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蓝图(上)▪P5

  ..续本文上一页生完成革命,当初他与孙先生往来的书信,都被妥善的保存至今。

  除了历代高僧大德对国家竭尽忠诚之外,已经成就佛道的释迦牟尼佛本身,曾经为了阻止琉璃王举兵侵略祖国,而于烈日当空静坐路中,致使琉璃王三次进兵,三次都被佛陀的慈悲所阻挡,可见佛陀和一般人一样的爱国。

  佛陀不但尽忠,也非常重视孝道。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出殡时佛陀也参加了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亲自为父亲抬扶棺木(《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佛陀为了报答母后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佛陀为了感激姨母大爱道夫人的抚养恩惠,广开方便慈悲法门,允许五百位释迦种族的女众出家,佛教终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团。佛陀为了成就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倒悬的孝心,宣说《盂兰盆经》,为后世弟子闢出一条孝亲的法门捷径。乃至中国历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亲事迹(见伦理观),在在说明佛教的孝亲思想浓厚。

  此外,佛教的经典,如有名的《地藏经》、《盂兰盆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都是阐扬孝亲之道的经典,其它的三藏十二部之中,也经常可看到佛教的孝亲思想。譬如《梵网经》上说:「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顺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为,更是对有情众生的孝顺。

  从上述佛陀对忠孝的诸多懿行及教诲中,不难看出佛门的忠孝观不同于古代儒家所谓「君要臣亡,臣不亡不忠;父要子死,子不死不孝」,那种陷君亲于不义不仁的愚忠愚孝之忠孝观念。

  佛教认为,所谓「忠」,有诚实不二、锲而不舍,有一心一德、贯彻始终的意思。过去一谈到忠,一般人大都只想到承侍君王、对国家尽忠;实际上,应该扩大尽忠的层面,例如夫妻之间要忠诚、朋友之间要互信,乃至对工作要尽责,对自己的承诺要信守,对心中的信仰要坚定,甚至对自己豢养的小猫、小狗,既然养它,就要全始全终的照顾它等等,都可称之为忠。

  所谓忠者,不能见利忘义,不能见异思迁。忠,就是要把本份的事如实做好,例如小学生要把小学的课业照顾好,中学、大学要把中学、大学的学业完成,如果胡混日子,就是不忠于自己的本份。

  忠,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善的执著,所以尽忠的对象也要有所选择,要看值不值得。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尽忠的对象必须是好的、善的、正的,要有仁义,不能尽忠邪恶,那是非法的,所以忠也要讲中心、讲正派、讲善美。

  忠,是发扬仁义、慈悲、信仰。所谓「忠君爱国」,意思就是说,忠和爱是同等的。你对他效忠,就必须爱他;既然爱他,就必须对他尽忠。

  过去蒋中正先生提倡要忠于领袖、国家、责任、荣誉,把领袖摆在第一位,这是以个人为尽忠的对象;但是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所以要为法尽忠,要忠于制度、忠于团体,不能只为某个个人尽忠。

  尤其,忠是双向的,不是只有臣对君,君对臣也要尽忠。忠里面有是非,有正邪,有好坏,这是应该加以分别的;但是忠里面没有得失,没有时间长短,没有利害关系,只要是应该尽忠的对象,尽管对我不利,我也要尽忠,这才叫做忠。

  忠的含义,就是专注、不二、完成、圆满的意思:能够专注不贰,不计成败地竭尽自己的忠诚,完成自己的责任,当下即已圆满忠贞之行。所以所谓「尽忠」,并不是要我们捐弃生命,做无谓的牺牲,只要每个人都能站在个人的岗位上,把份内的工作做好,尽到本份应尽的责任,就是尽忠。譬如家庭主妇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有条不紊,像乐园净土一般,就是对家庭尽忠;社会上每一个份子都能努力工作,不偷懒,不取巧,就是对社会国家尽忠。身为佛教徒,凡我佛子,都能奉行佛法,以佛法来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使民风敦厚,就是对国家民族尽忠。

  自古以来,佛教寺院的设立,使每一个民众在心灵上点燃一盏明亮的灯火,祛除黑暗的愚痴无明,重现智能光明,给予心理建设,给予精神武装,这就是佛教对社会大众尽忠;佛弟子实践佛陀的教示,以慈悲来化导暴戾,以忍辱来消除怨敌,以智能来教育顽强,这就是佛教对一切众生的尽忠。所以,忠的含义,不仅仅是狭义地尽忠某一个人,或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恭敬崇拜,忠是更广义地对大众的服务奉献。在家庭里,要忠于妻子儿女,忠于为人夫、或者为人妇的一份职责;在社会上,要忠于团体、忠于公司、忠于主管上司,克尽为人部属的一份责任。与人相处要忠于道义良心,追求理想要忠于自己的原则立场,在我们的生活里,忠的美德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内心忠诚的人,往往是世路的明灯,光照八方。忠的懿行,对我们人格的成长影响至深且钜。

  忠和孝往往是相提并论的。忠是信仰,是追随,是学习;孝是恭敬,是爱护,是孝养。谈到孝顺,一般人以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事实上,乌鸟禽畜尚且知道反哺,奉养父母只是孝顺最基本的一环,除了对父母尽孝之外,更要扩而充之,对宗族尽孝,甚至进一步扩大为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

  所以,现在的养老育幼,都是为了尽孝;现在的慈悲喜舍,就是要用孝敬的心来完成。我们不但要对父母尽孝,对民族、同胞、人类,都要尽孝;我们不但要对长辈尽孝,对残障、老弱也要孝养。

  所谓「孝」,是爱心的表现,孝是对国家、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孝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孝维持了长幼有序,是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对生命的挚诚感谢,更是无悔无怨的回馈报恩。佛教认为,为自己所爱是小孝,为家族亲人为中孝,为国家民族是大孝。甚至《盂兰盆经》说:「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佛陀不仅教育弟子们要孝顺当世父母,更要孝顺七世父母,乃至一切众生父母。因此,孝的意义,并不限于对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进而「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尽的众生。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更要泽被广大的众生父母,全心全力解决一切有情的烦恼,这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正如《金刚经》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才能说是为众生尽孝。

  如果说忠是与国、与民、与己的关系,那么孝就是与亲、与人、与生的关系。中国文化主张三纲五常,但是一切人生的重心主要在孝道的阐明,以孝顺为中心,扩而充之,对国家的孝顺就是忠,对兄弟的孝顺就是悌,对朋友的孝顺就是义,乃至对众生的孝顺就是仁。尤其今日提倡孝道,就是要如何积极去孝养父母,解决老年的孤苦,甚至解决同胞民族之间的老人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忠孝在人间,彼此是相互的。一条忠狗为主人尽忠,因为感念主人对他的爱护;大臣为领袖尽忠,也是感谢君王的知遇、赏赐。我们想要别人对我们以忠孝来往,就必须先为对方付出忠诚和孝养。

  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所谓忠孝,都是由吾人内心所激发出来的一种感情、良知,一种爱心和美德,忠孝是维系人类关系的伦理纲常,唯有把忠孝的精神发扬起来,让忠孝、慈悲、爱心遍于一切时、一切处,我们的社会才会更有秩序,我们的家庭才能更加美满。  

  

  七、财富观(理财之道)

  人生在世,必须有正当的事业,透过勤奋经营,使得衣食丰足,生活安定,然后才能从事种种的善事,此即所谓「衣食足,然后礼乐兴」也。

  然而过去原始佛教的行者大多不重视财富而重清修,他们追求朴素淡泊的生活,倡导清贫思想,认为简朴才是修行,淡泊才是有道。其实从大乘佛教的经典来看,例如《阿弥陀经》的极乐世界,黄金铺地,宫殿楼阁皆为七宝所成,极尽庄严堂皇;菩萨莫不宝冠顶戴,璎珞披身,富贵无比。因此,修学佛法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只要「平直正求」,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荣华富贵,可以营生聚财,如《大宝积经》说:「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封邑,非不如法。」而且有了财富以后要「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意思是说,在家营生,要积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业与正命,如《杂阿含经》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或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认可的经济营生。

  反之,非法所得的财富,例如:窃取他物、违法贪污、抵赖债物、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藉势苟得、经营非法、诈骗投机、放高利贷等,则为佛教所不许。

  此外,举凡违背国法,譬如贩卖毒品、转卖人口的职业,或者违反佛法的不当工作,例如屠宰、酒家、赌场等,都在禁止之列,也就是和佛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等根本大戒触逆的职业,都是佛教所不允许。

  在《中阿含经》里也有提到取财有六种非道,不可为之,即:(一)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如赌博、竞胜、比武等皆是。(二)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非时行是指昼夜颠倒,不顾家庭眷属,如玩弄娼妓,不务正业,即世间的浪荡子。(三)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酒能乱性,饮酒的人必多放逸,不事生产。(四)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指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反而有倾家荡产,甚至丧命的灾祸。(五)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任意浪费。(六)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游荡,不喜作业,凡寒热饥饱都有借口,不肯作事。

  以上六种皆是消耗财物不能生产,不但现世劳神丧财,身败名裂,而且来生堕苦趣,失人身,所以说是非道,亦即非人伦善道也。

  有…

《人间佛教的蓝图(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