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史略览与佛法概观

  佛史略览与佛法概观

  赖永海

  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有趣的是,世界上有不少学者、甚至有许多佛教徒自身不承认佛教是一种宗教,而认为佛教是一种伦理学或哲学。这种看法的主要根据是,举凡宗教,都建立在对人格神信仰的基础之上,佛教不注重信仰,又否定人格神的存在,因此佛教不是宗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佛教确实在一些根本点上区别于其他宗教:首先它不像别的宗教那样纯靠信仰,而更注重“智慧”,强调“慧解脱”,所谓“大彻大悟”者是;其次,佛教是在反对婆罗门教的过程中创立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否定创世主,否定绝对人格神的存在,而提倡“缘起”理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起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实体。这种理论的逻辑发展,不但否定了创世主,而且否定了一切具有超自然实体性的神灵,因此,佛教被相当一部分人视为无神论。这种情况确实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些念头:究竟什么是佛教

  它是不是一种宗教

  如果是一种宗教,它与一般宗教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它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教义是什么

  它的历史发展如何

  等等。

  毫无疑问,这一连串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清楚的,我们还是观流溯源,从佛教的源头说起,从佛教产生的时代说起。

  一、婆罗门教与沙门思潮

  佛教产生于印度,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这一点人所共知,无须赘述。但是,释迦牟尼是在什么情况下以及怎样创立佛教的,这则是一个必须综合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诸多学科才能讲清楚的复杂问题。

  据有关史料记载,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印度正处于种姓奴隶制时期。这一时期印度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列国纷争、诸侯称雄、阶级斗争十分激烈、民族矛盾极端尖锐。在公元前三千至二千年间由中亚进入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向东迁移至恒河、朱木那河流域之后,继续对原住居民进行各种形式的压迫,绝大多数土著居民沦为种族的奴隶。为了维护雅利安人的统治,雅利安人实行了严格的种姓制度,把全体社会成员分成四个种姓:第一种姓,僧侣或祭司,称为“婆罗门”,是当时社会知识的垄断者和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被誉为“人间之神”;第二种姓,武士和军事贵族,称为“刹帝利”,是当时世俗王权的主要支柱;第三种姓,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称为“吠舍”,是当时社会的生产者阶级;第四种姓,雇佣劳动者和奴隶,称为“首陀罗”,主要从事奴仆、差役等低贱的工作。婆罗门和刹帝利是当时宗教界和世俗社会的统治阶级,吠舍和首陀罗是当时社会的劳动者阶级,前者对后者实行残酷的奴隶制统治。婆罗门教宣称,婆罗门是从梵天的口中生出的,刹帝利是从梵天的肩上生出的,吠舍是从梵天的膝上生出的,首陀罗是从梵天的脚上生出的,所以,他们天生的有尊卑贵贱之分。 《摩奴法典》规定:“不应当把任何忠告、任何残肴、任何献神的食品给予首陀罗”;《爱达罗氏梵书》将首陀罗描写成“可以随意驱逐、随意残杀”的役仆;当时的法典规定,杀死婆罗门要处以极刑,杀死首陀罗则如同杀死牲畜一般。残酷的阶级压迫把劳动者阶级推到苦难的深渊,为了生存,他们多次举行起义、进行斗争,虽因力量悬殊而屡遭失败,但却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另一方面,统治者内部也矛盾重重,特别是刹帝利不满“婆罗门种姓第一”的规定和婆罗门至高无上的地位,经常与婆罗门发生矛盾和斗争。同时,婆罗门、刹帝利内部也争权夺利、明争暗斗,整个社会处于尖锐的矛盾和急剧的动荡之中,各阶级、各阶层的人都惶惶不可终日,常有朝不保夕之感,许多人看到人生之前途险恶,纷纷进入山林,寻求解脱的良方,由之出现了许多“沙门”。

  在意识形态方面,随着对婆罗门统治的不满和反抗,各种反婆罗门的“沙门”思潮纷纷出现。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三百六十三种见解”。

  所谓“沙门”思潮,是当时新出现的、自由思想界的通称,它们的矛头所向,直指婆罗门教,否认吠陀的权威,与婆罗门教一起成为当时社会的两大思潮。

  婆罗门教是古印度正统的、在当时社会上居统治地位的宗教。它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三大主神,宣称它们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护持”和“毁灭”。在哲学思想方面,主张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体,人类与万物,精神的物质的、主观的与客观的、个体灵魂与宇宙精神,都存在于这个统一体之中。这个统一体就是通常所说的“神我”——“大梵”。宗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与梵合一”。在社会思想方面,婆罗门教把所有的人分为四个种姓,并宣称前三个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属于“再生族”,意谓婆罗门教使他们获得第二次生命;第四个种姓(即首陀罗)是“一生族”,即永远处于社会的底层,永不得翻身。婆罗门教的这些思想,是当时种姓等级制度的反映,其否定平等、自由的主张,遭到沙门思潮的强烈反对和猛烈抨击。

  在反对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与派别。在释迦时代,较有代表性的,有所谓“六师”:

  (一)富兰那·迦叶(PuranaKassapa)是一个伦理怀疑论者,对一切道德都表示怀疑和否定。据说是一个奴隶之子,曾裸形露体从奴隶主那里逃跑出来,后创立一种被称为“无因无缘论”的学说,否定善恶之业有相应之果报,甚至公开宣称“使用暴力不以为罪”,把矛头直接指向当时的正统婆罗门教和世俗统治者。

  (二)末伽黎·拘舍罗(Makkhali Gosala)被认为是古印度“邪命外道”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生活派”属耆那教的一个分支,在古印度具有很大影响。该教派认为,一切有生命之物都是由灵魂、地、水、风、火、虚空、得、失、苦、乐、生、死十二个原素构成,而各种原素的结合都是一种自然的、机械的、无因的结合;在社会学说上,倡自然无为、乐天听命的宿命论,认为在命运面前,任何人都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

  (三)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a)顺世论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思想具有唯物论的色彩,认为灵魂是肉体的属性,否定灵魂不死观念,反对轮回业报学说,主张种姓平等,把现世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此种思想在当时下层人民中间具有重要的影D向。

  (四)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 KaccAyana)古印度“七原素说”的创立者,认为一切物体均由地、水、风、火、苦、乐、命(灵魂)七原素构成,而各原素既“非创生”、“非所作”,“亦非使创生”,是“白性自尔”,亦即主张七种原素都不是由任何东西创造出来、产生出来的,也不产生任何东西。事物都是这些原素的机械的集合。这种思想具有反婆罗门教“因果报应说”的倾向。

  (五)散若夷·毗罗梨子(San^jayaBelatthiputta)古印度“捕鳗论”(即诡辩论)的创始人,对“因果报应说“不作正面回答,凡事持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态度。该派既反对婆罗门教的神造说,也反对顺世论者的“断世”说。

  (六)尼乾子·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耆那教的始祖,号称“大雄”。他所创立的耆那教在印度流行时间既长,影响又大。该教以“命”(即灵魂)与“非命”(即非灵魂)两种原素来说明世间万物,主张业报轮回、灵魂解脱,宣扬非暴力主义和苦行主义,认为人的肉身是由“业”造成的,必须通过修苦行,如绝食、睡刺床、暴晒、火烤等,摆脱“业”的束缚,达到解脱的目的。虽然耆那教的有些主张与婆罗门教有相通之处(如业报轮回等),但在反对吠陀权威、婆罗门至上方面与其他沙门思潮是一致的。

  实际上,“六师”及其学说虽然各有标榜,但它们的目标都是反对婆罗门教。当然,当时反婆罗门教的社会思潮不止这六家,佛教就是一个重要教派,且影响远远超出“六师”。

  二 释迦牟尼与佛教创立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族姓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关于释迦牟尼的历史真实性问题,学术界曾有过争论,有些学者认为,释迦牟尼不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一个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德国的克思和法国的塞纳尔即持这种看法。。但是,多数学者认为历史上确有释迦牟尼其人,并且通过各种方法对释迦其人及其生平活动进行了大量考证和研究。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在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与我国孔子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当。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一生下来就能说会走,他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浑身呈黄金色,更有三十二种异相,所以净饭王替他取名悉达多,意为“奇异吉祥”。

  释迦牟尼出生不久,据说有位占相的阿私陀仙人来谒见净饭王,替太子看了相,并预言:太子今后若在家,定为转轮圣王,统领天下,如果出家,定能证成佛果,利益天人。此预言使净饭王极感不安,担心太子日后如果出家,王位后断无人,因此,想尽各种办法,欲使王子安于世俗生活:十七岁时,便为他纳婆罗门种姓的摩河那摩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并替他建筑春、夏、秋三时宫殿,广造园林池台,物色大批宫娥彩女,供他游玩取乐。可是王子生性怪僻,好沉思冥想,悲天怜人,越是享尽荣华富贵,越觉得这一切到头终是一场梦境,热闹浓艳之场,转眼倍生凄凉,富贵侈华人生,最终还是一坏黄土、几根白骨,所以老是闷闷不乐,总想认识宇宙人生之究竟实相,寻求一个彻底解脱之道。有一次,王子驾车到城外郊游,出东门时,见一老人,发…

《佛史略览与佛法概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