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间接条件),它都是无常的。何况是这无常的因、缘所和合而生的各种色呢?怎么可以说它是有常(可以永久保持不变)的呢?
正如同形形色色的物质一样:受、想、行、识(感觉、思维、意志、辨识等心理作用)也是无常的。不管是和合产生各种识(心理作用)的因(如: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缘(如:颜色、声音、气味等被感知的对象),它本身都是无常的。何况是这无常的因、缘所和合而生的各种识(心理作用)呢?怎么可以说它是有常的呢?”
再看另一段杂阿含经文的摘录:
尊者阿难语纯陀言:“我今问尊者,随意见答。尊者纯陀!为有眼、有色、有眼识不?”答言:“有。”尊者阿难复问:“为缘眼及色,生眼识不?”答言:“如是。”尊者阿难复问:“缘眼及色,生眼识,彼因、彼缘为常、为无常?”答言:“无常。”尊者阿难又问:“彼因、彼缘生眼识,彼因、彼缘无常变易时,彼识住耶?”答言:“不也,尊者阿难!”
此段经文正好比对前段经文所说的内容,请大家在读了这段阿难尊者的对话之后,自行比对、参照,一定不难理解“因缘观无常”的意义。
杂阿含二四八经摘录之白话译述:
阿难尊者问纯陀:“我现在请问尊者,请您根据您所知道的来回答。纯陀尊者!是不是有眼睛、颜色和视觉这些事物的存在呢?”
纯陀尊者回答说:“有。”
阿难尊者便再问:“视觉是不是在眼睛接触到光线(颜色是通过光线的反射而被我们“看到”的)时才产生的呢?”
纯陀答说:“是的,正是这样。”
阿难又问:“由眼睛和颜色的接触才产生视觉,那么,这产生视觉的直接条件—眼睛,和间接条件—颜色(光线)本身是会永久保持不变的,还是无常会变的呢?”
纯陀回答道:“是会改变的,是无常的。”
阿难尊者又问:“这产生视觉的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本身在无常变易时,它们所和合而生的视觉有可能一直保持不变吗?”
纯陀答说:“阿难尊者,这是不可能的。”
第十章 杂阿含经中的譬喻
佛陀说法善用譬喻,无常是佛陀说法内容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杂阿含经中有好一些关于无常的譬喻。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的经典记载;和上一章一样,我们将节录一段原经文,然后再做白话译述。
◆关于五阴无常的譬喻
五阴,就是“五蕴”的别译,是佛学术语;五阴就是:色(色是物质,在人而言,指的就是身体。)和四种心理作用:受(感觉)、想(思想)、行(意志或冲动)及识(识别、认知、判断)。
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因为它会由童年的矮小,变化成长大后的高大;细胞有新陈代谢,头发会转白、掉落,皮肤会松弛、衰老......
心理上的变化无常更不必说了。我们常常会感叹:人心难测,甚至有时连自己也不了解自己,这都是由于我们忽略了心理是随环境等因素而时时变化的,一颗心东悬西挂的,自己从来都不曾觉察他的转变,谈何了解!
杂阿含(佛光版)第四十二经分别以五种事物来譬喻五阴: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
译作白话就是:
“那身体就像是水面上聚集的泡沫啊;
感受有如雨点滴落水面,一起一灭的水泡呀,
人的想像有如大热天时的海市蜃楼;
我们的意志和冲动仿似一棵芭蕉树,一层一层剥开,里面却是空心的;
一切的判断和辨别作用倒像是魔术师用戏法所呈现的景象呢!”
身体一直都在成长和衰老的变化中,这就好比一条急流,一直都在移动著,我们不能只取一滴水而说它是河,同样也不能只取一个人童年时所拍的一张照而说这是他,现在已白发银丝的那个人不是他。“河”,是整个流动的水的总称,人也是整个生老病死的组合。我们此时此刻所看到的某人,事实上也只是整个生老病死的其中一瞥,就好比急流冲激之下所涌起的一个泡沫。
感觉是在和外境有所接触时而生起的,就好比雨点滴落水面,冒起来的水泡;雨滴不落,水泡便不起;水面上的泡泡便是这样随雨点的滴落、消失而一起一灭。感觉也是这样:嗅到花的气味便觉得香,不嗅则不香。
人的想像和思维只是一种精神作用,未必和事实相符。就像海市蜃楼,有时虽然是远方景物的折射,有时却根本只是一片强光的映射,但是被又饥又渴的沙漠旅客以主观描摹成了一片水源!
我们的意志和冲动重覆著「我要、我要、我一定要......”的讯息,但是,如果层层剖析,却找不到一个“要东、要西”的“我”—我要好吃的,是在满足味觉;我要看,满足的是视觉;真好听,只是听觉在享受......如果没有种种视、听、看、触的感官的话,感觉何由生起?那里有一个“我”藏在身体里面要这、要那?就像芭蕉树干,层层剥开,中间岂有支柱?就是这层层“树皮”的叠合,支撑整棵芭蕉;就是这种种感觉在“支撑”生命!(“生命”,只是身体和心理作用的无常变化,生灭相续的自然呈现!)
认知作用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的。在昏黄的地方,白色可能因为受到视觉的限制而产生错误的辨识,使得我们会认为那是乳黄色。色盲的人,因为眼睛有残障而连带使认知作用失误。这些事实都说明了,认知作用并非一定代表事实。譬如魔术师以催眠或光学等原理而幻化成的景象,如果不配合触觉或味觉的复检的话,你未必能够单凭认知作用而论真判假。同样的,电影特技利用有所限制的视野(镜头以内;银幕上所映现的)而令我们的认知作用产生那个人在飞的判断;如果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还有镜头以外的“障眼法”的话,这种错误的认知就会被我们确定为“真实”的;就如孩子们相信扮演超人的演员本身就是超人,并且相信他真的会飞。
◆关于寿命迁灭迅速的譬喻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杂阿含(佛光版)第一○○一经的片段:
时,有异比丘......合掌白佛:“寿命迁灭,迟速如何?”(中略)
佛告比丘:“有四士夫手执强弓,一时放发,俱射四方。有一士夫及箭未落,接取四箭。云何,比丘!如是士夫为捷疾不?”
比丘白佛:“捷疾,世尊!”
佛告比丘:“此接箭士夫虽复捷疾,有地神天子倍疾于彼,虚空神天倍疾地神,四王天子来去倍疾于虚空神天,日月天子复倍捷疾于四王天,导日月神
复倍捷疾于日月天子。诸比丘!命行迁变倍疾于彼导日月神。是故,诸比丘!当勤方便,观察命行无常迅速如是。”
请看译述:
当时,有一位比丘合掌对佛陀问道:“寿命的生死变化,它的快慢如何?”
佛陀告诉比丘:“有四个武士手拿强弓,同时射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一个武士在四支箭未落地之前,把它们全部接住。怎么样,比丘!你说,这个武士的速度快吗?”
比丘回答佛陀说:“很快,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这个武士的速度虽然已经很快了,但是还有比他更快的地神,比地神更快的天神;除此之外,四王天子来去自如,速度又要比天神更快几倍;四王天子之上,还有速度更快的日月天子;比起引导日月运行的天神来说,日月天子又还不如他们的迅速了!
佛陀形容了种种非常迅速的情况之后,便说:“所以,比丘们!应该要知时时以观察生命运行的无常变化,就像这种种譬喻那样非常迅速,以此来警惕、提醒自己!”
◆以油灯来譬喻无常
“......譬因膏油、因炷,灯明得然;彼油无常,炷亦无常,火亦无常,器亦无常。若有作是言:“无油、无炷、无火、无器,而所依起灯光,常、恒、住、不变易。”作是说者,为等说不?”
(诸比丘尼)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缘油、炷、器然灯,彼油、炷、器悉无常,若无油、无炷、无器,所依灯光亦复随灭、熄没、清凉、真实。”(杂阿含卷十一)
此段经文的白话译述:
难陀尊者说了一个譬喻:因为有灯油、有灯芯,所以灯才有光明;这灯油是无常的、灯芯也是无常的,被点著的火是无常的,灯器本身何尝不是无常的?如果有人说:“没有灯油、没有灯芯、没有火种、没有灯器,而能够使它们所产生的灯光永远保持不变,一直照明。这种说法,是对的吗?”
听他说法的比丘尼们回答说:“不,难陀尊者!为什么呢?灯之所以可以被点亮,是因为有灯油、灯芯和灯器;这灯油、灯芯和灯器都是无常的;如果没有了灯油、灯芯和灯器,它们所产生的灯光也将会随之而熄灭、消失、清凉、真实。”
—将灯譬人,你可若有所悟?
后记
经中有句话:“当修无常想,广布无常想,便无嗔恚、愚惑之想,亦能观法,亦观其义;若命终之后,生“三善处”—生天上、人中、涅槃之道。”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因而对无常的实相有了一番亲切的体认;完稿之际,内心感恩万分—感激生我育我的父母二十四年以来给我的宽容与呵护,使我拥有完全自由的学习空间;感激祺儿的与我相遇,是她每天的越洋电话一路支持,才使我有了绝不停懈的勇气与坚持;感谢佛陀的智慧无碍,传流千年的法宝......学佛以来曾教导我的师父、老师与同修;感谢建议我写一本关于无常的书的阿TAY,太多的感恩了......唯愿法界诸有情早除我执,早得自在清凉!
读后序
一呼一吸,一缩一张,呼吸心跳不停的在这色身运作。透过呼吸,空气里的氧气溶入血液,并透过一缩一张的心脏传遍全身。相反的二氧化碳也从呼吸并输送出来。这种微细变化在自身的体内运转,我们可曾在意?
粗犷的山河大地,也须经年累月才得以发现有所改变。但人的粗心大意及惯性的意识形态,使人束缚于它的执著并有“常”或“断”的错误见解。要突破不解的心结,人只是惯性的于现实中的欲乐来麻醉自己,在世界升平时,欲乐、忙碌于追逐似乎是人生的目标。战火燎原、水深火热时却追寻未来乌托邦的寄托。因此少有人能把生命真义做一个实际了解。年岁愈增愈觉无聊、空虚,无法突破下,又怎能不孤单呢?所以情到深时越孤独。人到老时不解人生无常还不是倍增孤独吗?
作者细腻的把无常解剖。希望能把别人所不见、所不察之秋毫变化展现于文字,并应用佛陀的智慧结晶,把无常的真面目展现,希望读者透过自己的洞察并掌握于现实生活和带来喜悦。我们若能超脱错误的认识,自在无碍将随之而来。
无常是佛陀的重点教育,藉此书认识自己常被混淆、不安的外在、内在因素后;将有助大家提升自己。祈望读后思考随行醒觉和带来心中无比的法喜。这是笔者阅后之感,以此为序,与大家共勉之。
法苑/释宗耀比丘
《情到深处人孤独 (黄威南居士著)》全文阅读结束。