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的感恩
达 照
柏林寺第十三届生活禅夏令营的演讲录音整理
诸位大德、诸位善知识:
一提到禅者,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古代那些很潇洒、如行云流水般、又毫不执著的祖师们。可是我们学佛多年后,发现“禅”好象离我们非常遥远又非常近,但又说不出它的距离感在哪里。你说它近吗,好像遥不可及,你说它远吗,就在当下。昨天晚上普茶的时候,老和尚一再强调我们要在当下,但是真正的当下在哪里?我相信还会有很多同修会存有疑问。所以,我今天就来讲讲《禅者的感恩》。先讲禅者,然后再讲禅者是怎么样去感恩。
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有人把它总结为讲言教理论的,讲行为戒律的,和讲精神实质的,所以总结起来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教为佛语,禅为佛心,戒为佛行。禅是佛的心法,历代祖师以心传心,以心印心。教为佛语,是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的。戒律是佛的行为。实际上从佛经里面经常看到,我们一切人的一切行为,都归向这方面,就是身口意三业。佛陀的身业,以戒律来完成;佛陀的语业,以教理教化众生来完成;佛陀的意业就是达到了禅的圆满境地。一般来讲,戒律条条款款,包括戒律内在的精神,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因为行为可以看得见。学习教理呢,理论一套一套的,我们可以用我们这个第六意识的思想去分别它,去理解它,去领悟它,看起来也比较容易。只有这个佛心实在是不容易体会,而禅宗之所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能够发扬光大,历千年而不衰,它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好。传统儒家文化,孔孟之学使我们能够做人做的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对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不放过,谨慎,小心,认真,勤劳。而老庄哲学呢,使我们心胸变得豁达开放。这两者结合的背景,使禅宗与我们汉地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古来祖师大德说我们汉地:中华民族有大乘气象。所谓的大乘气象实际上指的就是禅宗的心法传承。所以,昨天宗舜法师最后有一个偈颂,告诉我们发菩提心,彼即丈夫我亦尔,不可自轻而退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大家跟禅是不是有直接的渊源呢?我们现在是不是真的可以体会到禅的味道呢?
我今天分两点来跟大家一起讨论。第一点是禅者的感恩境界,他的感恩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感恩,这很重要。因为既然禅为佛心,你就不能从行为上去看。我发现很多人学习佛法或是学习禅宗,学到最后,还是流于形式。
佛法是广大无边的一种教育,它告诉我们九法界众生,我们的生命已经包含了非常完美的内容,但是我们大家不认识,所以它将我们每个生命的每一个内在的很微细的地方揭示出来,让我们清清楚楚地去体会,所以说佛法是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啊。法门之广可以延伸到什么程度呢?以前有同学提出来,说,这个老太婆到庙里去烧香拜佛,这种行为是近乎迷信。对于磕磕头拜拜佛求菩萨保佑,这个做法他们好像很反感。我就告诉他,不应该这样看,为什么?法门深广就广在这里。老太婆家里遇到困难,遇到灾难的时候,求佛安慰一下她的心,同时用她这颗虔诚的心去影响她的行为,以真诚的行为来感应诸佛菩萨,这种教育非常微细。如果是一个七地菩萨,七地菩萨他自认为我的行为已经很圆满了,我已经明白了涅槃的境界,佛的境界我都已经知道了,我现在不需要做了,这个时候佛陀还会出现教训他。你看看,上到七地菩萨,下到一个一点都没有接触佛教的人,同样可以受到佛的教育。《法华经》说:若人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所以佛法法门深广,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跟佛结缘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法的教育真正是做到了有教无类。有人开玩笑说孔子提出来有教无类。孔子的三千学人,七十二贤圣,里面没有一个是女生,所以他说有教无类只是理想,没有做到,不收女弟子。只有释迦佛,在家出家都有男女弟子。不但有人,十法界一切众生,畜生道,饿鬼道,只要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就是佛的教化范围,所以佛陀他真正贯穿了这种生命的内在力量,做到了有教无类。
大家知道,平常我们的生活都很忙。见面的时候问候:最近怎么样啊?你们最近怎么样啊?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忙!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累!如果再问一句怎么样啊?第三个回答就是:烦!有没有?忙、累、烦,这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体会到的“生活三字经”。但是,佛法告诉我们,我们生命里面具备两种力量,第一种是绝对的自由,第二种是绝对的幸福。大家可能想:我有多少自由?小时候刚会走路,我去爬,父母就非得把我抓起来学走;小孩子,父母在家教你如何如何;然后长大一些上学的时候,老师教你如何如何;工作的时候,领导又叫你如何如何。那么平时在生活当中,同修道友又叫我如何如何,甚至自己都叫我如何如何…,你说你自由吗?有人也许会说,这是我心甘情愿的,但是我发现你说完这句话,扭过头去,马上会泪流满面。为什么?你没有找到真正的自由啊!同样的,幸福也被我们自己削弱掉了。佛法告诉我们,这种力量是被我们自己削弱掉的,我们自己把这种自由完全削弱掉了。剥削的理论在哪里?那么我就想讲一点,禅者的感恩境界的第一点——禅者的悠然。
习佛法心法的人,他为什么会达到那种悠然自得的境界,而我们大家为什么做不到那种悠然,即便做出来了,也是做出来的。佛说的我们原本就有的那个东西,到哪里去了呢?
《金刚经》讲到两个修行的方法。第一个修行的方法是无住生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开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一个不识字的人,听到就开悟了。我再念一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了没有?无所住是无所住在哪里?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眼、耳、鼻、舌、身、意。记得昨天有人问我:“生活禅”或者是在禅宗的书里,总叫让我们活在当下,这个当下到底是哪一个当下?老和尚给我们解释说只有一个当下,但这一个当下我不知道在哪里。现在诸位你要是真想体会一下禅者无住生心,现在借助这个机会,你可以体会,告诉你一个很简单的方法:你先看自己,你坐在什么方向,你坐在什么位置,你是以什么形式坐的?是翘着二郎腿,还是平正地坐着,不要紧。你不管是什么样子,你只要很清楚自己的样子,很清楚你的环境,你清楚你坐在那里,我清楚我坐在这里,大家都很清楚。我相信没有文化不要紧,这肯定能做到。然后你再看一下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思想,简单地过一遍,自己的六根代表主管的自我。然后再过一遍色、声、香、味、触、法。色是外在世界,外在的色法,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色;声,就是这个讲话的声音;香,鼻子所闻的气味;味,平时我们吃东西时的味道;触,身体的感触是冷还是热;然后我讲的内容,这是个概念,这就是法尘。妄想所缘的就是这个法尘,我每讲一句话你的脑袋里面会蹦出一个概念来,对吧,所以我们的六根就是在生活当中不停地追逐六尘,然后再产生六识。我们现在能体会到的生命状态就这么多了,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体会一下看是不是?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之外。佛经告诉我们,凡夫众生六道轮回全部内容加起来也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你花一分钟时间就学会了。你看,六根、六尘、六识,很清楚啊。稍微难一点的是这个意识,第六意识妄想生起来的时候,就是脑袋里面出现一个概念的时候,它已经变成一个概念,已经变成一个妄想。
六根、六尘、六识从文字上大家可能看过千万遍,很容易明白,但是你要把它对照自己的生命,你要看我们的意识妄想是怎么生起来的。意根是什么东西呢?佛经里面有一句话说:愚者难分识与根,没有智慧的人,妄想、不妄想他分不清楚。但是只要你沉下心来:此身难得,佛法难闻,你会发现,妄想从那里冒出来的?你闭上眼睛,感觉妄想是从无尽的黑暗的背后冒出来的,是不是?比如我现在让你想一下那个万佛楼,那个万佛楼从脑袋里面冒出来。想象一下你睡觉的房间,房间冒出来了;但是我不讲的时候它没有。你看它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万佛楼和房间都是原来在你的生活中有了一个概念,那个概念就是法尘。在这个概念没有冒出来以前,没有打妄想之前,有一个状态,什么状态?就是刚才训练大家,在“啪”一下,妄想不打,这个时候,明明白白。我讲话你听的清清楚楚,你不用去考虑法师在讲什么,你甚至不要去考虑前面有什么东西,你看的清清楚楚。我现在在这里如果打妄想,也就是我要看这位同学,那别的同学在那边动了我就看不到了。正因为我不看某一个人,我的眼光所及你们每一个人在动,他是怎么动的,都了如指掌。你两边动,三边动,五边动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为什么?佛陀告诉我们,已说的法如爪上土,未说的法如地上土。再不相信你们可以试一试,在城市的十二层高楼上,往下面看,下面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你不打妄想地看着,清清楚楚,多少人多少车,多少颜色。但是你只要看见那一辆可能是警车,那完了,别的车你什么也看不见,什么道理?我们的意根可以缘一切法尘。当我们的妄想生起来的时候,我们是执着其中一个法尘,所以你必须把妄想心停下来之后,作为一个方便先看到这个意根,这是一个入禅门的最直接的方法。
禅宗早期的禅法,从佛陀在世一直到中国唐朝的慧能大师,它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到了宋朝以后,众生的根基陋劣了,不敢相信当下的六根、六尘、六识就是佛性,不敢承担。于是,大慧宗杲禅师提出来参话头。参禅这个参话头怎么参呢?诸位可能有老参住过禅堂,或者也曾经打过坐参过禅。虚云老和尚,云公老人《参禅要旨》里面给我们说,很多人参禅,比如说参“念佛是谁”,他…
《禅者的感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