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谓为,就是随经教而行。为指谓「事」而给以相称的「名」,所以说为「无为」。
原典
佛说有五信,一者信有佛有经,二者去家(1)下头发求道,三者坐行道,四者得息,五者定意所念,不念为空。
难:不念为空,何以故念息?
报曰:息中无五色,贪淫、瞋恚、愚痴、爱欲,是亦为空也。
可守身中意者,谓意在身观,是为身中意。人不能制意,故令数息,以黠能制意,不复数息也。
问:何等为自知?何等为自证?
报:谓能分别五阴,是为自知;不疑道,是为自证也。
问曰:何等为无为?
报:无为有二辈(2),有外无为,有内无为,眼不观(3)色,耳不听声,鼻不受香,口不味味,身不贪细滑,意不志念(4),是为外无为。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是为内无为也。
问:现有所念,何以为无为?
报:身口为戒,意向道行,虽有所念,本趣无为也。
问:何等为无?何等名为?
报:无者,谓不念万物;为者,随经行。指事称名,故言无为也。
注释
(1)「去家」,诸本作「出家」。
(2)「軰」,「辈」的俗写。
(3)「观」,诸本作「视」。
(4)「志念」,诸本作「妄念」,不从。
译文
问:假设宿命果报来到,应当如何除却?
答:修行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念想三十七品经,能够除却。
有疑难问:宿命果报是不可除却的,为什么数息、修持三十七品经能够除却?
答:因为念道可以消恶。假设数息、相随、止、观、还、净不能灭恶,则世间都不可能得道;由于能够消恶,所以才能得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行三十七品经尚得作佛,何况免除罪的果报。即使在十方积(罪)如山,精进行道也不会与罪相会。
问:经言如此,但为什么不与罪相会?
答:因为依经而作的缘故。
原典
问:设使宿命对来到,当何以却?
报:行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念三十七品经能却。
难:宿命对不可却,数息、行三十七品经何以故能却?
报(1):用念道故消恶,设使数息、相随、止、观、还、净不能灭恶,世间人皆不得道。用消恶故得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行三十七品经尚得作佛。何况罪对,在十方积如山,精进行道不与罪会。
问曰:经言作是何以故不会?
报:用作是故也。
注释
(1)「报」,《资》、《碛》、《普》、《南》作「服」,误。
译文
数息是为了悟入十二品。什么叫十二品?数息时进入四意止;息不乱时进入四意念断;获得十息有时进入四神足,随行此三个「四」,就是悟入十二品。
问:什么叫作念三十七品经?
答:即数息、相随、止、观、还、净。修行此六件事,就是念三十七品经。行持数息,也是修行三十七品经。
问:为什么说是为了修行三十七品经?
答:数息是为了进入四意止。为什么?因为为了四意止,也进入四意断,由于不待念想,所以为四意断。也进入四神足,由于信而得,所以为神足。
数息为的是随顺信根,因为信佛令意喜欢,所以令信生长。信根也随顺能根(精进根),因为坐禅而行,所以是随顺于能根;也是随顺识根(念根),因为已认识四谛,所以名为识根;也是随顺定根,因为意识安宁,所以名为定根;也是随顺黠根,因为脱离愚痴,意识从诸结缚中得到解脱,所以说为黠根。
数息也能随顺信力,因为无有疑惑,所以成为信力;也随顺进力,因为不断精进,所以成为进力;也随顺念力,因为其余的意念不能排斥此念,所以成为念力;也随顺定力,因为唯是一心(非是多心),所以成为定力;也随顺黠力,因为此前分别了知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所以成为黠力。
数息也能随行觉意,因为已经认识了苦,所以成为有觉悟的意识;也随顺法识觉意,因为了知「道」的因缘,所以成为对法有觉悟的意识;也随顺力觉意,因为捐弃诸恶,所以成为不断精进的觉悟;也随顺爱觉意,因为贪乐于道,所以成为自觉爱道的意识;也随顺息意觉,因为意念停止了,所以成为意念休息的自觉;也随顺定觉意,因为无有念想,成为心理安定的自觉意识;也随顺守觉意,因为所行不离道法,所以守护戒律成为自觉。
数息也随顺八行。因为意想正直,所以悟入八行。以禅定的意、慈爱的心念想洁净的法,此为「直身」;用至诚语、和气语、正直语、不报复语说话,此为「直语」;黠慧留在意中,诚信留在意中,忍辱留在意中,此为「直心」。所谓以声息(除恶),乃是十善,由此而进入道行。数息也随顺直见,因为以四谛观察,所以是「直见」;也随顺直行,因为意之所行趋向于道,所以是「直行」;也随顺直治,因为修行三十七品经,所以是「直治」;也随顺直意,因为念想四谛,所以是「直意」;也随顺直定,因为意想白净无垢,毁坏魔兵,所以是「直定」。以上总为八行。什么叫作魔兵?所谓色、声、香、味、触五尘叫作魔兵;不去感受五尘,叫作坏魔兵。
原典
数息为堕十二品,何谓十二品?数息时堕四意止;息不乱时为堕四意念断;得十息有时为堕四神足:是为堕十二品也。
问:何等为念三十七品经?
报: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行是六事,是为念三十七品经也。行数息亦为行三十七品经。
问:何以故为行三十七品经?
报:数息为堕四意止。何以故?为四意止亦堕四意断,用不待念故;为四意断,亦堕四神足,用从信故,为神足也。
数息为堕信根,用信佛意喜故生信根。亦堕能根,用坐行故,为堕能根;亦堕识根(1),用知谛故,为识根;亦堕定根,用意安故,为定根;亦堕黠根,用离痴意解结故,为黠根(2)也。
数息亦堕信力,用不疑故,为信力;亦堕进力,用精进故,为进力(3);亦堕念力,用余意不能攘故,为念力;亦堕定力,用一心故为定力;亦堕黠力(4),用前分别四意止、断、神足故,为黠力也。
数息亦堕觉意(5),用识苦故,为觉意;亦堕法识觉意,用知道因缘故,为法(6)觉意;亦堕力觉意,用弃恶故,为觉意(7);亦堕爱觉意,用贪乐道故,为爱觉意;亦堕息意觉,用意止故为息意觉;亦堕定觉意,用不念故,为定觉意;亦堕守觉意,用行不离故,为守觉意也。
数息亦堕八行。用意正,故入八行。定意、慈心念净法,是为「直身」(8);至诚语、软语、直语、不还语,是为「直语」;黠在意,信在意,忍辱在意,是为「直心」。所谓以声息(9),是为十善,堕道(10)行也。数息亦堕直见,用谛观故为「直见」;亦堕直行,用向道,故为「直行」;亦堕直治,用行三十七品经,故为「直治」;亦堕直意,用念谛,故为「直意」;亦堕直定,用意白净、坏魔兵,故为「直定」。是为八行。何等为魔兵?谓色、声、香、味、细滑,是为魔兵;不受是为坏魔兵。
注释
(1)识根:后译作念根,五根之一。
(2)黠根:后译作慧根,五根之一。
(3)进力:后译作精进力,五力之一。
(4)黠力:后译作慧力,五力之一。
(5)此处所说的觉意、法识觉意、力觉意、爱觉意、息觉意、定觉意、守觉意,通称七觉意,亦译作七菩提分、七觉支,三十七道品之一。被认 为是获得菩提觉悟的七种因素,本经则作为对某种教理和修持的自觉。至于所觉的内容,以及对各支的具体解释,佛家各派也不尽相同,本 经是中国佛教中最早的一种诠释。
(6)「法」,诸本作「法识」。
(7)「觉意」,《大正》作「力觉意」。
(8)直身:相当于正命;其后的直语,相当正语;直心,相当于正思惟;直见相当于正见,直行相当正业;直治,相当正精进;直意相当正念, 直定相当正定。本经的译名与释义,与后出的经籍有较大的差别,而本经的前后解释,也不全同。
(9)「息」,《资》作「息心息」,《碛》、《普》、《南》、《径》、《清》作「身心息」。
(10)「道」,诸本作「善」。
译文
三十七品经应集中来谈。
假设观想自己的身相,观想他人的身相,制止淫邪,此意不乱而制止其余的意念;观想自己的痛痒感受,观想他人的痛痒感受,制止瞋恚;观想自己的意,观想他人的意,制止愚痴;观想自己的所有法,观想他人的所有法,由此得道。总名为四意止。
避免执于身见,为的是避免色欲;避免执着于痛痒,为的是避免五乐;避免执着于意,为的是避免念想;避免执于法见,为的是不随逐个人业力的牵引去谋取不正当的生计。总名为四意念断。
认识苦,从本以来就是苦。其所以成为苦,是因为有身。以苦为因缘而起念,所见的万物,都是苦的习积所成,其本为苦;以苦为因缘,而令生念灭尽,所见万物皆当败坏。为了增加对苦的习积的(认识),应当继续随顺上述之八种道行。修道的人应当念想这八种道行,此称为四意止、四意念断,并获得四神足念。
信佛而心意感到喜悦,此名信根,作到自觉守意行法;从四谛观身、观意而顺受,此名能根,起精进功用;从四谛念想达到四谛,此名识根,起守意的功能;从四谛集为一意,从四谛集为一意而止住,此名定根,起正意的功能;从四谛观四谛,此名黠根,即是道意。总名为五根。
从四谛得信,不再有疑惑,此名信力;捐弃贪欲而行道,从四谛自觉精进,恶意不能败坏精进,此名进力;恶意欲起,当即时灭除,由四谛规范意,无有能败坏其意,此名念力;内观外观,从四谛得以安定,恶意不能坏其善意,此名定力;意念住于四禅,从四谛获得黠慧,恶意不能坏其黠意,此名黠力。此等意念有出有入,结束后又重新生起,总名为五力。
从四谛念想四谛…
《安般守意经 卷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