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建寺、讲经等,所有这些培福积德之行,倘无正确发心为前提,也仅是凡福行而已,于修道并不相干。所谓圣道行,则是从确立正见到通过止观将正见落实于心行的实践,这是导向圣道、成就解脱的修行,也是佛法的根本之道,是所有宗派修行的核心所在。
认识解脱在三乘佛法中的核心地位,就能彼此协调各语系及宗派佛教之间的关系。声闻行者不必否定大乘,因为菩萨也在追求解脱,只是获得解脱的知见及禅修方法不同罢了。大乘行者也不必轻视声闻,因为声闻所成就的解脱,正是菩萨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及利他资本。
三、佛法的圆满之道
佛法的圆满之道,为成佛。或者说,是依菩萨道的修行而成就佛陀那样的慈悲和智慧品质。之所以称为圆满之道,因为它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
所谓延伸,包括发心和实践两个方面。从发心层面来说,出离心本无大小乘之别,因为学佛都是从发心出离轮回开始。但发心所缘是不同的,若仅限于个人出离,就是小乘的发心。当所缘扩大为一切众生,发愿带领大众共同出离,才是大乘的菩提心。从修学实践来看,若是为个人解脱而修行,无论所修什么法门,都是声闻的修行。若发心以成就无上菩提和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解脱为目标,即使修五戒十善,同样是菩萨道的修行,同样能成为佛果资粮。
作为菩萨,能够给予众生的最大帮助,就是带领他们走向解脱。除此而外,其他物质帮助都不是佛教特有的,其作用也是短暂的。当菩萨成就解脱,并将这份解脱经验延伸到众生时,他的慈悲也在随之成长,随之圆满。从这个意义上说,菩萨道正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是将个人所获得的解脱经验从自身延伸到大众。在延伸过程中,成就圆满的生命品质,也就是成佛。
所以,声闻圣者和佛菩萨成就的品质有共和不共之别。从共的方面来说,正是解脱;从不共方面来说,佛菩萨不仅成就解脱,更圆满无限慈悲。佛法的核心之道,强调以解脱为本。作为大乘佛法来说,则应特别强调大乘特有的不共之处,也就是菩提心。
失去菩提心的统领,菩萨道和解脱道就没有本质区别了,菩萨行和世间善行也会混淆。不是说做一些慈善就是菩萨行,所有的善行,唯有建立在菩提心的前提下,本着利他、无住、无限、无所得的心去做,才会升华为菩提资粮。所以,大乘佛法的殊胜之处就在于菩提心,在于帮助众生走向解脱。
菩萨道的修行,是围绕智慧和慈悲两大专案开展。不修智慧,无以成就解脱,忽略这一根本,便会导致佛教的肤浅化和世俗化。不修菩提心,无以成就大慈大悲,忽略这一修行,大乘佛教就会失去自身不共之处。唯有在菩提心的统摄下,悲智兼修,自利利他,才能圆成无上佛果。
四、佛法的方便之道
佛法的方便之道,主要指净土法门。此处所说的方便,是从加强保障的意义而言。因为三界险恶,处处陷阱,即使对于修行人来说,流转其中也难有把握。是以仰仗佛力的慈悲接引,往生极乐,得不退转。
从修行来说,佛法主要是强调自力,由依法修行而得解脱,所谓“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也是佛法有别于其他宗教的核心精神所在。但是,并非所有众生都能依自力走向解脱。
修学净土法门者大体有两类,一是没有能力独立走上解脱道或菩萨道,也就是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所说的,根机不够的怯懦众生。他们觉得自己业障深重,靠自力解脱极其艰辛,不如仰仗佛菩萨愿力来得安全保险,是以选择净土法门,期待他力拯救。一是在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前进途中走得信心不足了,感到解脱遥遥无期,希望渺茫,从而转向净土法门。这在传统佛教,包括藏传佛教,都有类似现象。修什么宗派,修着修着就归向净土了。修天台也归于净土,修华严也归于净土,修禅宗也归于净土。所以有句话叫做“教学天台,行归净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组合?教学天台应当行归止观,为什么行归净土?原因往往就在于,学天台之后修得没有把握,对于自解脱缺乏信心,所以才行归净土。此外,禅净双修之类也属于同样现象。有些禅者对能否解脱没有十分把握,固选择禅净双修以增加保险系数,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这就使得净宗变成一个特别的法门。特别在哪里?比如说,净土法门有没有知见?可以说它没有知见,也可以说知见极多。因为它是一个以信为首的法门,特别强调信的重要性,并未提供多少从理上入手的途径,只要深信弥陀,再辅以相应愿行,就能蒙佛接引,速生西方。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净宗在知见部分又极其丰富。天台学人将天台见地赋予其中,华严学人将华严见地赋予其中,禅宗学人将禅宗见地赋予其中。本来,净土法门应该是简明直接的,最后却包罗万象,深不可测。从基本的持名念佛,到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再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即心念佛,即心是佛”。这种现象是其他各宗鲜见的。
但我们不要觉得,称净土法门为方便之道是带有贬义的,或者说,就会略逊一筹。事实上,净土法门提供的保险对学人极为重要。一方面,可以为那些没有信心走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学人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可以为那些已经走上解脱道和菩萨道却信心不足者提供保障。这是弥陀由大愿力成就的净土,也正是佛陀为众生指示的安全通道。
此外,也不能否定有些大德修净土法门是属于菩萨示现,未必就是修不上去,而是为了慈悲后学所作的示范,让那些艰难跋涉中的学人看到:我也是这么修的,你们就追随其后吧。
以上分判,从内容本身来说并无新意。我所做的,只是对佛教基本理路的重新认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想,各宗乃至大小乘之间就没有不可调和的分歧了。缺失基础,根本便无从而立。否定根本,圆满又从何谈起?三者是层层递进,不可或缺的。至于各个宗派,只是并列于其中某个层面的不同路线,看似各异,却都是由不同途径而抵达同一个终点,都将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
由此,也使我对教界的发展方向有了新的思考:其一,重视共同的基础建设;其二,强调解脱的核心地位;其三,突出大乘的不共思想;其四,规范净宗的方便之道。我想倘能抓住这几个要领,就能有效扭转目前教界的无序状态,令佛教健康发展,长久住世!
《我的判教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