与祖师禅的”道由心悟”颇多异趣,而与分灯禅之无证无修的思想更接近。实际上,从思想渊源说,超佛越祖之分灯禅,并非完全出自慧能的祖师禅,而在相当程度上是吸收了牛头禅的思想。

  所谓分灯禅,主要指五祖分灯后的禅法。此种禅法的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略有语及的,在修行方法上主张无修无证,提倡随缘任运、纯任自然。禅宗分灯后之五家,虽然在宗风上略有差别,如宋、元时代的禅师评五家宗风曰:临济痛快,沩仰谨严,曹洞细密,云门高古,法眼详明(引自惟则《宗乘要义》);又,杨歧五祖法演也说:临济如“五逆闻雷”(显其警绝),云门如“红旗闪烁”(显其微露),沩仰如“断碑横古路”(显其深奥),曹洞如“驰书不到家”(显其回头),法眼如“巡人犯夜”(显其隐微),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强调性自天然,不加造作,提倡纯任自然、无证无修。例如,临济义玄就主张“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并说:“看经看教,皆是造业”,要人们“不看经”、“不学禅”,“总教伊成佛作祖去。”(《古尊宿语录》卷五);沩山灵佑也主张不假修证,并说:“修与不修,是两头话”。百丈怀海评其禅风曰:“放出沩山水牯牛,无人坚执鼻绳头,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长庆大安禅师“在沩山三十来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五灯会元》卷四)沩山弟子香严智闲也是因掘地击竹,豁然得悟,他曾因此作一偈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景德传灯录》卷一一)福州灵云志勤禅师也曾在沩山门下因见桃花而悟道,并作一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几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景德传灯录》卷一一)至于洞山禅,更是“出入于洪州、石头,近于牛头而又进一步发展”。·(印顺:《中国禅宗史》第4凹页)洞山良价曾依牛头法融的“无心合道”作一偈曰:“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欲识个中意,一老一不老!”此谓道体·无所不在,亦遍身心,人无须用心,自然合于道。这实际上是牛头“无心合道”、“无心用功”思想的再版;云门宗文偈禅师更欲一棒把佛打杀给狗子吃闻名,这种呵佛骂祖的作风与当时盛行的主张纯任自然,强调做本源自性天真佛的思想是一致的。因为既然佛是每个人本白天然的,因此任何读经修行、求佛求祖,都是自寻束缚、枉受辛苦。正是基于这一思想,五祖分灯后的禅宗,常常在提倡绝学无为同时,出现了许多呵佛骂祖,甚至于“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现象。

  总之,五祖分灯后的禅门各宗,虽然具体宗风上各有特点,但由于它们同属禅宗,且同属分灯禅,故各宗之间多有共同点,用元代中峰明本禅师的话说:“所谓五家宗派者,五家其人,非五其道。”(《天日中峰和尚广录》明本还认为,禅门五宗,“亦非宗旨不同,特大同而小异”。同者,即同是“少室之一灯”;异者,即”语言机境之偶异”。天如惟则禅师也指出:“五家宗派,盛衰不齐,盖由师家机用死活之不等耳。”(《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卷二)如此谈五宗的异同,现代的学人有时不太容易理解,实际上,各宗之异,只是在教学方法上略有不同,亦即在启发学人开悟的方法上略有不同,如,或棒打,或吆喝,或答非所问等等。

  至此,我们不妨把前后期禅宗的修行方法做一个简略的比较:前期以慧能为代表的祖师禅禅法,最注重的是“道由心悟”,强调“直指心源、顿悟见性”。此中最关键的是…

《祖师禅与分灯禅——兼论中国禅与日本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