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唇。(二)身热如火。(三)常患饥渴。好说饮食。(四)张目不合。(五)两目干枯。如雕孔雀。(六)无有小便。大便遗漏。(七)右膝先冷。(八)右手常拳。即心怀悭吝之表示。
(丙)牵入傍生趣者。有五种征验。
(一)爱染妻子。贪视不舍。(二)蜷手足指(三)遍体流汗(四)出粗涩声(五)口中咀味
(丁)牵入人趣者。有十种征验。
(一)临终能起善念。谓起柔软心。福德心。欢喜心。无忧心等。(二)身无痛苦。(三)少能似语。一心忆念父母。(四)于自配偶。男女作怜愍心。如常瞻视。无爱无恚。耳欲常闻兄弟姊妹亲识姓名。(五)于善于恶。心不错乱。(六)其心正直。无有谄诳。(七)知父母亲友眷属善护念我。(八)见所管理。心生赞叹。(九)遗嘱家事。藏举财宝。示之令出。(十)起净信心。请佛法僧对面皈依。
(戊)牵入天趣者。亦有十种征验。
(一)起怜愍心(二)发起善心(三)起欢喜心(四)正念现前(五)无诸臭秽(六)鼻无欹侧(七)心无恚怒(八)于家财宝。妻子眷属。心无爱恋。(九)眼色清净(十)仰面含笑。想念天宫当来迎我。
以上五门征验非必一一全具。惟重要之件。应当表现。可细察之。如天。人。两趣。意识皆清。名起善念。然一则惟念天宫。能舍人事。一则频忆亲故。遗嘱家务。狱鬼两趣。意识皆迷。各呈苦况。然一则大乖兹和。状态丕变。一则独彰热燥。饥渴可悯。至傍生趣。汗流声涩。犹恋眷属。他经云“将生人趣。有手向虚空作抱物。或拒物势。与地狱顶下两手扪摸虚空之相。颇类似。复有临终落于无记心。苦乐情形不可见者。”凡此等等。欲定当生何处。皆须俟舍暖时再决之。
作福
作福之道。布施为主。或取亡人遗资最佳。或由亲友集资亦可。遗资作福。亡者定蒙利益。无常经云。“若命终后。当取亡者新好衣服。及以随身受用之物。可分三份。为其亡者将施佛陀。达摩。僧伽。由斯亡者业障转轻。获胜功德福利之益。不应与死尸著好衣等。将以送之。何以故。无利益故。”此印度天竺国。当日所行之法也。至现代情形。应以遗物变易钱币。庄严佛像。印送经典。布施僧伽。若更有余资。兼及济贫。放生。种种利益众生之事。集资作福。亡人若入鬼趣。得益较著。优婆塞戒经第五云。“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修福。当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胜妙宝故。若入地狱。身受苦恼。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之中。亦复如是。若谓饿鬼。何缘即得。以其本有爱贪悭吝。故堕饿鬼。既为饿鬼。常悔本过。思念欲得。是故得之。”此详鬼趣之得益。然作福之功。终不虚掷。因有其他亲属亡魂。共分得故。本经续云。“若为生者于余道中。其余眷属。堕饿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应为饿鬼勤作福德。”按取亡者遗资作福时。先须察亡者生前是否悭吝。如其生前悭吝。见家属将遗资为作佛事。及行布施。妄见自己之物。今为他有。心生嗔悭。鄙劣不甘之心。如是邪念一生。即当召发业力。立即牵入恶道。善知识或家属。当作如下之开示云。
某某。今为汝将遗资作佛事。或作福德。化有漏为无漏。仗斯功德。当得超生净土。汝当一心诚求阿弥陀佛。来相救度。对一切遗资遗物。当存弃舍。毫不置念。全无吝惜。不可稍存鄙劣贪著之想。因彼诸世财。纵仍一一与汝。亦不复再能享受。于汝实已无用也。
设祭
设祭切忌杀生。因杀生之业。能重累死者受报。中阴一见此事。即力呼止。奈眷属人等。阴阳所隔。置若罔闻。杀生如故。于是死者不禁有嗔念生起。如嗔心一起。立即堕入恶道。设祭者切宜注意。若欲祭者。当用素食。香花乳酪。酥果。地藏经云。“汝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于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即杀生等恶)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辨。晚生善处。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
顺正理论卷三十一略云“有名希祠鬼者。行动自由。能历异方。如鸟凌空。往还无碍。所以堕此之故。有二。一为生平迷于习俗之论。以为死必作鬼。每希命终之后。子孙餐以饮食。由执此见。兼有宿善。遂流入此类。常餐祠祭。二为生平性爱亲知。欲令皆富。惟己所积财物。悭吝居心。虽有余剩。不能布施。乘斯恶业。亦流此类。以恋生前财物故。故住本舍旁边。便秽等处。亲知追荐。见而生感。颇悔前吝。由此善念。亦餐祠祭之福。”
灌顶经卷六略云。“生平无善无恶。临终又不遇他种异熟果出现。死后为鬼。颇得自由。此类之鬼。每栖于自他坟墓中。藉骨骸余气以为灵。有祭之者。亦得享受。骸骨既朽。则失所依。而别求未朽而无主者附之。”
正法念经卷十六略云“有名□望鬼者。生平卖买价值。不以道理。欺诳取物。自鸣得意。布施。诚信。福德。禁戒等。皆非所讲。常怀嫉妒不亲善友。命终即堕斯类。是鬼面色皱黑。泪流而下。手脚破裂。头发覆面。饥渴逼身。辛酸悲叫。若其子孙。为其先灵设祀。此鬼乃得食之。余一切食。悉不能受。”
运掌助升法(宋尧阶居士补录)
气绝后。身未冷尽。仍须近耳唤佛。及敲磬和音不断。如其全身皆冷。惟有头顶尚温。可知生西无疑。不必再唤。但为敲磬念佛。待念至顶温散尽为要。(足底温足底温入地狱。膝温投畜生。腹温落鬼道。胸温转人道。眉间温登天界。顶温超生西方。)若探其头顶先冷。而胸腹膝足等处。或有尚温。则其性灵尚在温处。佛声磬声。仍不可绝。并可请人用掌运之法。助其性灵由温处升向顶门。因生西者。必从顶出也。运掌之法。可平展两掌。虚覆在温处之上。惟不可著身。约离身半寸。遂将两掌用劲向上推运。直至头顶。两目精神专注于掌。默想其灵随掌直向顶门上去。此时口中祷告曰“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来接引某某之灵。从顶门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往生。决定往生。”频频运掌。反覆祷告。再念弥陀观音圣号。如是神注掌运口念。三业并施。倦则换人轮流。或半日。或一日。切勿中止。必至其身各处冷尽。惟留顶温乃止。此之性灵。既得佛声磬声提醒不绝。又得掌运神注助力不息。或迟或早。必能升向顶门。见佛往生也。然呼唤及掌运之人。能请得念佛功深。慈悲心切者为上。
《了生脱死 (缪涤源居士编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