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净空法师主讲)▪P17

  ..续本文上一页西方?成佛道、了生死的道心都没有了。这对于栽培法师、成就法师,实在是大损害啊!法师出家,就没有家了,再送他一栋房子,又叫他入家了,这就把他害死了。他有所有权,又有财产,完了!退回去了。谁害了他呢?信徒害死法师!这种人不知道自己天天在破坏佛法、损害三宝,还认为自己做了好多功德、许多好事啊。命终后,堕地狱见阎王,辩都辩不清——事实俱在,你辩什么?

  在佛门里面修福,要有真正的智慧,这是应该要说明的。很多法师不愿意说明,因为说明白了信徒便不供养了,跑掉了。那我呢?我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不想在这里受罪,所以我跟大家讲真话,我不怕你不供养,你们不供养最好,我省事啊。为此,我办了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专门印经,赠送经书。我告诉负责的简居士一个原则:“供养多,多印;供养少,少印;没有供养,不印,最好!”大家供养多了,还得要费心选择那几种书先印,怎么个印法。没有供养,多清净!多省事啊!所以大家一定要晓得:不求供养、不求道场、什么都不求,心就清净,这就是道心。自己修清净心,帮助别人修清净心,绝对远离名闻利养,这才是真正的佛法。要成就年轻的法师,要照顾他们,就要让他们吃点苦头,不要说看到他们吃苦就不忍心,那就害死他(他是要吃苦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有的弟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那么清苦的生活,你看了不忍心,都把他们拉回来,他们怎么能成道呢?佛在经上教我们“以苦为师”。常常生活在痛苦当中,他才有真正的道心,才有坚定的念头要超越这个世间。所以苦是好的!自己不愿意吃苦,看到别人吃苦要生恭敬心,不要障碍他把他拉回来。能够真诚、踏实的栽培法师、成就法师,才能请得到法,才有真正好法师来弘法利生。

  第七、“请佛住世”。“请转*轮”主要的目的是宣传佛教——把佛教普遍、广泛的介绍给大众。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学想要得到真正的成就,请转*轮还是不够的。诸位想想:那一个人一生之中听一次经、二次经就开悟、证果了呢?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佛灭以后就没有了,所以必须要“请佛住世”。就是要请好老师常住,以便天天教导我们,使我们接受长期的薰陶,才能够得到成就。

  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炳南老师有一天问我们:“各言尔志。”就像孔老夫子一样:“你们每一个人的志向、愿望,都说来我听听。”他问到我,我就向他老人家报告:“我希望将来能够到处去弘法利生。”他听了之后点点头:“很好!但是你不能成就人。”他说:“你自己成就可以,你不能成就别人。”我说:“为什么呢?”“你只能做到宣传的效果。”他再进一步告诉我,他老人家住在台中,三十多年,因此,台中有不少人成就了。他说:“如果在台中,一年来讲个一天、二天,就没有一个能够成就——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我听了,明白这道理,确实是如此。但是,佛家讲缘分——“佛不度无缘之人”。到处去宣扬,这个缘浅;容易。住在一个地方教化众生,那个缘要很深。所以我这么多年来,统统都在外面游化!对自己真的有很多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对“家”(一般人有家的观念)完全冷淡了。天天旅行,天天住旅馆,那个地方有家?没有!确实没有!虽然自己有个道场,一年也不过住十几天又要走了,统统像住旅馆。“家”的观念打破了,对自己是一种解脱!这是很不容易的,如今我真正体验到了。

  大众想要成就,一定要请佛住世。佛灭了,佛的弟子,无论是出家,或是在家弟子(居士),只要是真正有修、有学、有德行,能够给我们作榜样,能够指导我们修学,都应该请他在此地常住。使这一个地方得他长期的薰陶,才会有真正的成就。所以要想成就,“请转*轮”之外,一定要真正发心“请佛住世”。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真正得到佛法利益,我们自己要带头,礼请法师大德常住在这个地方,并且尽心尽力供养。真正的大德,生活都非常简单,很容易照顾,这是一定的道理。再者,道场的庄严是为了接引大众。道场要是不庄严,人家一看:这个道场大概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道场富丽堂皇,他们就会想:这地方大概是不错,欢喜心、恭敬心油然而生。因为一般人只看外表,不知道内涵。所以外表也要做得像个样子,才能够接引广大的众生。虽然说:真正识货的人,是不讲求外表的;但是接引一般大众,庄严的道场是有必要的。道场虽然庄严,但在道场里面,出家人住的很简陋。这情形到大陆去看就晓得了——大陆的寺庙,宫殿式的、飞檐重阁,非常庄严,但是出家人的寮房就很简陋。方丈和尚住的房子,也很简单、很朴素,由此可见庄严的场面其目的是为了接引大众。这些我们都要细心的观察,然后才知道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仪式,来请佛住世,使佛法真正在一个地方生根、茁壮、开花、结果。

  普贤十愿,前面七愿是菩萨的愿行,后面三愿是菩萨的回向行。所以第八愿“常随佛学”,是给我们说出以佛为修学榜样、学习的典范。佛今天不在世,佛的经典还留在世间,依照经典修行,就是常随佛学。这是修学佛法所要取的最高标准。

  第九、“恒顺众生”。这是指面对法界一切有情众生,一定要顺。“顺”是非常难做到的,所以中国人讲“孝”,底下接著讲“顺”;不顺就不孝了。学佛是尽大孝、顺众生;在恒顺当中观察机缘,诱导众生断恶修善,助他破迷开悟。这一定要知道时节因缘,什么时候我该怎么做,才能恰到好处,收到圆满的效果。所以要有智慧、善巧、方便,才能够恒顺。

  最后第十、“普皆回向”。是把我们自己所修、所学的功德,毫发都不保留的,全部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把自己的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究竟大圆满。

  总之,我们修学净宗所依据的经典是净土五经一论。修行的方法,有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非常的简单,非常的明了,一点都不复杂。我们一生遵守这个原则来修学,决定成就,真是古德所说:“万修万人去。”我们有了理论的依据,有了修行的方法。但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态度,对人、对事、对物?遵守这五个科目就绝对不会错;然后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七、佛法的修学次第

  (一)信解行证

  前面是佛法修学的依据,以及行门纲领的介绍,现在再谈谈佛法教学的善巧。“善巧”:是指方法非常的好、非常的巧妙,如果我们不知道,就很难学到佛法真实的大利。佛法修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信、解、行、证。”

  第一、“信”,能信就是缘成熟了。我们常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缘?就是他能信。能信,表示缘成熟了;不能相信,就是缘没成熟。所以佛度众生,一定是度能够相信的这些人。佛家跟其他宗教不相同,其他宗教信了就可以得救,佛法“信”是表示可以入门。“信”了之后一定要“解”(理解)。佛法所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解”就是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的理解之后,才修行。所以“行”是建立在“解”的基础上。在理论没弄清楚、方法也不懂的时候,怎么能“行”呢?这种“行”就是“盲修瞎练”,不是真正的“行”;真正的“行”,是有理论的基础、正确的方法。“行”最后的目的是要达到“证”,“证”才是真正得受用。什么叫做“证”呢?简单的说,就是把自己所信、所解、所行的,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用得著、统统融合了,这就是“证”。譬如我们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就是我们所想的、所行的,我们所行、所想的就是经,经跟生活融化成一致了,这是“证”,这个叫真如,佛法可贵的地方是在此地。

  所以一定要知道修行的次第——“信、解、行、证”。“信”,第一、要相信自己。这是佛家讲“信”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信神是宗教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自己”,不是信外面。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来成佛、信自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信自己真性被染污,只要我们把染污去掉恢复自性,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如果常常觉得:唉呀!我罪业深重;烦恼、恐怕自己不能成就。这种人就注定不能成就了。为什么不能成就呢?他不相信自己能成就,佛菩萨再大的神通、智慧、道力帮助他,也不行。佛菩萨是帮助能站得起来的人,他自己站不起来,佛菩萨对他无可奈何。所以说第一个是信自。

  第二、信他。“他”是指佛法。佛在经典跟我们讲这么多道理、方法,我们相信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自己决定能成就。所以先信“自”,后信“他”。蕅益大师又把他扩充为相信“理”(道理),相信“事”。“事”从那里来?“事”从“理”上来。“理”是清净心、是真如本性(真心),所有一切万象都是从“理”显现出来的。这些现象怎么会显现出来呢?这里有因有果,而且因果是连续的、循环的。前面一个因结了果,果又是因,因又结果,如此循环、重叠无尽的。这些事实我们都要能够明了、能够相信。从这里建立信心,然后求“解”——求一切通达明了——,这样子自己修行才没有疑惑,才会有快乐,才没有障碍。

  学佛最重要的是亲近一位老师,接受老师的教导,依照老师讲的方法来修学,这是古今不变的正途。在中国古代,佛门教学,首先是五年学戒。这个“戒”不是三藏里面的律藏,而是遵守老师的教诫,就是要遵守老师的规矩。这个学生将来是成功、是失败,老师要负完全的责任,这就是师道。现在,实在说已经看不到了!为什么呢?老师不负责任,学生也不认真学习,师道真的没落了,这是时代的悲剧!学生对老师没有尊敬心,老师对学生也没有真正的照顾,也没有真正成就他的愿望和关怀。五年学…

《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净空法师主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